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四——餎炸餄

前期回顧

在前幾期臉哥給大家介紹了通州三寶——大順齋糖火燒、小樓燒鯰魚和萬通醬園腐乳,這通州三寶各具特色,有的精細鮮美,有的普遍獨特,但無一例外都是老通州人熟知的美食,如今的通州三寶不僅各個都是中華老字號,而且也成為了大運河起點的文化符號之一。不過,通州三寶雖然是“明星級”美食,但是也並非一家獨大,除了三寶之外,通州乃至老北京許許多多的其他小吃也佔據著美食文化的一席之地,在接下來的臉哥課堂,主講師臉哥會繼續為大家奉獻精彩的課堂演講。

1

在今天的臉哥課堂,臉哥要給大家介紹一款通州特產,它的名字叫做餎炸餄,其中“炸”字讀輕音,“餄”字讀兒化音。“餎炸餄”三個字連續讀下來朗朗上口,形容真切,是京東地區(北京市以東,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的部分區縣)聞名的小吃。那麼,擁有一個如此古怪名字的食物到底有著怎樣的歷史呢?臉哥這就為你揭曉。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四——餎炸餄

2

餎炸餄,也叫咯吱盒、餎餷盒、餎餄等,是一種以綠豆麵為原料,加水捲成餅狀後,再添上香菜,芝麻等調料,經油炸而成的小食,隨著餎炸餄的知名度越來越廣,也出現了很多以玉米麵,麥面甚至高粱面為主原料的多個版本,餎炸餄外觀澄亮焦黃,口感酥脆,香氣濃郁,吃在嘴裡會有咯吱咯吱的聲音,倒也無愧於“餎炸餄”的稱謂了。

餎炸餄既可做零食,也可做飯桌的配菜,還可以當做餃子餡吃,做湯也可以放一點兒,簡直就是“萬能食品”,再加上它易保存的特點,京東地區的老人家中,基本都存點兒餎炸餄,在喝酒的時候吃幾個當做下酒菜,再配點熟食,哼兩首小曲,可以說是美滋滋了。

3

餎炸餄現在被人熟知,不僅僅是因為易製作,物美價廉等原因,也與它的口感酥脆,味道香郁有著直接的關係,而餎炸餄變為如今的味道,還得從大運河開通之時說起。

相傳在京杭大運河開通不久,不少大運河沿線的老百姓都做起了漕運生意,運河悠悠水,漕運盪漾船,運船在大運河上悠悠盪漾,到達目地,少說也需十天半個月,船工們隨身帶點乾糧,再正常不過。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四——餎炸餄

在一開始,船工都喜歡帶幾張煎餅來跟船,但是大夥跑船次數一多,就發現煎餅雖然是個不錯的乾糧,但是時間一長就會變軟,難以下嚥,而當時搞漕運生意的多是老百姓,都很節儉,捨不得扔掉,便靈光一閃,把已經軟掉、口感欠佳的煎餅放在油鍋裡炸一炸。還別說,炸過之後的煎餅酥脆可口,餅香味也提上來了,於是大家一傳十十傳百,這種吃法在京東地帶逐漸火了起來。這便是餎炸餄的雛形。

俗話說,“高手在民間”,由於”油炸煎餅”味道好,容易保存,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於是便有許多民間愛好者將做法進行改良,慢慢也就逐漸演變成了如今的餎炸餄。

4

關於餎炸餄名字的由來,有這麼一段故事:傳說清朝時期有個管理水運的小官,在偶然間吃了一次餎炸餄,覺得味道獨特,酥脆可口,於是便進奉到御膳廚房,想給慈禧太后嚐嚐這京東美味,而當時慈禧吃飯有個習慣,基本上一道菜只吃一兩口,所以進膳的僕人在太后吃一口菜之後便就會把菜拿走,換盤新菜。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四——餎炸餄

而當時的餎炸餄被進奉給慈禧太后之後,慈禧品嚐一番,感覺很可口,便揮下手想再拿一個嚐嚐,當時的僕人以為慈禧要換菜,於是轉身想出去,慈禧還沒吃夠,便說:“擱這”,下面的僕人一聽,以為是在給小吃命名,便告訴御膳廚房:這道京東美食被慈禧太后命名為“餎餷”。御膳廚房聽了連忙謝恩,消息傳到民間,老百姓也口口相傳,最後就變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餎炸餄。

5

臉哥覺得,雖然“慈禧命名”的故事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傳說也只是傳說而已,不必當真。如今,餎炸餄已經成為通州以及京東地區人們喜愛的小吃之一,每到過年,通州人家家戶戶都會炸點兒餎炸餄,飯桌上一邊與家人聊天,一邊吃上一口酥酥脆脆的餎炸餄,也算是通州過年時的特色了。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四——餎炸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