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的國學研習方法論

​但凡一門學問,我們首先要明晰其概念,梳理其內容,才能分門別類的進行研究探討。前文中根據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分別對國學是什麼做了詳細的探討。兩種定義同時認可了“中國固有”這一定位,狹義概念偏向做學問,研究問題,創造學術;廣義的國學偏向文化的繼承傳播,學習應用。因為古人思考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國學不能用“一門學問”來規範,而是包含了從古到今的所有學問。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和科學的方法,任誰在這片海洋中都會暈頭轉向。

極簡的國學研習方法論

在這個功利至上的時代,常聽到有這樣的問題:“學國學有什麼用?”而我也最懶得搭理此類人,連“國學是什麼?”都不去了解一下,就開始考慮他的實用價值。就比如一臺電腦,有人用來打遊戲,有人用來追劇聽歌,有人用來辦公。有人一邊辦公一邊聽歌,閒了還要看看電影打打遊戲。那麼電腦有什麼用?國學包羅萬象,類目繁多,它的實際作用很難簡單的用一句話來定義。如果非要給個說法的話:“國學只不過是個工具而已,要怎麼用?要幹什麼?取決於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的本身。”

極簡的國學研習方法論

為了方便學習和研究,我們先簡單除暴的作一些分類:

從思想流派來分:也就是所謂的“三教九流”之說,儒、釋、道三教,儒、道、墨、法、名、雜、農、縱橫、陰陽九種流派。

從歷史時期來分:先秦子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重玄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近代國學。

從文學角度來分: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

從具體領域來分:哲學、經學、史學、政治學、軍事學、自然科學以及宗教、藝術等。其中自然科學有天文、算學、地理、農學、水利、醫學等。(張岱年)

從經典書籍來分:一般都認可《隋書》“子、經、史、集”的劃分。

從極簡學習法來分:文、史、哲、科。

極簡的國學研習方法論

要學什麼?研究什麼?可以從以上的分類做參考。在基本方向明確後,就可以探討如何研究?如何學習?這個問題了。梁啟超、胡適、錢穆、呂思勉等人在方法論上有不少探索,我們可以結合實際借鑑一二。

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可作為“史學”方向研究的參考,其史學目的在於“求得真實的史實,賦予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以供當時人之資鑑”。從內容分為通史和專史。通史從大處著手,探討歷史發展的關聯與規律。專史從微處著手,尋求某一人,某一事件,某一物,某一地方,某一時期的來龍去脈。錢穆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詳細討論了政治史、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學術史、地理史、人物史等專門史的研究方法。

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可做為“哲學”方向研究的參考,其目的在於明變、求因、評判。研究的對象同樣可以從總分兩個角度著手,總的中國哲學、世界哲學,分的各思想流派的學說,從其宇宙論、知識論,世界觀、方法論,以及價值取向在當時及後來產生的影響等方面著手探討。

​呂思勉在《先秦學術概論》種對讀經和讀子的方法有專門的討論可以大致參考。經學在西漢由儒生博士整理,後世註釋也是偏重儒家思想較多,基本方法離不開文字、音韻、訓詁及目錄、版本、校勘等“小學”功夫。要了解某一人、某一流派的思想,我們只有通過讀經來進行,從這個角度來看子學和經學很多地方的研究方法是通用的。

極簡的國學研習方法論

在介紹完大師們的研究法之後,筆者談談自己的學習法,一言以蔽之“總的整理,分開研究”。在確定國學內容智慧,將其劃分為文史哲科四個類目,然後採取“總分總”的形式來學習,對於歷史,先讀通史,再讀專門史,最後回過頭來再去讀通史。對於文學,詩詞歌賦,當代散文都有涉獵一些,不在於對學問的研究,而是學著表達,不至於把自己貧乏到只有一句“臥槽”。在哲學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教九流雖有不少會通,終究在三觀上還是有分歧的,這一點不可不察。知識是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結果,學問是對認識成果的系統表達,科技是既是細分領域後的認識結果和認知方法,又是檢驗認知和實踐理論的重要途經。《道德經》裡面講“吾以觀復”,“無慾以觀其妙,有欲以觀其徼”。《大學》中說“格物致知”。在分別學習文史哲科後,又“總”到國學這個大範疇之中,運用於實際問題之上,“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學問指導實踐,以實踐檢驗學問,即:“知行合一”。

極簡的國學研習方法論

《 》重新定義了國學的含義,梳理了國學的內容。並且提出以”極簡主義”面對複雜繁冗的傳統國學,以此作為指導思想,重新整理國故。

《 》提出“極簡國學”是“國學學”,是研究國學的學問,既是原則,也是方法,同時還包括研究成果。

《 》深入探討其學說根本,歷史意義,流傳影響,併發掘其今用價值。區分精華糟粕,弘揚國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