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文&图/吴志恩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时候,但等桂花飘香,八月的月亮圆起来。

是的,等中秋节。

等着蒸月饼。

“七月核桃八月梨”,“七月十五枣红圈儿,八月十五晒半干”。奶奶家有核桃,还有棵斜倚在院墙上的枣树。核桃仁和枣子有了。

春花生有,芝麻也是春天种下刚收过的,也现成。就红砂糖得买,合作社有卖的,等爹娘去打煤油的时候,买砂糖回来。

秋收告一段落,桂花香了,沁人心脾的香哦!等月亮一天天圆了,衣服得穿两层厚了,八月节、中秋节就来了。

孩子们跟在娘身后,难得的乖。抱柴,烧火,炒花生、炒芝麻,剥枣核,让干啥干啥。花生,喷香!炒芝麻,喷香!馋虫都勾出来了。


八月节的半下午,村子里都是这醉人的香。家家户户在张罗蒸月饼。

娘分门别类,把核桃仁掰开,芝麻在石臼里捣了,花生用擀面杖碾了,分几个碗盛着,备用。

再把早就发好的白面分成五或六等分,擀成同样厚薄大小的饼,摊开,一层芝麻一层花生一层砂糖一层核桃仁一层枣子,或者再重复一层大家都喜欢的花生仁上下拍好,拿苘麻果荚在最上头一层摁上花纹,拍成一个硕大的“糕点”。

锅子里铺上篦子、槲叶,撒一层清水,“糕点”小心翼翼搬进去,锅盖盖好,压上石头,就可以点火了。

火苗跳跃着,一层层舔舐着优美的锅底。孩子们压抑着兴奋。终于,白馍馍和着果仁、砂糖的甜香随着蒸汽,弥漫在厨房、院子和村子里了。越来越浓了。

——月饼蒸熟了!

没有比这更雀跃的事了,于孩子们而言。


月亮,亮汪汪的饱满的圆月也升起来了。

起锅,捧出暄腾、厚实、圆润的蒸月饼,在当院备好的方桌上,一家人面对圆月、碧空、夜风,静默祭月,大人们在许愿,感谢和平岁月、丰收年景,祈祷月神保佑这合家团聚、百邪不生。孩子们在等香糯甘甜的月饼。

终于切月饼了,第一份,由最大的孩子端了,送给爷爷奶奶品尝,回来,孩子们就可以大朵快颐了。

一年仅有一次的蒸月饼,果仁、芝麻、枣子以及麦面的扑鼻的鲜香,与砂糖的甜蜜,混合成无以比拟的唇齿味蕾的狂欢。

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吃食吗?


这是孩子们全程参与的美食、长辈辛勤的劳动成果,也是大地的馈赠、神灵的奖赏。

月亮之下、苍穹之下,这裹着汗水、弥漫着天地之间季节轮回春华秋实的蒸月饼,把美味、感恩与神秘,分赠给孩子们、大人们,以及所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在大地上匍匐耕耘的质朴的农人们。

月亮一点点腾空。枝叶婆娑、秋虫呢喃、星斗明灭,吃饱喝足的孩子们,混混沌沌的睡着了。梦里,也笑着。

家家户户都是蒸月饼。

那种炕的烤的月饼,一指多厚,带着美丽图案的焦黄喷香的五仁缠丝月饼,是稀罕物,得三个三个的,拿油纸包了,顶着红贴儿,用细绳缠得漂漂亮亮的,拿去看病重的老人、待嫁过来的媳妇儿的爹娘、顶须走动的亲戚。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孩子们不奢望吃这样的月饼。大人们也不。

今天,各式宫廷点心,西洋糕点,满满的充斥着明净的橱窗,以及我们的生活。不知为什么,我还怀念那时的蒸月饼,虽然,给我们蒸月饼的爹娘,都老了,他们也差不多都忘了,这曾经的蒸月饼。

给我们备蒸月饼馅料的三叔、祖母、祖父,甚至都去世多年了。(2017.10.04)

*作者︱吴志恩:中原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微信公众号「青眼有加id:qyyjtcq」专栏作者。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掰完玉米,薅罢春花生,摘过三茬绿豆,但等桂花飘香蒸月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