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文:確立新時代中國哲學的精神

李俊文:確立新時代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表達,是正在思維著的時代精神。新時代中國哲學理應繼承、具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新時代中國哲學應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時代使命,深刻地反思社會現實,以思想的深邃和理論的凝練來回答時代的根本性問題。如此,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支撐和力量,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意味著,當代中國哲學需要在破解重大理論和重大現實問題中不斷確立新的哲學精神。新時代中國哲學的精神究竟是什麼?這不僅與對哲學本質、特點和作用的理解有關,也需要對中國哲學的產生、發展、變化進行深刻理解。

融合中西哲學的精髓

中國古代有豐富的哲學思想,例如,天人合一、古今變通、知行關係、形神關係、名實之辯等。然而,我們直到近代都沒有建立獨立的哲學學科,所謂“道學”“玄學”“理學”等反映哲學思想的論著大多收藏於 “經學”和“史學”之中。1912年,北京大學建立“哲學門”,標誌著具有獨立學科意義上的哲學建立。這時建立的哲學包括中國既有的哲學思想,也有西方哲學的話語、概念、方法等。

經歷百年來的發展,我國哲學已經形成了包容兼蓄的特質。因而在討論中西哲學差異時,不能把這兩種哲學加以簡單的比附和對立。如果片面強調中國哲學的獨特性,將會導致中國哲學喪失其本應具有的普遍性和超越性;而如果過分強調西方哲學的主導性,則會忽視中國哲學最有價值的特色和貢獻。只有認真學習、準確把握中西哲學的精髓,並加以會通融合,才能真正推進我國哲學事業的發展。

哲學應直面社會現實

從我國哲學的百年曆史來看,哲學對人的思維、文化,乃至社會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最明顯的就是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並用它來指導具體的社會實踐。這不僅開闢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道路,而且還使之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武器。毛澤東的《實踐論》《矛盾論》不僅詮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而且還結合中國的歷史、現實以及中國古典學術著作中的哲學思維,具有很大的創造性和顯著的特色。《實踐論》與中國實學的崇實黜虛、經世致用有很大的契合之處,而《矛盾論》則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易經》“通變”“有為”的思想。

40年前,又是哲學最先站出來,在全國開展了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解放了中國人民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繁榮。可見,中國哲學不僅是站得住的,而且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貢獻。當然,這並不是否認當下哲學存在的問題。中國哲學的問題癥結不在於語言表達,而是缺少一種真正的哲學精神。哲學不應脫離現實、人民大眾以及時代,因而我們應正確理解哲學這一學科的性質,並反思現行的哲學教育和研究體制。

哲學與其他學科的一個本質的區別在於,它是一門百科全書式的學科。哲學以人類一切知識包括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成果為基礎,把對人類實踐活動的總體的反思當作自己的職責。因此,哲學應直面社會現實,而非退回到學術的象牙塔裡。當前,在哲學的一些教育和研究中,我們仍然遵循哲學史和哲學專題經緯交織的路線,注重文本研究、概念分析、語句詮釋和意義鉤沉,把哲學研究的成果交給哲學史來判定。把理性分析與歷史和現實割裂開來,哲學家不是現實生活的參與者和實踐者,而是所謂歷史的仲裁者和詮釋者。如果哲學表現出明顯的與社會現實相背離的傾向,那它就可能被社會邊緣化。

新時代中國哲學應結合民族性與世界性

由此,我們可以體悟到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所提出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換句話說,要使哲學社會科學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民族性和新時代的創造性,就要在思想創造、學科建設、學術體系等各方面有所繼承、有所突破、有所創造。這裡的關鍵是要思想解放,確立新時代中國哲學的精神。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表達,是正在思維著的時代精神。按照黑格爾的說法,精神的本質就是在自身之內爭取獲得擺脫自然的非依賴性,是對外在性、異己性的克服和揚棄;而且,精神或精神自由的實現需要在普魯士這樣一個合乎道德並由法律管轄的國家中實現。馬克思揭示了黑格爾哲學的這種自相矛盾的地方,即強調精神是對自由的追求,卻又把這種希望寄託於某個特定的國家制度。

作為一個旨在爭取人類解放的哲學家,馬克思以完全不同於黑格爾的方式處理了國家、民族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強調精神的本質在於現實的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實現。這樣,人就不是精神藉以實現自身的工具,而是反過來,精神是人獲得的自我意識和覺醒。馬克思對黑格爾精神概念的這一顛倒,不僅顯現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狹隘民族性的批判,而且彰顯出對民族精神與世界精神關係、某一共同體與全人類關係的辯證認識,突出了精神的偉大隻有在人類的解放事業中才能實現的這一崇高思想。

馬克思的這一分析,對於確立新時代中國哲學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啟迪和指導意義。我們在這方面既要考慮繼承性、民族性的中國特色,同時也要注意民族性與世界性相互結合的問題;既要體現原創性、時代性的創造發展,也要兼顧哲學學科的系統性、專業性的特點。從中華傳統文化而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我們民族歷經劫難而傳承不輟的重要因素,映照出中華民族不斷開拓發展、永不停息的最強音。它是中華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遺產,也是新時代中國哲學應當具備的內在精神。自強不息,是說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屈服於外在壓力,也不自滿自足,而是始終不忘初心、奮鬥不止,向著臻於至善的目標不斷前行。厚德載物,是說中華民族歷來有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善於吸收各種外來文化的優勢,以此來豐富本民族的文化。可以說,正是因為具有了這種精神,才使中華民族歷經數千年而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才使中華文化能夠傳承千年而不斷。

哲學應明確所擔負的時代使命

新時代中國哲學理應繼承、具備這樣的精神。新時代中國哲學應明確自己所擔負的時代使命,深刻地反思社會現實,以思想的深邃和理論的凝練來回答時代的根本性問題。如此,才能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精神支撐和力量,為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指明方向。與此同時,還應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體系作出貢獻,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貢獻。對人類歷史上創造的一切理論和學術成果,我們要加以分析鑑別、比較對照。對有利於當代中國發展的,加以借鑑、吸收,並使其適應中國的土壤,成為中國哲學的一部分。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會不斷產生、湧現新的問題,僅僅依靠以前的經驗、方法,是不足以徹底解決這些新問題的。這就需要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問題為導向,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挖掘新材料、新內容,提出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提煉出有學理見解的新理論、新學說,努力推動哲學的創新和發展。在注重國家重大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研究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哲學學科體系自身的建設,不斷探索學科發展的內在規律。如此,新時代中國哲學的精神才能得以實現。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建國以來西方哲學中國化的重要問題及其影響”(12&ZD12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哲學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