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越鬆家長越瘋?教育這件事,再不瘋狂就晚了嗎?

學前階段的“拼”,還屬於玩中學、寓教於樂階段。到了中小學學段,孩子奔赴的則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2018年,減負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孩子,真的敢放緩奔跑的腳步嗎?

學校越松家長越瘋?教育這件事,再不瘋狂就晚了嗎?


這是一個舉國重教的時代,更是一個全民教育焦慮的時代。2018年,為了切實給孩子減負,在基礎教育領域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磅文件,這一年註定是我國教育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

不過,教育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讓我們煩憂的教育痛點依然存在。如何還教育以本原,讓孩子健康成長?既需要從國家到地方拿出更大的勇氣,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發揮改革合力,也需要社會為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作出更多努力,更需要家長擺正對教育的態度,別讓過度教育傷害孩子持續奔跑的能力。

學校越松家長越瘋?教育這件事,再不瘋狂就晚了嗎?


培訓班外等待孩子的家長。視覺中國 資料


8點之前做完學校老師佈置的作業,其後重頭戲是做培訓機構的語文、數學、英語試卷各一套。勞碌一天的母親一邊哄著兩歲的妹妹,一邊抽空給她講解。11點入睡。這是在北京海淀區一重點小學六年級就讀的劉甜甜放學回家的日常生活。

晚自習上到9點鐘,父親接回家後在家長的監督下做一個小時作業。因為曾經躲在臥室偷偷玩遊戲,母親勒令必須在客廳學習。這是浙江蒼南縣城一所民辦初中初二學生李維最為平常的一天。

這一年,不論是縣城的李維,還是大城市的劉甜甜,他們和他們的家庭奮鬥目標更加堅定,一個要考縣一中,一個準備衝擊目標中學的實驗班。他們的學習軌跡依舊,在學校拼成績,出了校門進補習班。不過,也有一些改變,報的課外班有的換了名字新瓶裝舊酒,有的年前被突擊檢查暫時停課,華賽杯等幾個競賽暫時停辦也讓劉甜甜一家遺憾不已。

2018年,減負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硬幣的另一面是全社會蔓延的教育焦慮沒有因此紓解。人們在問:孩子,真的敢放緩奔跑的腳步嗎?

“五歲孩子的簡歷”與“瘋狂的黃莊”是揠苗助長還是再不奔跑就晚了

2018年,兩件看似不起眼的教育小事出人意料地引發全民大討論。

前一陣,上海一名5歲小朋友的簡歷走紅了:1500字的識字量,年英文閱讀量超過500本,鋼琴、街舞、足球、圍棋、游泳樣樣皆會,浮力、重力、密度、磁力等概念也不陌生,足跡遍佈國內外諸多城市。

5歲小朋友的“華麗”履歷,何以引發如此多關注?時代的書頁翻轉,如今的孩子在教育上起步更早、壓力更大,但當一個5歲小朋友用這樣的簡歷,展示他的成長經歷,難免讓人心理上受到衝擊。

儘管5歲孩子的簡歷寫的是“別人家的孩子”,不過,大部分孩子也都沒有“兒童急走追黃蝶”“忙趁東風放紙鳶”的無憂無慮。不少家長的共識是,給孩子教育加碼,等到上小學開始就晚了。

今年,教育部發布《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令禁止幼教小學化。專項治理在幼兒園取得了效果,然而,卻火了幼小銜接班。不少幼兒園老師感嘆,大班學生走了一半。

“一點不學的話,上小學一開始就跟不上,容易打擊學習自信心,喪失學習興趣。別人家孩子都在拼,你敢淡定嗎?”有家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不過,學前階段的“拼”,還屬於玩中學、寓教於樂階段。到了中小學學段,孩子奔赴的則是看不見硝煙的戰場。

“方圓幾公里之內,匯聚了人大附、北大附、清華附、八一學校、101中學、中關村一二三小等各路名校,以及數不清的校外培訓機構。”近日,一篇名為《瘋狂的黃莊》的文章在網上火了,文章以海淀黃莊這個“學霸中心”為窗口,揭開了校外培訓虛火旺盛的一角,家長們不惜一切代價要送孩子去輔導班補課,接受超前教育,參加各種學科競賽。

黃莊,就像是一架飛速運轉的教育流水線上的列車,滿載著莘莘學子和家長呼嘯而去,有時候快得讓人喘不過氣,這在某種意義上不過是中國式教育的一個縮影。瘋狂的黃莊背後,是家長們無處安放的焦慮。

瘋狂的又豈止是黃莊?

優質教育資源有限且分配不均衡,在巨大的升學壓力面前,每個人都充滿了焦慮。“窮什麼也不能窮教育”,在教育這件事上,又開始“拼了”。

“不是揠苗助長,而是再不奔跑就晚了。”有家長如是說。

前腳出校門,後腳進補習班 為何學校越松家長越瘋?

今年上半年,北京市教委向全市中小學生家長下發了一份《告家長書》,開展對每一名學生報班參加學科類校外培訓情況的普查。這份普查並沒有收到家長的積極反饋。一位家長在朋友圈無奈地留言:“每個班都是我‘自願’報的,現在讓我‘揭發’培訓班,這件事太擰巴了。”

對中國的很多學生來說,“前腳出校門,後腳就進補習班”已成為一種日常。

2018年,教育部多次下發文件要求切實給中小學生減負,與此同時,八部門聯合印發《綜合防控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為了打好“眼睛保衛戰”,拯救近1億“小眼鏡”,明確要求“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各地教育部門減負新規也頻頻出臺:如江蘇省發佈最嚴“減負令”,規定小學一二年級不得佈置書面作業;浙江省“減負令”除延遲到校時間外,部分地區還試行“中學生做功課至晚上10點可以選擇不做”“小學生晚上9點可以不做”……

然而,這些新政贏得的並不全是叫好聲,一些人質疑治標不治本,進而反思減負本身的合理性:儘管減輕學生負擔的想法是好的,但在優質教育資源有限,高考指揮棒不變的情況下,校內減負會導致校外增負。這也讓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老師太好當了”“現在的學校教育真是太輕鬆了”,也讓家長越來越“瘋”:不菲的家庭支出交給了培訓班;工作日晚上陪寫、批改作業心力交瘁,週末輔導班連軸轉無暇休息……人人盼減負,人人又怕減負。

在減負的大背景之下,學校減負放棄的教育教學內容,已經由校外培訓機構接管。唯恐孩子掉隊的家長們陷入看不見硝煙的戰場,讓資本在教育領域嚐到甜頭。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全國兩會期間在記者會上進一步明確了“減負”概念:什麼叫負擔?

指的是違背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超出教學大綱、額外增加的這一部分。在這個以內的,叫做課業、學業,叫做必須付出的努力。

教育專家認為,儘管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請不要給我的孩子減負”的呼聲,但本質上,減負的方向是正確的,迴歸教育本質的戰略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減負不能減責任、減質量、減求知慾,減負的同時還要儘快提質、均衡,才有可能讓學生在應付考試之餘有更多時間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更全面的“人”。

教培行業迎來整改風暴 家長追捧熱情難減

有媒體採訪一位教育創業者,他躊躇滿志地說:“中產家庭百分之三四十的年收入都要用於子女教育,這筆錢肯定是要花掉的,問題是誰能掙到它。”

教育是剛需。教育行業也被貼上“萬億市場”“黃金賽道”“逆週期”這樣的標籤。然而,從2018下半年伊始,教育上市公司股價開始集體暴跌。一場真正的風暴開始了。對於這一年的教育行業來說,各類監管政策的發佈和落地,是決定整個行業迎來新拐點的關鍵。特別是在6月8月,年初整頓教培政策進入落實檢查階段,整個行業迎來一次真正的震盪和洗牌。

2018年2月以來,教育部會同有關部門先後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關於健全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機制的通知》等,推動開展為期1年半的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8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規範校外培訓機構發展的意見》。9月,教育部發布《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管理辦法(試行)》,競賽及競賽產生的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

教育部將這場治理形容為“一場‘攻堅戰’,又作為一部‘連續劇’”。整改的成果是截止到12月12日,全國校外培訓機構整改完成率達到90%。

進入12月份,北京的海淀黃莊迎來了黑夜,原本燈火通明的K12教育集中地銀網中心有些冷清,很多機構乾脆一把鎖關門。自從《瘋狂的黃莊》刷屏後,補習班又一次遭到清查。教育部開發的全國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機構管理服務平臺也將上線,要實現聯網查詢。

在12月13日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北京市教委副巡視員馮洪榮講到,到今年年底,建立臺賬的問題必須全面整改,但“幾十年形成的複雜問題一下子一個都沒有了,這個在客觀上不現實”。

在整治風暴下,培訓機構除了暫時關門這一對策,還有一些用了取巧的方式——改課程名,語文班改為國學鑑賞課,數學課改為思維訓練班等,“改了名就不算超綱”,事實上教學內容並沒改變。

全國40萬所培訓機構中,最能度過這場整治風暴的,是有資本有資源的大機構。“未來就是大機構壟斷,它們實力強、資質全。”有教育界人士接受採訪時講道。

很明顯,大機構們見慣風雨,而專項治理也沒有澆滅家長們的熱情。據報道,在很多城市雖然很多培訓班暫停了,但有媒體採訪發現,中小學各類課外補習班、提高班依然存在,只不過形式更加隱蔽,更加難以監管。

“對輔導班是又愛又恨。”有家長對記者講道。

減負令如何不空轉 教育焦慮何以紓解?

推遲上學時間,不留家庭作業,實施彈性放學,加強校外培訓機構治理……對於這一系列減負新舉措,不少家長卻形容道,“看上去很美,實施起來很難”。

對於小學一二年級不佈置書面家庭作業,一些家長“坐不住了”:“沒有書面作業,怎麼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據媒體報道,一些家長找到學校反映,更有家長自行組建班級、年級甚至校際作業群,自行給孩子加碼留作業。

面對校外培訓班,有的家長說,雖然孩子現在經常補課很辛苦,但是現在拼,是為了以後有選擇的自由。

……

“競爭催生心理焦慮,焦慮激化教育難題。”有受訪者認為,當前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重的原因不僅僅在於教育體制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的競爭壓力向教育領域傳遞的結果,因此出現了一系列競爭越來越低齡化的現象。

毫無疑問,減負的治本之策還是要提高教育質量,緩解民眾的教育焦慮。

減負令如何能不空轉?

天津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張寶義坦言,減負令效果往往不大好,一些學生、家長不買賬,根本原因在於考試製度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應繼續探索多元評價機制,避免家長和教師過於追求分數,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提高學校教學質量,讓學生在學校學足學好,是緩解課外負擔重的根本之策。今後,要努力在發展素質教育上取得新的突破,切實提高中小學校育人水平。

也有專家認為,公眾對教育改革的焦慮,源於公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與公共教育資源供給不足、配置不均衡之間的矛盾。如果不觸及這些根本性問題,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學生減負。

而全社會蔓延的教育焦慮情緒如何紓解?為了讓孩子更加優秀,從而考上好學校,家長們的努力和焦慮可以理解並需要關注。不過,在從政府到全社會為提供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作出更多努力的同時,父母們如何擺正對待教育的態度,同樣至關重要。

不少家長出於從眾心理,為孩子學習加碼,甚至無數的興趣班成為了學習的另一種工具。而部分培訓機構坑錢、坑娃、坑智商,種種洗腦式營銷,也在消費家長們的焦慮,又進一步刺激家長的功利教育觀,加劇揠苗助長,違背了教育育人為本的初心。

“順木之天,以致其性”,在符合孩子個性特徵和成長規律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適度的興趣培養、潛能挖掘,並無不可。但如果不顧孩子實際的接受能力,一味加壓,讓孩子完成超越年齡的事情,那麼,超前教育、過度教育可能帶來一時的領先,卻有可能傷害了孩子持續奔跑的能力。

教育專家指出,教育有競爭,但不全是比賽,讓教育迴歸本真,重視孩子成長髮展的規律,是當前很多執著於“拼娃”卻“越拼越迷失”的父母急需補上的一課,也是教育者需要正視的命題。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