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在许多恶性的犯罪事件中,不法分子都会以劫持人质的方式要挟政府及军警。人质的出现往往使逮捕难度成倍数增加,而保证人质的生命安全则成为整个任务的重中之重,甚至超过了逮捕罪犯本身。许多射击游戏中都有解救人质的任务,为了照顾游戏平衡性,游戏中的交战规则会使双方实力五五开,但是现实中,如果城市中发生人质劫持事件(境外劫持跨国营救不算),解决起来要比游戏中复杂得多。游戏中的武力突入也仅是人质营救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并不是全部(有时候甚至都没有这个环节)。劫持人质也是影视作品中常见的情节,一般都是凶恶歹徒丧心病狂残害无辜,精炼干员拆墙破屋以一当十,光环男主智勇双全英雄救美......那么现实中的反劫持到底是什么样的嘞?

首先,当发生劫持人质事件后,最先赶到现场的通常都是最近街区的巡逻警察,然后周围街区的警车会陆续赶来。但是巡警配备的武器通常精度和火力都不足以应付人质事件(有些国家巡警连武器都没有),贸然进攻很可能弄巧成拙。况且劫匪通常都是有备而来,可能持有火力更强劲的武器,特别是在美国这种枪支泛滥的国家。不过巡警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首先要从各个方向围堵并呼叫支援,防止匪徒逃脱。然后将现场能收集到的情报整理汇报给上级。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疏散人群,以免发生交火时伤及无辜,或是使劫匪获得更多的人质。

​ 因为在发生劫持事件后,除了警察之外最先赶到现场的还有那些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而且人数可能越聚越多。此外还有一些敬业记者,他们可能来的比特警还快。驱离这些人并建立封锁线,也是警察们的工作之一。通常要将围观群众驱离到视线无法看到劫持现场的地方,特别是记者,不能让他们拍摄到警方的行动画面,因为劫匪可能通过电视直播看到警方在外围的部署情况。而在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今天,遇到此等大事当然是要拍个视频发微博发空间发朋友圈喽!这也有可能使警方的部署信息泄露出去。更何况,围观的人群中可能藏有为绑匪通风报信的同伙,不排除这种可能。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随着各方支援的就位,最终案发现场会被层层包围。包围圈大致分三层,最外层负责封锁邻近街道,不让闲杂人等靠近和看到现场情况,如果劫匪逃跑,这里也是负责拦截的重要屏障之一。中间层人数最多,消防、医疗、狙击手、拆弹专家以及大量警察,通常现场指挥部也设立在中间层的某栋建筑物内。中间层主要负责围困劫匪,限制其活动空间,同时也会为接下来的行动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比如火力掩护、切断绑匪建筑内的通讯和电源、控制监控摄像头等。最内层则是特警突击小组或专门负责人质营救的战术小组,这一层人数不多,但是都经过专业训练,配备的火力也最强,虽然与绑匪距离较近,但是所处的位置都是在绑匪的视觉盲区,一旦收到命令发起进攻,劫匪通常无法与这种力量抗衡。不过武力突入通常是最后的选择,毕竟人质的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三层包围虽然人多,但要有序。比如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人质劫持事件之一——别斯兰人质事件,由于俄国军警没有及时控制现场周边,导致学校外围聚集了大量记者、围观群众、手持武器的学生家长,而现场指挥又无法协调各方武装力量,导致现场一片混乱,更可怕的是,学生家长没有制式军服且使用的武器和车臣武装分子是一样的,很难进行快速敌我识别,给解救人质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丹泽尔·华盛顿有一部经典电影叫《迫在眉梢》剧情非常好看,不过片中警察设立的封锁线实在太近,现场围观的群众和记者也没有驱离,现实中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不过还有一个人,游离在三层之间,他可能是在指挥所里与劫匪打电话,也可能是在中间层用大喇叭喊话,甚至可能会与绑匪面对面聊人生,这个人就是“谈判专家”。可能有些人往往会忽视谈判专家的重要性,但是说出来你可能不信,80%的人质劫持事件都是通过谈判解决的。比如1988年的“矿水城校车劫持事件”,阿尔法小组的谈判专家与劫匪进行了一天一夜的谈判,最终使劫匪投降,释放了全部32名人质。谈判专家通过与绑匪的对话,有延缓事态发展的作用,通俗点讲就是拖时间。通常劫持事件刚开始的几十分钟,是绑匪情绪最激动最不受控的阶段,谈判专家必须努力使劫持者冷静下来,以确保人质安全,为其他部门争取准备时间。

既然绑匪以人质为筹码,那么一定是有诉求的,比如金钱、自由、释放狱中同伙、撤出他国驻军等。不过除此之外,在人质事件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与绑匪讨价还价的。绑匪想要食物,得先放几个人质助助兴;绑匪想要供电,得先放几个人质表达诚意;绑匪想要与媒体对话,先放人质呀!但是有些东西是不能交换给绑匪的,比如酒精、毒品、武器等。一些影视剧中会有英雄挺身而出,并声泪俱下的大喊“放开辣个姑凉,我来给你当人质!”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鲁莽的做法,这种交换往往会使绑匪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个更有价值的人质,从而变得更难对付。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有一部名为《谈判专家》电影(又名《王牌对王牌》,不是那个综艺节目昂),片中没有华丽的大场面和特效,但是情节扣人心弦,特别是当中两位主人公教科书般的谈判博弈,绝对堪称经典,推荐大家去看。

掌握情报是所有行动成败的关键,解决人质危机也是如此,尽快获得准确有用的情报能让指挥部门制定出最有效合理的人质营救计划。如果劫匪的人数和武器配备较强,那么我方就要调派更多的人和火力更强的武器。如果劫匪有炸弹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则需要找来拆弹专家,进一步向外疏散人群。如果人质的身份得到确认,就把他的爹妈、儿女、前妻、小三什么的都找来,用爱劝他回头。而人质和劫匪的相貌则方便我方进行识别,以免误伤人质,或是让绑匪伪装成人质。至于人质关押方式、房间布局、墙体结构等,则方便特警制定进攻路线。一般发生劫持事件后,要迅速获得以下情报,这些情报有些是通过第一批赶到现场的警员获得,或是特警的侦查小组、狙击小组获得,也可以通过离绑匪最近的谈判人员获得。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现在回想一下《勇闯夺命岛》的剧情,这部电影其实构建了一个最复杂的人质事件,要不是汉默最后心软了,此题基本无解。

​ 当劫持事件无法通过谈判解决,而绑匪气急败坏意图杀害人质或袭击警察。或是人质虽然获救,但劫匪仍然拒绝投降,向警察和其他营救人员开枪,转化为武装拘捕事件。那么这个时候就要采取武力措施了。

不过在开始进攻前,特警们要制造对敌方不利的交战环境。比如切断电梯并控制消防通道,从而将劫匪的活动空间锁死。比如切断电源,制造黑暗的环境,特警装备夜视仪而劫匪没有。如果行动发生在白天,还有个百试不爽的手段,就是关闭排风装置,然后释放催泪瓦斯。一枚催泪瓦斯手榴弹至少装有75克化学物质,充分释放后能将化学气体充斥整个房间。而催泪瓦斯榴弹和霰弹,虽然容量较少,但可以穿过窗口精准的打入到室内。

但是并不是投掷了催泪弹就可以放松警惕,有些绑匪会采取措施防范催泪瓦斯的影响,比如趴在地板上,或是靠近墙壁的通风口处,还有个别人在吸毒和酗酒的情况下对化学物质有很强的耐受度。此外,特警应当佩戴防毒面具进行大量训练,以便习惯在视野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作战。

目前被称作“催泪瓦斯”的主要有三种化学物质。1.CN(氯苯乙酮),有苹果花香,能在三秒内刺激泪腺导致流泪。效果包括无法睁眼、多泪、咳嗽、流涕及皮肤出现瘙痒和烧灼感等。这种感觉通常会持续半个小时之久。2.CS(邻氯苄叉缩丙二腈),它的起效要比CN快一些,其效果也会比CN显著些,并伴有呼吸困难和肺部烧灼感。但CS的致死率却比CN要低,催泪瓦斯虽然是非致命性武器,但是过量吸入也是会致死的,特别是对一些有呼吸疾病的人。显然对于解救人质这类行动,CS更安全些(SWAT用的就是CS)。3.OC(辣椒油树脂)其效果要比前两个逊色些,包括无法睁眼、身体暴露位置有烧灼感、咳嗽干呕等。最后提醒一下,催泪瓦斯属于管制器械,私藏和倒卖都是非法的,至于市面上经常看到的防狼喷雾,其实主要成分是辣椒水,效果跟军警使用的催泪弹有很大差距。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在展开突击营救前,还要把一个不利因素考虑进去,就是"人质未必是配合的"。有些人质在承受劫匪长时间的恐吓时,可能会逐渐产生依赖感,甚至是感激与崇拜,会觉得自己还活着是因为劫匪的慈悲,对于劫匪的立场也产生认同感。这就经常有人提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出现这种心理状况的人质,轻者可能会帮助劫匪逃跑,重者可能会袭击前来营救的警察。

当发生人质事件后,特警们会以最快的速度准备好装备到达现场,按照各自的分工部署在不同位置待命。按职能大致分为主突击组、副突击组、侦查小组、狙击小组,当发起进攻时采取多点进攻,同时打击的方式。接下来我会分别介绍不同小组的职能。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首先是侦查小组,其作用主要是“插眼”和在必要时提供支援,他的定位相当于团队中的“辅助”。在到达现场后就立刻开始情报收集工作,除了特警常用的武器外还装备了镜头可360°旋转的红外搜索摄像装置和门缝监视器等专业设备,这些摄像头可以穿过狭小的缝隙对室内进行搜索。如果找不到缝隙,可以用电钻在墙上打洞,再将摄像头探入。钻头发出的声音可以利用直升机和警笛声将其掩盖。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狙击小组相当于团队中的“ADC”,通常部署在周边建筑物中,理论上狙击小组越多越好,最好是每个方向都有部署。很多影视剧中狙击手都占据楼顶天台,十分拉风帅气,而实际上屋顶很容易暴露,未必是最好的狙击点。最佳的狙击位置,是设在目标建筑周边,与绑匪相同楼层高度的地方,这样更方便观察对面房间内的情况,射击时,子弹穿过目标房间的玻璃窗后也不会造成太大偏差。狙击手在室内向外射击时需要打开窗户,为了不让开窗的房间显得太突兀,最好将周围几间屋子的窗户也随机打开。同时,狙击手通常会选用7.62毫米高精度狙击枪,因为7.62毫米子弹质量较大,撞到玻璃上后产生的偏差更小。狙击手有时会作为开团的第一枪,或是分散绑匪注意力,以便其他小组发动进攻。有时单凭狙击手就可以完成击毙劫匪的任务,不需要突入小组进屋。但有时狙击手也可能一枪不发,全程负责侦查,这种情况通常是没有100%不误伤人质的把握,或是顾忌无法同时击毙所有高威胁的劫匪,而其它劫匪会进一步伤害人质。一般向狙击手下达开火命令需要重复多遍,比如“开火!开火!开火!”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遇到无线电信号不良的情况。比如指挥官下达的命令式“不要开火!”而恰巧信号受到干扰,狙击手只听到了后面“开火”两个字。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主突击小组,通常肩负正面攻坚的任务,属于团队的“肉坦”,主突小组通常会配有防弹盾牌,为自己和身后的队员门提供大面积的防护,轻型防护盾牌能抵御9×19毫米子弹的打击,而4级防护水平的盾牌能够抵御7.62×39毫米子弹的打击,从而为突击小组提供明显的优势。不过有些盾牌过于沉重,只能安装在滚轮上面。

而副突击组,一般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偷袭,相当于“打野”。可以用直升机降落在目标屋顶,为了避免在发起真正进攻前让绑匪警觉,行动开始前可以让直升机在建筑上方多次盘旋。然后通过从楼顶索降的方式透过窗口发起攻击。一些特警的车辆上会安装有升降台,可直接将突击小组送到四层楼左右的高度。虽然从武器和防护上都相较主突击组稍弱一些,但是出其不意往往能收获最大战果。

为了避免被安装在门上的陷阱和爆炸物袭击,或是被预先就瞄准着房门处的歹徒袭击,有时突击小组会采取炸开墙壁或天花板的方式进入室内,不过对待关有人质或离人质较近的房间,要尽量避免使用爆炸物。1980年的“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SAS投掷的震撼弹就引燃了窗户周围的易燃品,好在这对整体的行动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小队突入房间的方法,通常是1号队员进屋后迅速搜索墙角(看有没有藏人),然后边向这一侧移动边向屋内敌人射击。2号队员则是向反方向的墙角搜索、移动和射击。以此类推,最终所有队员沿墙并列展开。整个过程切记不能不能在门口停留,不能犹豫不决,不能拥挤踩踏,不能前后脱节,不能卖队友......此外,还有一种不进门,而是两名队员以门框为轴,向屋内快速进行左右切角的突入方法,以色列军警将其命名为“有限突入法”。特战队员通常使用手枪或可以单手操作的冲锋枪,发起攻击时并不真正踏进房间,最多只将持枪手和半个脑袋探进屋来。形成这种战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地的房屋结构大都以砖墙混凝土为主,不容易被子弹穿透;另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对手通常装备有手榴弹。(更多关于室内作战的内容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详细介绍)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不过在人质劫持事件中,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劫持者占据的不是建筑,而是一辆大巴车。这种情况,通常在逼停大巴后,1号队员负责控制司机位置,2号3号队员在上车前要检查一遍座椅下方是否有藏匿枪手,然后分别控制两纵列的乘客(可能匪徒藏在其中)。正常情况乘客都会低姿抱头,歹徒才会抬头攻击。随后4号5号队员等车后从前向后逐一排查,但是不要急于撤出乘客,因为如果此时歹徒发起攻击,下车的通道可能会由于聚集太多人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其他在车外的队员们做好准备随时支援,由于大巴车的车窗较高,要想通过车窗攻击歹徒必须要搭人梯或是利用特制的小梯子。还有一种情况是校车,标准的黄皮校车是有后门的,这时队员们可以从后门突入,歹徒若想用枪瞄准射击就必须回头。同样此方法也适用于劫机事件。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至于如何解决乘坐在小汽车内的绑匪,如果歹徒之前有过杀害人质的行为,或者歹徒极有可能对人质造成极为严重的伤害,必须出手制止的话。这个时候,先要设置路障,想方设法让车子停下或者减速,然后突击队员从车子的斜前方或斜后方发动攻击,切忌前后都有人,容易发生误击队友的情况。当然,这种反劫持任务难度系数也很高,首先对队员的枪法要求很高,如果第一发子弹没有击中绑匪,车窗玻璃破裂的花纹就会影响下一次的瞄准,同时飞溅的玻璃碎片也可能对人质造成一定的伤害。在这种狭小空间内人质与绑匪的距离较近,子弹穿过绑匪身体后很可能会发生偏转误伤到人质,所以选择射击的角度也很关键,表面上这是一个概率问题,其实是一个几何问题。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在营救人质的任务中,为了避免子弹贯穿劫匪后误伤到后面的人质。特警往往不会选用穿透力较强的突击步枪, 而是选用穿透力较弱,但是后坐力小精度高的冲锋枪。这当中尤其以德国HK公司的MP5系列冲锋枪最具代表性。该枪易于操作、结构简单、射击精度高、由于使用的是手枪弹,因此不会出现穿透力过强危及人质的情况。其中MP5A2拥有固定枪托,而MP5A3拥有伸缩枪托,结构更加紧凑,适合进入室内、飞机、汽车等狭小空间内。MP5A4和A5则是在A2、A3的基础上增加了“三连发”功能。MP5K则进一步将枪身缩短,并加装了前握把增加稳定性。MP5SD则是MP5的微声版本,常用作消灭外围哨兵或毁坏灯光和摄像头。另外,MP5SD的枪口抑制器能降低枪口火焰,适合在弥漫化学气体的环境下作战,在黑暗和烟雾的环境下也不易暴露自己。MP5发展至今已演化出一百多种改型。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另一种人质营救中常见的武器是“霰弹枪”,霰弹枪枪管较粗,射击声音大,子弹长得也很暴力。它可以发射多种霰弹,包括含有数十颗钢珠的杀伤弹、释放失能药剂的催泪弹、打出彩色颜料的染色弹等。霰弹枪过去常被称为猎枪或滑膛枪,因为枪管内壁没有膛线(部分发射独头弹的型号是有膛线的)。后来大部分人喜欢称之为“散弹枪”,这个叫法其实没有错,因为在九十年代以前“霰”是多音字,也读作“san”,而且“散”字来形容这种枪也比较形象通俗。不过总有一些喜欢咬文嚼字的人会刻意纠正别人“霰”字的发音,以此显示自己比别人更高明。(我就是喜欢叫它“喷子”爱咋咋地)

霰弹枪的型号实在太多,当中的佼佼者也难分伯仲,我只能选择大家比较熟知的“雷明顿M870”。作为泵动装填霰弹枪在突击进入建筑或防守时有着超高的性能,而且它性能可靠、价格合理、操作简单。所以到今天,它也是美国军、警最钟爱的枪支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民用武器中最受欢迎的枪支之一。同样,M870发展到现在也有上百种改型,它跟刚刚那把MP5都是一个尿性。在电影《机械战警1》中,歹徒袭击警察墨菲时用的就是M870。还有《终极者1》中的人类战士凯尔,使用的也是锯掉枪托的M870。

不过很多人对霰弹枪的子弹散布有一种误解,觉得它在人质营救中除了破坏门锁之外没有任何用途。包括很多人也对运钞车的押运人员心存疑虑,如果真的发生冲突,霰弹枪不会误伤路人吗?我觉得这个能是受《使命召唤》等一些射击游戏的影响,实际上霰弹枪的散布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十米左右的距离,它的弹丸散布也不过是拳头大小,大部分霰弹枪管都有“喉缩”设计,能进一步限制弹丸分布。不过,在歹徒挟持人质时,冲锋枪仍然是首选。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也有些人质解救行动是十分惨烈的,2002年10月发生的“莫斯科大剧院事件”中,俄罗斯特种部队使用了某种“催眠气体”使车臣恐怖分子丧失抵抗能力,但也同时导致至少129名人质死亡,不过具体死亡原因一直没有公开透露,目前推测是特种部队从通风管道灌入的“失能性气体”没有在封闭的环境下扩散开,导致部分人吸入过量。此外部分昏迷的人质撤出后放置不当,也有可能导致滑舌窒息。至于随意堆放昏迷人质导致有人被压死的说法...嗯...可能持这种观点的人以前做过快递吧。两年后,俄罗斯便又发生了“别斯兰人质事件”(前文有提到)尽管阿尔法部队全力以赴,但仍然发生了326名人质死亡的惨剧。也正是这两起事件,使俄罗斯特种部队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相当不靠谱。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毕竟这是两道送命题。

不过对于我们而言,劫持人质一般都是警匪片中的桥段,现实中基本上一辈子都遇不到这种事,毕竟中国的治安要比其他国家强太多。希望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作用只能是教大家如何吐槽电影。

新书《战逗法则》现已上架,感兴趣的小伙伴可登录淘宝、天猫、当当、京东、亚马逊......搜索“战逗法则”即可粗线~感谢大家支持!

人质危机——那些心惊胆颤的人质事件,是如何被处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