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确实提高了不少。起码对一般市民来说,不但十足吃得饱,而且对吃好的要求也凭空高涨。城里的伙食,总是差强人意。这里面,有两个再也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后恐怕都要这样子吃下去了。

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农业现代化,三问题虽未彻底解决,但成功地把食材的质量下降了。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指向,就是通过各种良种、良法把动植物的生长期大大缩短,以牺牲质量换取效率。种养时间短,出来的食材质量可想而知。本来开年养头肥猪,年底时杀了过年,才长个百把两百斤,现在三两个月就把它撑到二百多斤,那肉还有啥肉味!这是生产方式根本性改变以后的结果,以前中国以农民为主,家家户户种点菜,养点禽畜和水产,就能满足一家供应。现在农村几乎没什么人为发吃菜吃肉而种菜养鸡了,已经发展为集中土地等资源,规模化地生产,如同工厂的车间。这种规模化的统一生产形式,只能先保证数量,是很难兼顾口味的。一句话,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好食材,纵然有千般厨艺也施展不了。

另一方面,现代人生活节凑变快,越来越多人疏远了厨房。别说要求他做得好吃,能弄一顿吃就不错了。做个饭,本来是寻常居家内容,但一说越来就像在说一门高深艺术。很多人倒是喜欢做饭,交流越来两眼放光,下了厨房摆开食谱,或打开手机美食频道,依法炮制,像研讨书画一样。这是一种没有根基的法门,真正做菜的人,大多是从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做,做到手熟,自然一道好菜就出来了。谁见过身边哪个做菜好吃的朋友,是对着食谱拿着量杯、电子秤进厨房的?所以,现在快餐、外卖的生意那么红火,连个米粉店、面馆都排满了队。我小时候,连早餐都是老娘早早越来做好了的。

按理说,自己做不了,当今商品经济发达,兜里钱也不太紧,上馆子也行。但上馆子还是吃不好,以前的厨师是认真拜师学艺的,一招一式,分门别类的都下过苦功,每个人都有让人叫绝的拿手菜。现在的厨师是在烹饪学校出来的,不是说烹饪学校教不出好厨师,但是少。以前学厨,光切菜就先学三年,有的师傅还不大方教,学徒要自己努力揣摩。现在稍大的馆子甚至大宾馆饭店,都实行包厨制,一个老厨头,把馆子里的厨房生意全包下来,自己领一群小厨子,负责食品出品。这样做,当然可以提高效率,利于营运,但分工都很细致,难得独当一面。就算有些有心人,辛勤学得一些招工,也有了自己的名声,跟厨头做个十年不年,无不想着自己出来当老板。一来二去,所谓传统烹饪手艺其实是在不断流失的。几十年以前,文人骚客记录下来的种种各地风味,现在是几乎看不到的。一来手艺断传,二来如今也不容人那么慢工细作。有时候可以吃到有百年历史的一道名菜,但此时吃进嘴里的绝不是百年前的味道。所以,现在的馆子,不断推出新菜,隔段时间不出新菜,恐怕买卖就受影响。尤其是川渝馆子,本来美食传统极为深厚,但近年却以江湖菜的名义名动天下,一波一波炒得风生水起,但菜跟传统菜走样太多了。

材料不行,加工乏术,吃越来当然是索然无味。于是,就往锅里一样一样加东西。那些存心下毒谋钱的且不说,就拿辣椒来说。大江南北,现在不吃辣椒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在川、渝、湘、黔、滇诸省美食流行之际,麻、辣、酸诸多刺激味道,也一举攻陷全国市场。尤其是一二线城市,云集了全国来的人口,什么菜都能找到市场,并逐渐推广开来。原来华东沪、江、浙诸省市,是闻到辣椒都要掉眼泪的。现在连小姑娘吃起小龙虾、麻辣串,都能把一张樱桃小嘴吃成血盆大口。吃辣椒本身没有错,但里面有一点不为人注意。辣椒对人的吸引力,首先不在于味道口感之美,而是在于可以刺激人的食欲。反过来说,现在人们的正常食欲下降到什么程度了。想冒牌老中医行骗,万不可说包治百病,只消打出调理脾胃的招牌,这辈子的荣华富贵是注定了。

当然,也不能说饭馆的饭菜吃不了,作为饮食,大多能给人补充足够的热量、营养,甚至不能说味道很坏。为了招徕生意,其实馆子里的饭菜要比家里的香得多。我个人认为,这绝不是因为食材和手艺的原因。饭馆以卖饭菜为业,所要求的效率绝容许每一个菜都能按这道菜的起初流程来做好的。实际上,馆子里大部分的菜都是先做成半成品,客人点了后再加工一下,就可上桌。至于为什么总觉得馆子里的饭菜比家里香,我不探讨,好奇心强的朋友,可以自己琢磨,一想就能。

因为食材和手艺这个颠覆性改变,城里的饮食,不管在家做,还是上馆子吃,都不过是敷衍一番而已。所以,十几年前,出了一个新吃法,火红至今——农家乐。尤其是近年家用汽车大面积普及,人们更愿意成群结队跑到乡下,找个馆子,连娱乐兼吃一顿。任何城市周围,都会有不少农家乐,有的在城市边沿,有的在风景区,甚至有人专门跑到县里吃一顿。路远的,去早些,先安排好菜,再打打牌,泡泡茶,或者在周围走一走,满足肚腹大欲的同时,精神上也稍稍放松一下。这些农家乐的菜,大多个主题,吃土鸡土鸭,或杀头土猪,烤个全羊,或专吃水鲜。再加点所谓农家菜蔬、瓜果,就可以高高兴兴饕餮一顿了。

这种农家乐,我实在去过不少。但越来越不抱热情,谁叫我去我就当外出放风一下。农家乐倒是越做环境、卫生什么越精致,但菜味道可以说江河日下。大家喜欢吃农家乐,无非是认为其食材是真正土产而已。事实上,只有运转正常的餐馆,就很难常年备置足够土的食材。试想,一个餐馆一天要杀多少鸡鸭,才能维持运转。随便去一个村屯,看村民们一年能提供几条自养的鸡鸭。我也认识有搞这行当的,每天要开个破面包车进城,到农贸市场采购鸡鸭。有些算有良心的,也只能找一些养殖场预订,出栏前放养个把月,味道确实要比终老一生在笼舍里也些鸡强。而且,菜不怎么土,掌勺的倒可能真是个村里的老太太。菜的卖相是不讲究的,烧的是柴火,看起来很浪漫,吃起来如此尔尔。当然,现在资本下乡搞的农家乐,是请了专业大厨来冒充老农的。讲到底,我是个很馋土鸡的货,但要专门跑到郊区农家乐吃一顿,我可以去,但绝不会兴高采烈地去。

讲到底,如今想心满意足地吃一餐,要有点得来全不费工夫的运气。现在,我只觉得偶尔在一些县城小店甚至乡镇圩场,常常会有这种运气。

我年轻时,做的是一份游手好闲的工作,从来不用打卡点名,但时常下乡。每回下乡,经过圩镇或县城,我必甜言蜜语地哄同行者,就地找个地方打尖,有时候甚至吃了晚餐再回城。早年在桂东南工作,哪个县城的“大吃街”在哪里,我都清楚;哪个乡镇有什么好吃的,我也大多耳闻。有时候甚至就在村里,看到有馆子,问清楚有什么食材,就地解决。吃得其实很简单,有时候遇上好土鸡,半边白斩,半边打汤,再点个煎五花肉或猪杂碎,人多再加个酸菜炒什么,点个青菜,几乎就能对付一顿了,顺便喝点米酒、啤酒也行。有时候是吃鱼,有时候吃鸭,各地总有些流传不广的好食材。后来工作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广西,仍是依法炮制,喜欢找这些偏僻小店吃一顿。当年的食材远比今天好,厨子虽然大多是半路出家,但敢开店也是有两手的,而且加工都不复杂,做的菜跟家里爹娘做的差不多,所以吃得还是很美。

这种机会也越来越少了。一来下乡少了,二来下乡也未必都能碰上如此奇缘。前面说过,就是乡村本身也很少种养了。但有时候,还有能出乎意料地得到一阵惊喜。

前段时间,我到龙州县住了几天,住在一个朋友的公司宿舍里。每顿饭,坚决不吃什么环境和面子,就是在宿舍附近找家小炒店,三四个人,随便炒几个菜,就图吃个肚子实在。没想到,找到的一家店,还真有两下子。食材当然不算很土,但比南宁的要好。做的是桂南地区的常见菜,最大的感受是,味道够鲜,非常入味,吃得很嗨。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清蒸鲶鱼。鲶鱼是南宁周边几个市比较爱吃的鱼种,有些地方叫鲢拐鱼,更常见的做法,是加了豆腐来焖,鱼肉是稍煎得皮香肉嫩,豆腐吸饱了鱼的鲜味,吃起来又嫩又香,下酒下饭皆宜。以前南宁往百色二级公路上,出了隆安县,一连开着几个路边店,都卖这道豆腐焖鲶鱼,是招牌菜。桂海高速路上,出南宁往东北数十公里,曾有个王灵服务区,也以这道鱼出名。每次经过,要吃饭的话,车上总有人提议就吃鲶鱼。我有个同事,经常呼朋引类,走高速路到王灵吃鲶鱼。我这次在龙州吃的,是清蒸做法,其实这样是更考功力的。清蒸的鱼,不但要求鱼足够新鲜,火候、配料都要求极严。我们吃这条鱼,蒸得正好,鱼皮嫩滑,几乎脱肉了,但吃起来很是腴美。鱼肉当然也极嫩,一筷子夹下大砣放碗里,小心翼翼地吃,味调得甚至好,清油的味道很浓,和酱油味混在一起,就把鱼肉的鲜味一鉴无遗地衬托出来了。吃完饭,我们稍聊了好一阵,其中一位,说着说着就把剩下的鱼肉全干掉了。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酸菜炒牛肉。这酸菜其实不怎么的,不够脆,但牛肉炒得好。南方人吃牛肉,喜欢生炒。一般人炒牛肉,不是一不小心炒老,嚼不动,就是竟然没炒熟。这是一道经验菜,谁都讲不清楚到底炒几分钟。手艺差的,要先用生粉、啤酒之类的来腌过牛肉。我们吃这道,没有勾芡的痕迹。吃起来,有脆口的感觉。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香煎粉肠,也是拿生粉肠直接下锅煎。这也是很难把握火候的菜,平时拿来下火锅,下锅后不及时捞出来,转眼就比皮鞋的后跟还韧。这次煎得稍过火,虽然煎得很干,而且勾了点薄芡,但吃起来还很脆,一咬即断。关键的嚼起来,很有粉肠味,下酒尤妙。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黄豆焖干鱼仔。干鱼仔从山间溪涧抓的小鱼仔,用小火焙干,可以久存,在南方好些省区都备受欢迎,是地位和花生米并列的下酒好菜。我在桂林工作时,上馆子都会点一道酸豆角炒干鱼仔。拿来焖黄豆也极不错,这黄豆是先炒过一会儿,再加水加姜,下干鱼仔烧开转小火焖。干鱼仔的肉吃起来有点拉扯,黄豆口感也当然不脆,但也没焖烂,反而有点稍为糯和硬的感觉,很有嚼头。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芹蒜炒五花肉。龙州的五花肉非常好,口感结实,很有嚼头,肉香也很突出,南宁的五花肉是没有猪味儿的。我头天去边境看望一老哥们,顺便吃顿饭,就把他中午吃剩的一碟榄角炒五花肉吃了一半。所以,发现这店有,当即点了一个。说是炒,我估计跟煎差不多,肥肉里的油多半被逼出来了,瘦肉也煎出了焦酥之感。肉片切得厚厚的,吃到嘴里,真感觉到内容丰富。起锅前洒上芹菜段和青蒜苗,吃起来毫无腻味之感。可惜的是,图片没拍好。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上汤白花菜,这种菜本是野菜,漫山遍野都有。现在种植很多,所有菜市场都有卖。人们说白花菜性凉,有祛热解毒之功。夏天里,很多人家会买一小把回去,加鸡蛋或是瘦肉、猪肝打汤,取其清凉之用。一般馆子里,也都有这道菜。我们是加皮蛋、瘦肉,直接上汤做了个青菜。为样吃,比较清爽。

真正的农家菜,要到县城以下的城镇找

青菜豆腐汤,用的是小芥菜,菜单上没有,直接让服务员交待厨房做的。 想多吃肉,应该多喝几口这种汤。芥菜煮过后,苦味稍减,不加任何肉料,喝起来,清淡无比,一扫肉食的烦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