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傑明·富蘭克林最珍貴的十三種品德和修煉方法

本傑明·富蘭克林最珍貴的十三種品德和修煉方法

本傑明·富蘭克林

本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美國政治家、物理學家。更是傑出的外交家及發明家,曾經進行多項關於電的實驗,並且發明了避雷針,最早提出電荷守恆定律。他還發明瞭雙焦點眼鏡,蛙鞋等等。本傑明·富蘭克林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他是美國獨立戰爭時重要的領導人之一,是美利堅開國三傑之一,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6名。100美元(1988版、1996版、2001版、2006版、2009版),頭像為本傑明·富蘭克林。

本傑明·富蘭克林的13種品德

我希望我一生中,在任何時候都要做到不犯任何錯誤,我要克服所有缺點,不管它們是由天生的愛好,或是習慣,或是交友不善所引起的。因為我知道,或是自以為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我想我或許可以做到只做好事不做壞事的地步,但是不久我發現了,實際要做到比我想象的要困難得多得多。正當我專注在克服某一缺點時,始料不及的另一個毛病卻冒出來了,讓人防不勝防。習慣利用了一時的疏忽,理智有時候又不是癖好的敵手。後來我終於弄明白了,光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品德是對我們有利的,還不足以防止過失的發生,壞的習慣必須打破,好的習慣必須培養,然後我們才能希望我們的舉止行為能夠堅定不移始終如一地正確。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因此我想出了下面的一個方法。

在我的閱讀中,我發現在列舉品德時,每個人的分類多少有點分歧。比方說,節制這個詞,有人把它的意義僅限於飲食,也有人卻使它的意義擴大了,包括調節其他的快樂、慾望、癖好和肉體的或精神的情慾,甚至把它推廣到貪婪和野心方面。為了明確起見,我主張寧可多設幾個項,每一項底下少包括一點含義,不要項少而含義多。我提出了13種品德,這是當時我認為是必需的,或是相宜的全部品德名稱,在每一項底下我加了一些簡單的箴言,充分地說明了我認為該詞含義應有的範圍。這些品德的名稱和它們的含義如下:

1.節制:食不過飽,酒不過量。

2.緘默:避免空談,言必對己或對人有益。

3.有序:你的一切應井然有序,一時一事都要有周全計劃。

4.決心:當做必做,做就要做好。

5.節儉:對人或對己有益才可花錢,決不浪費。

6.勤奮:珍惜光陰,做有益之事,避無謂之舉。

7.真誠:不欺騙,有良知,為人厚道,說話實在。

8.正義:不做不利於人的事,不逃避自己的義務。

9.中庸:避免走極端,容忍別人給你的傷害,認為是你應該承受之事。

10.整潔:保持身體、衣服和住所的整潔。

11.冷靜:不因小事、尋常之事、不可避免之事而慌亂。

12.節慾:少行房事,除非考慮到身體健康或者延續子嗣;不要房事過度,傷害身體或者損害自己或他人的安寧與名譽。

13.謙遜:效法耶穌和蘇格拉底。

既然我的目的是養成這完美品德的習慣,我認為最好還是不要立刻全面出擊,以致分散注意力,最好還是“各個擊破”,在一個時期內集中精力對付其中的一個。當我擁有了那種品德以後,接著就開始注意另外一個,這樣下去,直等到我做到了13條為止。因為先獲得的一些品德可以有利其他品德的培養,所以我就按照這個主張把它們像上面的次序排列起來。

我把節制放在第一,節制使人頭腦冷靜、思想清楚。為了經常保持警惕,抵抗舊習慣的吸引和誘惑,這種冷靜的頭腦和清晰的思想是必要的。

在獲得和養成了這一品德以後,緘默就容易得多了。在提升品德的同時我還想增進知識,我認為在談話時,與其用嘴還不如用耳朵更能增進知識,因此我想打破我當時正在形成的喋喋不休、愛說俏皮話、愛戲謔的習慣,這種習慣使我只能與輕浮的人交友,因此我把緘默放在第二位。

在獲得了這一項和下一項(有序)的品德以後,我估計會使我有更多的時間來執行我的讀書計劃。養成了有決心這一習慣後,我就能更堅決地努力獲得其餘的品德了。

節儉和勤奮能使我還清債務,會給我財富和產業,會使真誠和正義的實踐更加容易。接著,按照畢達哥拉斯在他的《金詩》裡所提出的意見,我認為每日必須檢查,因此我想出下面的方法來進行考查。

本傑明·富蘭克林最珍貴的十三種品德和修煉方法

畢達哥拉斯

我做了一本小冊子,將每一種品德分配到一頁,每一頁用紅墨水畫成七行,每天佔一行,每一行上註明代表星期的一個字母。我用紅線把這些直行畫成13條橫格,在每一條橫格的頭上註明每一品德的第一個字母。在這橫格的適當直行中,我可以標記上一個小小的黑點,代表在檢查當天該項品德時所發現的過失。

我決定給予每一項品德一個星期的嚴格注意,如此輪流替換。這樣,在第一個星期中,我密切預防關於節制的任何極細微的過失。其他的品德讓它們像平時一樣,只是每晚記下有關的過失。這樣,假如在第一個星期中,我能使寫著“節制”的第一行裡沒有黑點,我就以為這一品德已經加強了,它的相反方面已經削弱了,其程度也許足以使我擴大我的注意力到下面的一項,爭取在下一週內在兩行中都沒有黑點。這樣下去直到最後一項,我可以在13個星期內完成一個完整的過程,一年可以循環4次。

一個人要把一個花園裡的野草都拔掉,他不能企圖一次就拔掉所有的野草,這樣做會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但是他在某一個時候只拔掉花園裡一個花壇中的野草,在拔完了第一個花壇以後,才動手第二個。就像拔草一樣,我希望我能令人欣慰地在我的表格上看到我在品德上的進步,在逐步地清除了橫行中的黑點之後,直到末了,在幾個循環之後,在13個星期的逐日檢查以後,我會愉快地看到一本乾淨的簿子了。

我從約瑟夫•阿迪遜的戲劇《加圖:一部悲劇》中引用下面這幾行作為這本小冊子的題句:

這兒我要堅持到底;

若是上蒼有靈(整個宇宙和宇宙間的一切都在大聲叫喊證明上帝的存在);

上帝必然喜悅美好的品德;

而上帝所喜悅的人必然幸運。

另外還引了西塞羅的話作為題句:

啊!哲學,生命的指南,美德的探索者,罪惡的祛除者。有一天,照您的指示好好地幹,總會趨吉避凶的。

另一句題句引自所羅門的箴言,講到智慧或美德時說:

她右手掌握著無窮無盡的歲月,左手裡全是財富和榮譽。她的道路是幸福快樂的,她的方向是和平的(第3章,16、17兩節)。

我斷定上帝是智慧的泉源,所以我認為在尋求智慧中我應當和必須祈求上帝的協助。為了這個目的,我寫了下面一篇短短的祈禱文,放在我檢查表格的前面,以便每日使用:

啊!全能至善的上帝,慈悲的天父,仁慈的指路人,增添我的智慧,使我能夠看清我真正的利益,加強我的意志力,使我能夠執行智慧的命令。接受我對您其他子民的衷心的服役,作為我對上帝不斷福佑的唯一可能的報答。

有時我也引用了湯姆遜的一首詩作為短短的祈禱,那就是:

光明生命之父,至高之神!

啊!教我認識美德,認識至善之神!

救贖我脫離放蕩、虛榮和惡習,

脫離一切下賤的追逐,

求神使我的靈魂充滿著知識,心神的安寧,純潔的品德和聖潔、真實、永無止息的至福幸運。

有序一項的含義要求每件日常事務有一定的時間,因此我小冊子裡的一頁上寫著一天24小時的作息時間表。

上午

5點:起床、洗漱、做祈禱。(問問題:今天我要做些什麼好事?)

6點:計劃一天的工作,決定當日應注意之點。

7點:進行當前的研究工作,早餐。

8、9、10、11點:工作。

下午

12點:閱讀。

1點:檢查我的賬冊,午餐。

2、3、4、5點:工作。

晚上

6點:物歸原處。

7點:晚餐。音樂或文娛活動,或閒談。

8、9點:檢查當天的行為。

本傑明·富蘭克林最珍貴的十三種品德和修煉方法

不斷修煉

為了進行自我檢查,我開始執行這一計劃。除了偶然的間斷以外,我一直繼續執行了一段時期。令我意外的是,我發現我的過失比想象的要多得多,但我愉快地看到我的過失在逐漸減少。因為我把表格上的代表老的過失的記號擦掉,以便在一個新的循環開始後我可以記入新的記號,我的小冊子被我翻得很快就皺皺巴巴。為了避免需要經常更換小冊子的麻煩,我把表格和箴言放在一本用一種光澤極亮的厚紙製成的紀念冊裡,橫直線是用紅墨水畫的,可以經久耐用,在這些格子裡我用黑鉛筆記錄我的過失。這種鉛筆記號可以很容易地用一塊溼海綿擦掉。過了一段時間,在一年中我僅僅完成一個循環,以後幾年中只完成了一個循環,直到後來我完全放棄了這一計劃,因為我在外旅行或因公出國時,常常有許多事務阻撓我執行計劃,但是我身邊總是帶著這本小冊子的。

關於“有序”的這一項給了我最多的麻煩。比方說,我發現雖然對於一個像印刷所職工這樣的人,他的工作固定,他可以安排他的時間,他或許可以做到每件事有一定時間的地步,但一個老闆必須出外應酬,在任何時間接待因事來訪的客人,那他就不可能嚴格遵守這一點了。關於雜物、文件等等的安放必須有一定地方這一秩序問題,我發現也是十分難做到的。早年的時候我不習慣於這樣做,因為我的記憶力非常好,所以我也不覺得因這種缺乏秩序亂放東西所引起的不便。因此這一條卻花了我不少的心血和努力,我因為這些過失而感到那麼煩惱,我在這方面改進得那麼慢,而且又是那樣地常常故態復萌,我幾乎要放棄這種企圖。

這正像一個人向我的鄰居鐵匠買了一把斧頭,他要求鐵匠把整把斧頭磨得像斧口一樣亮。鐵匠同意替他磨亮,假如他願意搖轉磨刀的輪子的話,這個人搖轉了磨刀的輪子,鐵匠把斧頭廣闊的一面緊緊地重重地貼在磨刀輪的石上,這樣使得搖輪子很吃力。那人不時地從輪子的地方跑過來看看工作究竟進行到什麼程度,最後他不想再磨了,寧可接受原來的斧頭了。“不,”鐵匠說,“繼續搖吧,繼續搖吧。慢慢地我們就會把它磨亮的,現在只是有了斑點罷了。”“是的,”那人說,“但是我想我最喜歡一把有斑點的斧頭。”我相信許多人都是這樣,他們因為沒有像我使用的那些方法,在其他道德和惡習方面發現要獲得好習慣打破壞習慣是艱難的,所以就不再努力了,最後斷定“一把有斑點的斧頭是最好的了”。因為某些冒充理智的東西不時地在暗示我說,像我這樣極度吹毛求疵地苛求於我自己或許竟是一種道德上的蠢事,假如有人知道了,我將成為笑柄。又說一個完善的品德會引起別人的忌妒和敵視,那倒反而麻煩了。又說一個仁慈的人會允許自己有一些過失,替他的朋友們留一點面子。

說實在話,我發現我在有序這方面的習慣是難以矯正的。現在我老了,我的記憶變壞了,我非常清楚地感到缺少這種習慣的不便。總體而言,我原先雄心勃勃地想要達到的完善境界,雖然我從來沒有達到而且差得很遠,但我靠著這方面的努力,卻使我比做這種嘗試前要好得多快樂得多了。這正像臨摹帖本的人,他們的目的是要獲得完美的書法,雖然他們永遠也達不到他們所希望的像帖本那樣卓越的書法,但是在臨摹帖本時他們的書法卻改善了,字也寫得不但整潔易讀,而且相當不錯了。

我的後裔應當曉得他們的祖先一生中持久不變的幸運,直到他79歲寫本文時為止,全靠這一小小的方法和上帝的祝福,我的晚年會遇見什麼挫折,那是在未定之天意。假如碰到什麼不幸,對往日的快樂當更足以使他聽天由命了。他把他長期的健康和他那迄今還強健結實的體格歸功於節制。他早年境遇的安適和他的財產的獲得,以及一切使他成為一個有用公民和使他在學術界得到一些聲譽的知識,這一切當歸功於勤奮和節儉。國家對他的信任和國家給他的光榮的職位當歸功於真誠和正義。他的和氣和他談話時的愉快爽直當歸功於全部這些品德的總的影響,即使他不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境界。由於他談話時的愉快爽直,即使在晚年他還頗受人們的歡迎,甚至年輕的友人們也喜歡與他交往。因此,我希望我子孫中會有人步我的後塵,獲得良好的效果。

應當注意的是:雖然我這一計劃並不是完全沒有宗教,但是其中卻沒有任何教派的特殊教條的跡象。我故意避免這些教條,因為我深信我的方法是有用而極優秀的,對於信仰各種教派的人都可能有用,並且我早晚打算把它發表,因此我不願意它包含任何足以引起任何教派的人反對的東西。我曾打算替每一條品德寫一些說明,指出獲得這種品德的好處和與它相反的惡習的危害性。我原打算稱這本書為《道德的藝術》,沒有一樣東西能像道德一樣地使人發財致富,因為這本書會指出養成這些品德的方法和方式,這就使它與那些僅僅勸人為善的書籍有所區別。這種空洞的理論既不教誨人,又不指出方法,但正像那個使徒的口頭慈善家一樣,不向赤身裸體的和飢餓的人指出怎樣或何處他們可以找到衣服或食物,而只是勸告他們吃飽穿暖(《新約•雅各書》第2章,15、16兩節)。

好在我撰寫和發表這些說明的打算從未實現。的確,我常常記下一些簡短的相關的感想、論斷等方面的筆記,以備日後之用,有一部分我還保存到現在。但是由於我早年對個人事業和日後對國家大事必須加以密切注意,使我不得不把它耽擱了。因為既然我認為它跟一個巨大的廣泛的計劃有關,而這個計劃又需要一個人的全部精力去執行,一連串非預料所及的職務,使我無法實現這一計劃,因此這些說明也就迄今尚未成稿。

在這部作品中,我本想解釋和應用這樣一個原則,那就是:假如只考慮到人性的話,那麼不道德的行為之所以有害,並不是因為它們是被禁止的,而是它們之所以被禁止正是由於它們有害。因此,做一個有品德的人,即使他希望在今生得到快樂的話,也是於他有益的,從這種情況看來(因為世界上經常有一些富商、貴族和親王需要誠實的僕人去管理他們的事務,而這種誠實人又很罕見),我本想努力使年輕人相信,世界上沒有其他品質,能像誠實廉潔一樣可能使一個窮小子發財。

我的品德項目起初只包括12條,但是一個貴格會的朋友很親切地告訴我說,人們一般都認為我很自大,我的自大又常在談話中顯露出來,我在討論任何問題時,總不滿足於證明我是正確的,而且還傲慢自大,有點盛氣凌人。關於這一點他舉了幾個實例使我信服。我決心儘可能地在克服其他缺點的同時,努力克服這種壞習慣或愚行,所以我增加了謙虛一項,並使這詞具有廣泛的含義。

我不敢在養成謙虛習慣方面誇口自己在實際中有多大的成就,但在外表上我卻有了不少進展。我經常禁止我自己說出一切直接與別人的意見相左的和一切過分自信的話,我甚至採用我們“講讀社”的老規矩來要求自己,不許我自己使用英語中一切表明肯定見解的單詞或詞句,例如“一定地”、“無疑地”等等。相反地,我採用了“我想象”、“我料想”,或是“我猜想一件事情是如此如此”,或是“現在在我看來好像是……”。當別人表示一個我認為是錯誤的意見時,我並不粗暴地駁斥他的主張,立刻指出他提案中某些荒謬悖理的地方,我放棄了這樣駁斥時所給我的快感。在回答時,我開始指出在某些情況下他的看法是正確的,但在當前的情況下,在我看來或是好像有些不同等等。不久我發現了這種改變方式方法的好處,我跟別人的談話比以前融洽了。由於我謙遜地提出了我自己的見解,這些意見反而更容易為人所接受,更少引起人們的反駁。當我發現我錯了的時候,我也不至於過分地懊惱;當我是對的時候,我也更能說服別人放棄他們的錯誤,接受我的意見。

這種做法,起初我覺得很彆扭,後來終於養成習慣了,就變得那麼容易,對我那麼自然,我想可能在過去50年中沒有人曾經聽我說過一句武斷的話。在我早年,當我提議建立新的制度或是修改舊的制度時,我的意見之所以被人重視,我後來成為議員,我之所以在議會中有那麼大的影響,我想這主要當歸功於這種謙遜的習慣(撇開我的誠實廉潔品德不講的話)。因為我不善辭令,從來不是一個能說善辯的人,講話結結巴巴,常有語病,但是儘管如此,我的主張一般仍然得到人們的支持。

其實,在我們天生的各種感情中,恐怕沒有一樣比驕傲更難以馴服的了。儘管你把它改頭換面,跟它鬥爭,把它壓制下去,儘管你儘量地把它壓制克服,你還是無法斬草除根,它還會不時地鑽出頭來顯露原形,可能就在這本自傳裡你會常常遇見它,因為即使我能想象我已經完全克服了驕傲這一缺點,可能我又會因我的謙虛而感到自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