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2018年12月3日,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的年度学术论坛「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成功举办。

论坛由王澍教授致开幕词:建构的话题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是一个很长时间内非常热的话题,是很多老师的教学和研究的核心话题,也是整个校园建筑探索当中的核心话题。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致开幕词

「今年话题讨论的重点,不仅是讨论建构,还注重建构和地形学的关系,以及场地地形的关系、与山水环境的结合。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有一个特点,就是实践性的实验走在前面,现在,实际上需要花一点时间,在很快的实验探索脚步之后,进行理论上的沉淀以及思考。此外,(尽管我们的实验走在前面), 在这个方向上其实还远远没有被挖掘干净,建构探索的潜力仍然非常大,所以我们在这里的探索其实都只是一个开始。我期待,通过今年这样一个更深入的理论论坛之后,无论是建构的方向还是建构与地形学结合的方向,都将能够得出更多更有意思的思考,这对我们的创作和教学也会有更加长期的、持久的影响,这对于美院建筑学院的成长也至关重要。与此同时,感谢东南大学与我院一直以来的密切学术合作,共同发展学习。」

▌论坛前提

当代对于建构的理解应该得到拓展。为了这种拓展,我们却可能必须回到过去,回到这一主题的源头。哥特弗里德·森佩尔把建构归于「实践美学」的领域,毋庸置疑,他关心美学问题:美,知觉,再现;但同时也心系建筑「实践性」的几个维度:作为一种建造事实的实在性,去适应当代文化的必要性,以及因回应地形条件而来的具体性。本次会议将质疑那种对建构的通常理解,并显示那种对结构、建造和材料的关注,如何——事实上也必须——去拥抱美、地点、目的等文化维度,以期完成对建构理解的拓展。

▌论坛议题

会议的演讲与讨论着重以下三个关键议题:

1. 美:实践性的美学一定主张并提出优雅而精致的解决方式;建造的细部与材料的处理不仅出于实用层面的考虑,同时也有基于美学追求的意义。

2. 地点:任何建成作品,必然建造于某一具体的地点;对建构的准确理解无法脱离场地(场所),对气候与氛围的认知可以拓展建构,使其进入地形学领域。

3. 目的:基于对文化模式(生活实践)的理解,来判断什么样方为「适合」,是建构方法的理性特性的表征之一。

彼得·约翰·塞尔辛《结实、说挚、真实、矛盾》

Peter Johan Celsing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瑞典著名建筑师、瑞典两院院士塞尔辛教授将内容焦点聚集在规划和尺度上,尤其关于平面的规划。他敏锐指出:在当今这个视觉化的时代,平面的规划是非常重要和有趣的。教授列举了一系列有趣的诗歌,并大段当众背诵,指出建筑美其实跟诗歌的韵脚非常的相似性。这种微妙的相似性引出对建筑美的一个定义: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威斯坦·休·奥的诗句

「建筑艺术最好的荣耀,就是对什么是合适有最好的认识。这是他的最伟大之处」

——阿尔伯蒂

塞尔辛教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例,指出寻找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寻找不同的需求。首先并不是为了美观,而是合适。某些限制,反而给外表带来一部分的美观化。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彼得·约翰·塞尔辛教授的作品斯德哥摩伍德兰公墓的新火葬场

玛丽纳·塔巴萨姆《在三角洲居住》

Marina Tabassum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这位一边在哈佛大学等名校建筑学院授课,一边将个人实践扎根于孟加拉国的女建筑师指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城市,有很多的建筑像降落伞降落一样,各处都是,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城市面貌。基本上有两条道你可以走,我不知道你们是否看得懂它,「顺路 THIS WAY」,要么是这条路,要么是那条路?她犀利地指出要特别警惕商业化的倾向,并用个人的一系列创作案例展示了自己的探索与坚持,如何在全球化的时代,探索建筑的地方性。例如,她在一个贫穷社区中的建筑中所探讨的。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她特别谈到:在这个设计中, 光的运动是非常重要的,在整个结构当中充分利用了光。这是它的西面,有一天当地居民可以有非常漂亮的仪式,当地人受到邀请来共进午餐。这个空间,并不仅仅用于仪式,也可以用在社区的各种活动中。

王澍评论:「一大堆的理论术语, 救不了建筑学, 但商业化肯定会破坏建筑学。建筑学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定要落实到这样一个非常具体和细腻的分析之上,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

朱竞翔《空间的建造,还是建造一处场所:维斯勒·费恩两座北欧馆的研究》

Jingxiang Zhu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的朱竞翔教授谈到: 到底如何研究跟我们离得很远的建筑?同时可以看到(这个建筑)中塑料组件形成又遮阳、又采光又能排水的构造方式。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布鲁塞尔挪威博物馆

朱竞翔展示了他指导博士生对于1958年维斯勒·费恩的布鲁塞尔挪威馆研究和后来作为经典的威尼斯双年展北欧馆的比较建构研究,可以感知到Sverre Fehn在解决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件件涌进来的,有些来自于结构,有些来自于建造,有些来自于节点,有些来自于采光。维斯勒·费恩试图表达建造,或者试图使建造成为空间的巨大的支撑。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大阪世博会北欧馆

由此,我们更加确定了《小王子》作者埃克苏佩里所说的一句话

A designer knows he has achieved perfection no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add,but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 take away.

庄慎《改变》

Shen Zhuang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来自上海的建筑师庄慎跟大家交流的是他们的一种工作状态,和他们对一些非常常识的问题的重新思考。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历史上每一次的技术革命、空间和技术都会产生显著的融合,技术都会改变空间。无非是到了现在我们在讨论所谓的新技术、新的智能化的时候,话题变成我们会讨论立方米会不会成为流量、虚拟人会不会改变结构、建筑物会不会变成系统里面一部分。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话题《改变》来自于两种观察与思考:使用引起的改变和系统推动的改变。一个是由下而上,一个是由上而下,两者之间必然产生新的关系,我认为也必然会改变人们对于建筑学或者是正在进行的建筑工作的日常的思考或者是日常的指导。对于此,我们也感觉到建筑学在面临改变的时期,它需要做新的基础研究,扩大我们的视野,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对于这个每年在城市中搬家一次的建筑工作室,王澍评论到:「中国人对于‘改变’这个词,有时候不会有强烈的感受,因为你就生活在改变之中。其实‘改变’这个词需要更加自觉的定义,比如说庄慎经常把‘改变’诠释成‘演变’,其实‘演变’是一种慢的状态,但(一年搬家一次是个大变化,是真正的‘改变’)‘改变’的速度要快得多。而我们在中国经常感受迟钝,因为什么东西都在快速改变,一是改变的速度非常快,二是改变的量非常大,我们应该在这个意义上讨论改变。」

派塔·卡琳《论表面与场所:建筑、织物与摄影之间》

Peta Carlin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来自西郊利物浦大学的派塔•卡琳将表面机理和森佩尔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做了表述,并推测介于表面之间的忠诚,如何有助于我们对空间的理解和创造?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Lucia Moholy-Nagy所摄作品

她的报告展示了一系列照片,照片的制作过程发挥了字符的潜力。通过摄影来捕捉所有一切,为了抓住它,防止它从人的记忆中消失。为了组织颜色,随着时间的流失,摄影的操作在某种意义上就好似一次媒染剂。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筑里立面与编织图片对比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不同的建筑立面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墨尔本街头与赫布里底群岛之间的景色对比

大都市墨尔本和以农村为主的赫布里底群岛之间差异是明显的,但是尽管有这些差异,关联却得到揭示,在色彩的介导下,距离和差异荡然无存,它们的表面交相呼应。 墨尔本20世纪中期的企业借助建筑立面的画像,其中也会在建筑物面孔上显露出其文化根源,即苏格兰哈里斯花呢的潜在形象。

「就像一首诗,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如此的透明。明确地声明它的含义。有关那一意义,并没有明确的说法,它必须建立起来,以一种全新的、不稳定的方式来解释,不管用什么方法,都要把它转化为编制。」

戴维·莱瑟巴罗《上帝在细部中:论「整体-部分」的建构潜质》

David Leatherbarrow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最后,和王澍教授一起作为本次论坛的双主席之一,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的著名建筑理论学家戴维·莱瑟巴罗教授,在论坛学术主持陆文宇老师的介绍下做了本次论坛的专题讲座。教授的关注点涉及到建筑的完美。类似于在上帝身上体现的完整性,是否能够部分体现在细节当中,体现在某个个体能够理解甚至参与的体系当中?其中有一个方式——以细节见大,以细节看到它的完整性,以细节看到它的部分性,通过细节部件与对应的部件进行关联。他请大家要意识到,对于项目来讲,即便是它的某一种细节,它也总一直是我们更伟大环节的总体的一部分。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密斯所设计建筑中的细节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绘画中的细节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细节与整体

「我们如何在建筑当中捕捉生命?」

我们要关注小的细节,这样的话能够让我们的建筑融入到气候、融入到文化、融入到他所在的场景当中,这就是建筑师的任务,让石头赋予生命。建筑师的工作其实就是观察,他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让自己的眼光变得锐利。不时的,这些建筑师就会有非常大的数量的积累。这些细节在他所研究的建筑当中重新再现,它们就产生了功能。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筑内部的细节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建筑与环境相结合的细节

今年的论坛,为期三天,从南京到杭州,各位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让无数侧耳倾听的青年师生们开始反思自己尚且稚嫩的意识和作品,最终在下午5点,论坛以老师们彼此之间的研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此次学术盛会为建筑艺术学院青年师生注入了新鲜的思想。在这里,由衷感谢各位前来参加交流的教师、建筑师和学生们, 论坛因为大家的参与而充满活力。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始终弥漫着一种在今天少见的纯粹的学术精神。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最后的研讨和总结(讨论嘉宾从左到右:王澍、庄慎、Marina Tabassum、Peta Carlin、Johan Celsing、David Leatherbarrow、葛明、史永高)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实践美学:建构的往昔与未来

论坛现场

学术主持: 王澍 戴维·莱瑟巴罗

Forum Host: Prof Shu Wang Prof David Leatherbarrow

讲座主持: 陆文宇

Lecture host: Wenyu Lu

演讲嘉宾:Keynote Speakers

戴维·莱瑟巴罗 David Leatherbarrow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国际化示范学院外籍院长,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彼得·约翰·塞尔辛 Peter Johan Celsing

赛尔辛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斯德哥尔摩皇家理工学院教授,瑞典皇家关术学院和皇家科学院成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国际研究员

玛丽纳·塔巴萨姆 Marina Tabassum

玛丽娜·塔巴萨姆建筑师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孟加拉建筑、景观和住区研究所教学主任

朱竞翔 Jingxiang Zhu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全职终身教授

庄慎 Shen Zhuang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派塔·卡琳 Peta Carlin

艺术家和散文家,西交利物浦大学建筑系讲师

主办方: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时间表SCHEDULE

09:30-09:40 开幕OPENING

09:40-10:20 演讲 彼得·约翰·塞尔辛《结实、说挚、真实、矛盾》

SPEECH Peter Johan Celsing

10:20-11:00 演讲 玛丽纳·塔巴萨姆《在三角洲居住》

SPEECH Marina Tabassum

11:00-11:40 演讲 朱竞翔《空问的建造,还是建造一处场所:维断动·费恩两座北欧馆的研究》

SPEECH Jingxiang Zhu

11:40-12:20 演讲 庄慎《改变》

SPEECH Shen Zhuang

14:00-14:40 演讲 派塔·卡琳《论表面与场所:建筑、织物与摄影之间》

SPEECH Pe'a Carlin

14:40-16:00 讲座 戴维·莱瑟巴罗《上帝在细部中:论「整体-部分」的建构潜质》

LECTUREL David Leatherbarrow

16:00-16:30 研讨和总结

DISCUSSION & SUMMARY

2018年12月3日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14号楼报告厅

December 3rd(Monday), 2018 Venue: Auditoria Room, Building 14,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AA

来源 |建筑艺术学院

审核 |陆文宇 王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