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远古之时,华夏大地洪水泛滥。各部落组成联盟,经历了三皇,到五帝时期,出了一个治水能人,名字叫做“禹”,他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经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因势利导,改堵为疏”的治水方针,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使百川归海,大地清平。因功业伟大,时人尊其为大禹。舜年纪大了,看到大禹有治水的才能,看到先民对大禹的尊重和拥戴,禅让部落首领于大禹。

“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绍兴禹庙壁画

洪水退却,大地尽显。由于先前的“大水横流”,填平了沟壑,冲刷出大片平原,人们从山林里走出来,纷纷争夺土地。大禹一看这样不行啊,得想个办法。于是就有了井田制,将土地化成一块一块的,像井字那样,把土地按照这种方法划分给先民。并规定每八家为一井,每十井为一里,每十里为一社。分到土地的平民只能用来耕作,不能转让或买卖。井字中间的那块地为公田,八家合力耕种公田,收获的粮食上交。大家都循规蹈矩的耕作,和睦相处,收获自然增长。然而有守规矩的就有不守规矩的。

“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绍兴禹庙壁画

大禹在会稽山会盟各部落首领,在会盟时杀了不守规矩的防风氏部落首领。为了维护大部分人可以安居乐业,大家大成共识,组成用不解散的军马,专门用来对付不守规矩的部落。

“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绍兴禹庙壁画

由于当时的人太少了,画下来的土地还有很多没有分出去。许多部落的首领,大小族长就这个了这些田的主人。但是这些人是不耕作的,就把战俘,罪犯集中起来管理,让他们去耕作这些田地,这些人叫做隶民。那些首领,族长靠着公田和隶民耕作的收成维持着“用不解散的军队”和各层管理人员的生活。

“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绍兴禹庙壁画

为了防止隶民逃跑,主人在他们脸上烙上自己家的徽记。只给他们仅够生存的物品,这些隶民只能世世代代在主人田里无偿劳作。主人觉得家了隶民不够用了可以找其他的族长首领买,也可以把自己的隶民卖出去。

“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禹制九鼎

“平民田”和“隶民田”的区别就是,“平民田”里有一块是公田,“隶民田”则全是属于各部落首领或族长私人的。数百年后,隶民田的数量远远高于平民田,这些隶民田获得了国王的认可,被称为“封地”。

还有一部分的战俘,罪犯被分配到官府,除了做奴仆杂役外,很多人被拉出去做工程,做苦役。后来演变成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这些隶民,奴役为主人的私有财产,奴隶主对其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可随意奴役、买卖和杀害。奴隶没有独立的人格,没有任何自由和权利,奴隶的后代也世代为奴。

“井田制”和“奴隶制”是怎么回事?

禹贡九州

大禹年老的时候,私自占隶民田的各部落首领,族长已经有很富裕的生活。大禹本来打算根据禅让制度将“天下共主”之位禅让给东夷首领皋陶,但是皋陶却死在大禹前头了,无奈之下禅让给皋陶之子伯益,结果大禹死后启率领军队击败伯益,诸侯都去朝拜启,启称为了当时的共主。此后,又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法律上肯定了“奴隶”、“封地”等制度,同时产生了“宗法”、“分封”、“贡赋”等制度,从此开启了夏朝的“家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