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但凡接触古玩的人,都是源于兴趣或者看到其中巨大的投资价值。因为不论是文化层面还是物质层面,古玩价值都不菲。

入了古玩圈,自然要舍得买买买。但乏附庸风雅或者一心想捡漏的人士居多,三千古玩屋内积尘,而只是个消费者。

普通人大都会通过读书交流来补充一些古玩知识,在某一收藏类项上独有情怀,这就可以称为“收藏者”了,但称不上“收藏家”

收藏者与收藏家差了一点什么?

痴爱古玩的人,都有一种“趋文化”的特性。这是人类进化的天性——追求高度文明。

上海文汇报一个很资深的老教师稳重写了两书,一个是《海上收藏家》,一是《收藏各位》,为此他采访过很多民国时期海上一些大的收藏家的祖先和收集了他们的资料。

他说真正称得上收藏家的人有四个前提是必备的:

1 欣赏力

如果沒有撫玩力,不能對某壹收藏類項有獨到的理解和賞析觀點,自然稱不上是收藏家。正如不會撫琴的鐘子期卻能很精妙的領悟到琴師伯牙的琴意,收藏家與藏品是壹種穿越時空的靈魂對話。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高山流水觅知音》

2 藏品量

藏品要達到壹定的量,不能說壹幅唐寅真跡就算得上收藏家了。

購買藏品固然要有雄厚的財力支撐,但收藏家不壹定是財力雄厚的,但壹定要有舍得為鐘愛的藏品傾家蕩產的氣魄。

民國壹公子,將祖宅折成銀元轉頭買了古籍,這份氣魄試問幾人能及?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美术品收藏室》威廉·凡·海切塔(佛兰德斯,1628年)

3 研究力

收藏家大都有自己的收藏風格。有的人收藏齊白石、張大千等巨匠名作;有的人收藏秦漢藝術作品;有的人喜鐘表、鼻煙壺等;有的人好曲藝、古樂器。

收藏品在古代也大多是實用物品或純欣賞性的藝術品,甚至會在機緣巧合之下成為歷史的見證,所以想真正成為收藏家,壹定要對至少壹個類項有深入的研究,登堂入室,然後成家。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鼻烟壶

4 好藏品

收藏家必然不能以量取勝,正如中國人自古便喜歡“壓軸戲”壹般,千萬藏品之中,不奢求件件精品,但要有頗具代表性的藏品,如此,不失收藏家風範。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清 二十五宝玺之一)

收藏家其實很多是從文化藝術領域的大家“跨界”而來,文化藝術本就同源而成,很多書畫名家、文學大師同時也是收藏家,這裏面更多的意味是他們對“文化藝術”的理解和造詣。

1鲁迅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魯迅是盡人皆知的偉大文學家,同時他還是壹位壹生癡愛收藏的收藏家。

魯迅收藏除了作為壹種休閑消遣,更多的是買些自己感興趣的古器古籍回來,作為研究和探討之用。

如魯迅在北京曾收集到清室駐日公使隨員楊守敬編印出版、收入碑帖拓印300余種的《環宇貞石圖》,隨之對此書進行了考訂和整理。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寰宇贞石图》

2沈从文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早在上世紀20年代,年僅20來歲的他即為湖南鑒藏家張渠珍整理古籍、管理古代陶瓷和書畫等,並做編目工作,為此培養了他對收藏的興趣。

上世紀30年代沈從文到了北京以後,便開始節衣縮食不斷從古玩市場收購壹些藏品,並進行研究。他寫的《“明錦”題記》對明錦的起源、品種、染料、技藝、圖案等進行了研究探討。

沈從文在抗戰時期收藏過絲織錦緞,所以早有研究服飾的心願。他說專心致誌撰寫《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書稿,以填補中國服飾研究的空白。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3老舍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著名作家老舍喜歡收藏名伶的扇子。

壹次,梅蘭芳的琴師送給老舍壹把梅先生的扇子。原來,梅先生演《晴雯撕扇》時,必在上臺之前親筆畫壹張扇面,裝上扇骨帶到臺上去表演,然後當場撕掉。演壹次,畫壹次,撕壹次,成了規矩。琴師很心疼,有壹天等散戲之後,偷偷地把梅先生在

舞臺上撕掉的扇子撿回來,請裱師想辦法粘好,送給老舍的就是這麽拾回來的。

老舍得扇之後大為感動,以後對名伶的扇子倍加鍾情,逐年收集,居然藏有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俞振飛、葉盛蘭等100多位藝術名流的書畫扇,真可謂名扇薈萃。

鲁迅、梅兰芳、老舍、沈从文,是怎样成为收藏家的?


梅兰芳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

收藏,是為了更好的學習和傳承器物之中的文化。很多真正的收藏家更多的是為了追溯歷史,探究文化。

壹些好的古玩更是能成為時代記憶或者歷史事件的特定承載物,每每賞玩,必然睹物思人,感嘆物是人非。所以作為普通人,喜愛收藏的同時,更多的是要探究古玩的歷史和故事,我想,大多人必然會知味於此,樂在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