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01

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几样东西是很害怕的:一是身体衰弱、生命逝去的不安全和恐惧感,二是不被人关心的失落感,三是生活无聊寂寞无价值的挫败感。

即使住在院舍,接受良好的院舍服务,在外人看来是“衣食无忧”的长者来说 ,同样会有让他们“心烦”的地方。

比如,平时我们在和长者聊天过程中,总是会听到这样的话语“现在就是吃好、睡好,然后等着死去的一个人;老啦,什么都做的不了,不中用,也只能在无聊中过完一生。”

02

听到这样的话,无论长者是“客气”而“无意”的一种叙述,还是真的想通过这样的话语来表达他的所想,都代表着他们对当前生活状态的一种“概括”。

而站在我们院舍服务人员,站在社工角度来说,要做的,不仅仅是听完这样的“话语”之后的一笑而过,或者几句“没啊,谁说你们无用”、“你们其实可以过的很有意义的”安慰话。

而应该思考的“他们是真的觉得自己无用呢?”,或者只是“用’无用论’,来表达自己无法改变略显无聊年老生活的无力感?”,亦或是“渴望去改变现状,过上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为此,在思考这些问题后,我们设计了一个6节课“三角片”手工的小组。

而这小组所要达到的目标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希望他们能够通过参加手工小组活动,充实老年生活,从而不再想“我没用”或者“我无聊”的问题。

03

在策划小组、确定方案、书写计划书、招募组员后,在“忐忑”中,我们迎来了小组的第一节课程,到场的长者有10位。

像诸多社工专业小组那样,起初,认识组员、玩小游戏活跃气氛,哪怕组员之间已经很熟悉了,我们也想透过这样的安排,告诉参加的长者,这次我们设计的手工小组是“很认真”的。

当带教社工小朱拿出参考样本时,所有的长者都很“惊呆”,被这样的漂亮的作品所吸引。

我们知道,此时我们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我们成功了吸引了参加组员的注意力和引起了她们的兴趣。

接下来,手工小组协助社工啊龙告诉大家此次手工和以往的很不相同,具有如下安排和目的:

1

手工小组分为N个阶段(视长者要求而定),此次第一阶段为6节;

2

此次6节小组为基础教学,初步目标每人在课程结束时,都要制作出一个成品作品出来;

3

大家要坚持、投入的参与;

4

希望未来能够办属于我们手工小组的作品展,或者将作品与外界有更多的交流,甚至是卖给懂得欣赏的人。

话音还未落下,活动现场出现了一阵“骚动”,特别是大家听到可以将作品展览,甚至出售,大家都略带戏谑的语气说,“这怎么可能”、“这想得也太长远了”。

不过,当小朱社工将教材发给大家,叫大家如何制作“三角片”时,大家却无比的投入,就像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好学的学生。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04

接下来几节课,大家投入的程度远远的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比如: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小组第二节课程时,通过“三角片”的桥梁,参加小组的长者和“陪伴”长者的三年级小学生志愿者可以有非常好的互动,小学生志愿者的动手能力和爱心与组员们对“曾孙子”辈孩子的“关爱”和“呵护”,共同创造了温暖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为了学习和完成作品,组员们都在平时积极的“编织”三角片,学习如何用三角片“拼装”出作品;

高涨的学习热情,坚持而投入,让我们明白,“无用”和“无聊”的老年生活只是一种伪命题,而更多的只是通过这样的话语来表达渴望有意义老年生活的一种方式;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一个小小的进步,对长者都是一个莫大的喜悦和鼓舞,对我们更加是这样的。

05

小组最后一节,在之前5节小组和平时时间的努力基础上,长者组员们准备做最后的努力,然后完成自己的作品。

最后一节小组内容,社工小朱教大家制作底面和封顶。

于是,让我们感动和赞扬的作品相继完成。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她们说“无用”和“无聊”,我们就设计了手工小组,结果……

她们说“无用”、“无聊”,我们就设计了个三角片小组,结果,长者们的坚持、热情、投入告诉我们,其实他们这样说只是渴望更有意义的老年生活;有事可做,有所收获,这样他们就会很开心、很充实了。

而下个目标,要将作品展览在银幸颐园内,这是参加小组的组员告诉给我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