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周末时间到

又到了小西推荐好片的时候啦

今天要向各位朋友力荐国产电影《狗十三》

虽然这部电影被尘封了五年

上映之初电影院的排片量也少得可怜

但好片终究会被时间挖掘

豆瓣评分8.4的《狗十三》

为人父母的家长值得一看

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更是不能错过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故事梗概

“狗”指的是一条名叫“爱因斯坦”的狗,“十三”指的是影片的主人公,十三岁的少女李玩。

影片以女孩和狗为主线,讲述了从被迫接受生日礼物“爱因斯坦”到与“爱因斯坦”建立感情后又被迫与它分离的故事。由女孩和狗,串联起爷爷奶奶辈、父母辈、青少年辈之间发生的故事,以多角度、多视角呈现了中国家庭的“真实”模样,展现了孩子一步步走向残酷成人世界的阵痛。

少女李玩:我只是想做我喜欢的事

13岁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正处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爱。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电影中,父亲希望通过一条宠物小狗完成与女儿的和解与沟通,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暗潮涌动的青春因“爱因斯坦”意外走失,开启了它汹涌又无奈的成长之路。

那些佯装着自己已经“长大成熟”的人,为了维护自己和“家庭”这个所谓的集体的利益,无时无刻不在对这个不甘愿屈从的女孩李玩说:

“你还不满意吗?”

“你到底要怎么样?”

“你怎么就不懂事呢?”

“你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啊!”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而可悲的事实是,这一众人里,除了李玩,没有一个人有真正长大过。那些劝她懂事的人,只是为了让她牺牲自己然后服从他们。

从不喝牛奶到喝牛奶。从不喜欢“爱因斯坦”到特别喜欢“爱因斯坦”,从喜欢物理却被父亲强制报名“英语班”,从想去看天文展到“被骗”错过天文展,在“要听话”的中国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属于她的“成人礼”。

父亲:我都是为你好

搁别的电影里,李玩的父亲说不定会是那种“别人家的爸爸”。他不赌博酗酒,孝顺,对妻子温柔,工作努力。平时对李玩也算有耐心,高兴时会夸她,答应李玩带她去看天文展。

当然,这一切“好”,都建立在李玩“懂事”的基础上。一旦女儿在父权的边缘试探,他强势的一面就暴露无遗。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嘴上训斥,手上扭打,完了之后还会相对示弱地道歉,半强迫李玩接受。“打一巴掌,再给一个甜枣”,这是李玩和父亲的相处模式。

仔细一想,李玩的父亲和很多传统家庭中的父亲一样,遇到问题,处理办法简单粗暴——先给钱,不行就打,打完之后再哄:孩子嘛,哄哄就好了。

爷爷奶奶:重男轻女的老旧思想

隔代抚养,代沟大到相互之间完全不能理解彼此。爷爷奶奶对李玩的爱,就是护着她不许爸爸打骂,就是每天吃饭把好菜堆到她的碗里,就是即使她不爱喝牛奶也硬要每天早上倒一杯给她补钙,就是对她脸上的喜怒小心翼翼琢磨不透而焦虑不安。

而李玩,当爷爷奶奶透明如空气,吃饭不愿在一个桌上,夹上一筷子菜就去看电视。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影片的开端部分,看似着重塑造李玩与爱因斯坦日益增进的感情,实则暗示奶奶并不关注李玩的生活习惯。

影片也在开头就交代了李玩同父异母弟弟的降生,也特意告诉观众,“李玩”这名字是“随便起的”,而弟弟的名字“昭昭”不能随便。在弟弟的周岁宴上,家人围着孩子一起唱生日歌,却没人注意到李玩站在最外围,落寞的样子。

成长:原本就是不断妥协的过程

电影有着很真实的生活节奏,略带灰暗的画面,白噪音似的背景音传达出无形的压抑,用无声的哭泣,沉默的挣扎,哑然的呐喊表达情绪宣泄,让人感同身受。

有人在采访《狗十三》导演曹保平的时候提问:觉得这个电影的结局是一个悲剧还是喜剧?曹导的回答是:其实它就是成长中一个正常的过程。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避开的主题。年少的时候,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父母长辈的理解与支持。可我们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却被大人认为是不懂事和幼稚。

在家里如此,在学校也别无二致。

周末荐影:看完《狗十三》,老师和家长都沉默了······

《狗十三》的宣传海报上写着:每一场成长都是一场凶杀案。这样的说法或许过于偏激,但是对于陪伴孩子成长的父母和老师而言,如何更好地去教育新生代,帮助他们形成更加独立和理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倒真是一个十分沉重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