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一起奠定了清朝300年江山的基石,他是僅次於太祖的清帝國的締造者。

舒爾哈齊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同胞三弟,他在和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創建清朝基業的崢嶸歲月裡,艱苦備嚐,既參與運籌決策,又領兵南征北戰。是建州女真統一大業的功臣,清朝帝業的奠基者之一。

舒爾哈齊的經歷幾乎和努爾哈赤相同,可謂功績卓著,在開創帝業的最艱苦的頭30年間,是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兄弟二人一起打的天下。但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 年) 八月,努爾哈赤在大業將成之際,竟將和他一起打拼了30年的同胞兄弟舒爾哈齊所囚殺。

在清正史中,關於舒爾哈齊的記載諱莫如深,好像故意要隱去舒爾哈齊的存在,對他的記載也隻言片語。其實,這樣做的原因,也和舒爾哈齊被清太祖努爾哈赤囚禁而死有關。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舒爾哈齊亡於歷史前進的車輪之下

自古打天下的未必得天下,而當皇帝的也只能是一人。在女真興起,舒爾哈齊與努爾哈赤對於前景的期望上採取了不同的態度,決定了他們必定要分道揚鑣,兵戎相見。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矛盾的初始:統一女真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後實力大增,擁有1萬多兵丁,150多名戰將。他的兄弟舒爾哈齊手下也有5千兵卒,40多員部將,成了建州女真的第二號人物。正當努爾哈赤在統一建州的基礎上,進而統一東北女真的戰爭時,他們兄弟二人在政治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甚至不能心平氣和地在一起說話。這和以往在軍政大事上,兄弟二人要"登高密談"的情景大不一樣了,可見矛盾已經很尖銳了。雖然現存的資料沒有記錄他們所爭論問題及其各自的觀點, 但從行動上也不難看出他的立場和態度。

葉赫、哈達、輝發、烏拉是海西女真四部。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努爾哈赤發兵進攻哈達,從此開始了東北女真族的統一戰爭。舒爾哈齊此時,在對於前途的期盼上已與努爾哈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以至於在之後的戰爭中臨陣不前,消極應對。實際上就是與努爾哈赤政見相左的體現。究其原因,離不開舒爾哈齊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明朝對女真政治策略的影響。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明朝的"分而治之",使兄弟二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舒爾哈齊的悲劇不僅是與其兄爭鬥的結果,而且與明朝的分化政策有著密切關係。

明朝對女真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是出於維護其統治的需要。歷史上,女真族曾建立了強大的金王朝,稱雄北方。且部眾尚武剽悍,屢次進犯中原,辱及兩宋,給中原王朝以極大震撼。這也成為後世中原王朝統治者的前車之鑑。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自遼宋以來皆流傳著"女真兵若滿萬則不可敵"的說法。明朝政府正是基於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才對女真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其根本目的就在於使女真各部不相統一,互相殘殺,以防止女真強大而構成對明朝的威脅。

明朝在推行"分而治之"政策時,實行分衛而治,分部而治,扶持某一部以抑制另一部。若某一部忠順朝廷,則給予封賞。如果某部勢力稍有所長,構成對明朝的威脅,則發兵予以鎮壓,不使遺患。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王臺、努爾哈赤等人先後獲明朝賜封,而董山、王杲、阿臺、清佳砮、楊吉砮等人先後死於明兵之手,都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擁明與反明,兄弟反目

當努爾哈赤統一了建州女真,並且要統一東北女真時,明朝真正的感覺到了努爾哈赤的威脅。隨即,改變了對他的態度,開始限制和打擊建州,極力阻撓和破壞女真族的統一。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遼東巡按熊廷弼就提出並實行"斷其手足"的策略,用離間他們兄弟關係的辦法,以期達到"分其勢以弱之"的目的。

在明朝"分而治之"的分化政策下,女真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都停滯於落後狀態,社會組織也處於低級階段,因而人們迫切要求從四分五裂的狀態下解脫出來,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希望統一女真各部,密切與漢族人民的關係,吸收漢族先進的社會生產方式和文化,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努爾哈赤看到了明朝的用心,堅定的希望可以統一女真全部落,從而和明朝分庭抗爭。而舒爾哈齊則從復仇雪恨轉向民族統一戰爭的關鍵時刻與其兄產生分歧,深受明朝"招撫"思想的影響,只是想當部族之王,與明朝和睦相處。因此,在大勢前,他成了民族統一的反對派,成了分裂主義者。

努爾哈齊不僅把與長兄努爾哈赤的關係視為平行的關係,甚至凱覦王權,渴望有朝一日,坐在中廳的黑漆椅子上,面對眾將發號施令,以取而代之。就努爾哈赤一方而論,在明朝"分而治之"的分化政策下產生的"兩頭政長"的並立存在,己成為他建立至高無上威權的主要障礙。因此,他不可能對弟舒爾哈齊的野心聽之任之。於是,在努爾哈赤與舒爾哈齊之間不可避免地展開了一系列的矛盾鬥爭。

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兄弟之爭”

1609年,努爾哈赤對舒爾哈齊採取了強硬手段,將其拘捕囚禁,對其勢力進行了大清掃。舒爾哈齊在被囚禁後,才自責說:"兄汗之養甚厚,吾欲另住,實不當也。"但他已經在分裂的道路上走的太遠,努爾哈赤對他不再憐憫了。萬曆三十九年(1611 年) 八月十九日,舒爾哈齊死於囚所,時年四十八歲。


​舒爾哈齊死後的十一年,即天命六年(1621年)正月,是年63歲的努爾哈赤,預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故率諸子孫對天發誓,毋骨肉相殘,以子孫相保為念。誓詞中所云:"伏願神祇不咎既往,惟鑑將來",則是其對以往殺親弟及弟之子,骨肉相殘的懺悔。可佐明其殺弟之事實,不希望子孫效仿。

​但其後世子孫,為了皇位,兄弟間的爭鬥還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