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各地加快災後恢復提升避災能力

在廬江縣同大鎮,因為有著完善的排灌系統,春生農業公司的葡萄園戰勝洪澇,喜獲豐收。同屬這家公司的水稻基地卻因缺乏排灌設施,出現絕收。鮮明的對比,向人們展示了農田水利設施對減災避災的作用。洪水退後,各地認真反思防汛中暴露出來的薄弱環節,尊重自然規律,堅持疏堵結合,注重人水和諧,統籌推進河湖連通和綜合治理,增強自然調蓄洪水能力,加快補齊防災減災短板。

截至8月18日,全省已完成農作物補改種面積268.9萬畝,清淤扶棵面積417萬畝,災後病蟲害防治面積2062.9萬畝。在畜牧業方面,全省修復畜禽圈舍面積77.6萬平方米,補欄畜禽744.4萬隻(頭),補放魚苗8.6億尾。

在白湖鎮楊柳圩,記者看到了一處有意思的對比:田埂的這一邊,種植了大片的芡實。芡實葉會隨水位上漲而上浮,洪災對這種水生蔬菜沒什麼影響;田埂的那一邊,是補種的水稻,減產在所難免。“旱路不通走水路,圩區低窪田種水生蔬菜,遇到洪水也不怕。”廬江縣農委副主任鄧本宜說。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災後恢復生產,關鍵要把失去的農時“搶”回來。省農委先後發佈了多個災後生產技術方案。各級農業部門成立了千支農業生產救災技術指導組。不過,採訪中也有農民反映,他們“與農技人員打不上照面”。

洪水凸顯了保險的“保護傘”作用,也暴露了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不高問題。 “根本就沒人買,沒用。”在懷寧縣,養鴨大戶這樣評價蛋鴨保險。如何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讓金融業更積極有效地支持農業抗災減災,考驗相關職能部門的誠意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