“衝”入區塊鏈發力供應鏈金融 是機構技術暢想 還是需求來臨?

10月18日,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行政總裁鄧月容表示,“除香港本地銀行之外,我們希望物流、保險公司也加入,接入內地和香港,將歐洲和內地(貿易融資平臺)通過香港聯繫起來。”

包括監管、金融機構在內,近期密集入局以區塊鏈為技術底層的供應鏈金融。其中有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香港金管局等機構。比如平安金融壹賬通等,已於近日推出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或貿易金融平臺。這類名為“貿易融資”,實則為供應鏈金融的平臺,成了各家銀行落地區塊鏈應用的主戰場。

10月18日,中國中小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馬彬表示,以貿易融資中應收賬款融資為例,2018年全國應收賬款融資需求超過13萬億,僅有1萬億融資需求得以滿足,且主要由大銀行服務超大型核心企業的一級上游供應商,而處於供應鏈長尾端的中小企業有近12萬億的融資缺口。

他認為,究其原因,核心癥結在於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多層級信用穿透難、核心企業准入門檻高、下游融資風險大、國際貿易融資產品少及跨地區服務能力弱,因此中小企業融資難題亟待解決。

同日,平安集團首席運營官兼首席信息執行官陳心穎表示,大多數傳統的供應鏈金融只覆蓋一層,就是供應商或者經銷商。但是,過去十幾年來有很大的變化,一是全球化,以蘋果手機為例,蘋果總裝廠就有18家,14家在國內,佔了7成。二是複雜化,簡單的加工出口比例在下降,一個核心企業要面對至少有幾千家的上下游企業,“怎麼樣很好地把它串起來”?

貿易區塊鏈互聯互通暢想

公開消息顯示,A股87家金融類上市公司中,有17家公司的中報提及區塊鏈,其中15家為銀行,供應鏈金融成為金融機構佈局區塊鏈最密集的領域。究其原因,金融壹賬通供應鏈金融副總經理莊海龑認為,一是“去槓桿”下傳統信貸的加槓桿模式走到極限,難以繼續擴張。二是,區塊鏈和風控技術發展使得供應鏈金融的穿透式風控成為可能。

包括10月18日,平安集團旗下金融壹賬通在深圳推出“壹企鏈”供應鏈金融平臺,運用區塊鏈等技術鏈接核心企業與多級上下游、物流倉儲、銀行等金融機構。

10月16日,中國銀行業協會秘書長黃潤中表示,協會正在聯合各方著力構建以區塊鏈技術為依託的貿易金融跨行交易信息交互系統,力求為銀行開展保理等貿易金融業務提供平臺和渠道。

9月27日,香港區塊鏈貿易融資平臺上線,由香港銀行同業結算有限公司與中銀香港等7家當地銀行共同推出。9月7日,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央行深圳市中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在深圳正式上線試運行,項目一期建成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貿易金融底層平臺,在平臺上可進行包括應收賬款貿易融資等。

隨著基於區塊鏈的供應鏈金融平臺的設立,如何打通各個區塊鏈的聯繫浮出水面。

多個區塊鏈表現出互聯互通願望。

此前,招商銀行交易銀行部總經理侯偉榮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跨境的經常項下已經完全放開,資本項下放開需要有新的工具,與境外類似平臺對接,灣區貿易金融區塊鏈平臺希望打通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金管局開發的貿易金融區塊鏈等平臺對接,共享數據。

區塊鏈技術需求如何

供應鏈金融,是交易銀行的傳統業務之一,採用區塊鏈作為技術平臺,究竟有無必要?

從現實來看,供應鏈金融確實面臨痛點。一是,銀行往往將重心放在依託核心企業付款信用、風險較低的上游融資業務,國內下游經銷商融資業務佔比不到10%。

二是,傳統國際貿易以信用證為結算工具,企業需承擔2%-3%的信用證交易成本、收款週期通常3-6個月、手工處理大量紙質單據。在跨境賒銷採購成為主流的今天,國內專業開展跨境供應鏈金融服務的銀行僅有十餘家,中小銀行沒有開展相關業務。

三是,傳統模式下,銀行僅將特大核心企業視為供應鏈核心企業,如某大型股份制銀行准入的全國核心企業僅有1500餘家,年營業額均在百億以上;而眾多經營業績好、產業鏈層級多的大型企業尚未被視為核心企業進行開發。這主要是因為相較於信用評級高、行業影響力大、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特大型企業,眾多大型企業及其鏈屬企業分佈較為分散,當地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缺乏足夠手段來驗證上下游企業的貿易真實性,融資風險高。

“通過區塊鏈技術穿透多級供應鏈,這對傳統供應鏈金融是一個顛覆,”金融壹賬通董事長兼CEO葉望春表示,銀行之前做了很多的供應鏈融資,但傳統銀行無法穿透核心企業,難以覆蓋足夠多的中下企業。但是,國內貿易應收賬款、存貨以及預付賬款規模合計接近110萬億,貿易資產未得到有效利用。

因此,他認為一家核心企業過去僅能鏈接一級供應商300餘家,採用電子憑證支付應付賬款,作為一級供應商的上游企業可以將電子憑證自由切分進行支付,核心企業的強信用可流轉至二級、三級乃至多級供應商,將7成多原先無法覆蓋的客戶納入供應鏈信用體系。

但以區塊鏈或許並非萬能,一位供應鏈金融資深人士表示,問題的關鍵還在於企業數據的真實性。雖然理論上足夠多的數據形成企業畫像後,有利於降低資金成本,中小企業財報不規範,更重要的是有很多難以處理的財務難言之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