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上期回顧

在上期臉哥給大家介紹了豆汁的“最佳搭檔”——焦圈,焦圈自宋代就被人熟知,在詩中和醫典中都有介紹,因為油炸的緣故,焦圈口感酥脆香郁,除了搭配豆汁,還可以夾在餅中食用,是不折不扣的老北京特色小吃。

1

在如今倡導“素食主義”飲食價值觀流行的時代,人們越來越趨向於食用類似蔬菜的素食,即使是非素食主義者,甚至是無肉不歡的“肉食者”,大家也多會挑選精細的肉質來食用,對於動物內臟這種地道的“葷菜”,不少人都會敬而遠之。

要問起為什麼不吃內臟,人們一般會有如下回答:

“吃起來感覺會很奇怪”,

“膽固醇高”,

“我感覺味道不好”,

“因為我不是貝爺啊”

喂喂,說貝爺的小朋友,你是認真的麼?貝爺可是食物鏈頂端的男人!別說內臟了,就算是蛇也抓來吃給你看!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臉哥科普:貝爺指的是貝爾·格里爾斯,英國探險家,因錄製求生類節目《荒野求生》而出名,節目中的貝爾因處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的求生需要,經常會捕食各種動植物,包括蛇,鱷魚,各種昆蟲,甚至是動物屍體等,因貝爾捕食的對象種類多種多樣甚至令人匪夷所思,所以被網友戲稱為“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男人”)

當然,除去開玩笑的貝爺,內臟的膽固醇含量確實比一般食物要高,這個確是事實。但如果我們拋開營養的角度,只談口感,說內臟做出的菜品味道不好或者很奇怪,那就有些冤枉它了,像飯店經常出現的“火爆腰花”,“乾鍋肥腸”等菜,都是以內臟為原材料做出的美食,不少人都鍾愛這口兒。不過呢,因為這些菜都是炒出來的,所以吃起來會有比較“幹”的感覺,於是今天,臉哥給大家介紹一道同樣以動物內臟為材料,但卻是以煮為做法,而且味道非常香的老北京小吃——滷煮火燒。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2

滷煮火燒是將豬腸豬肺等“豬下水”洗淨之後進行烹煮,然後在其中添加炸豆腐片,滷汁,蒜汁等調味,並加火燒面塊作為主食的特色老北京小吃。滷煮火燒吃起來不會有炒菜那般“口乾”的感覺,因為肉材和火燒都泡在滷汁裡,吃起來濃香適口,煮透的腸和肺雖爛但不糟,蒜汁和醬豆腐汁又把內臟僅剩的一點羶味去除,所以滷煮火燒吃起來不僅沒有“奇怪的味道”,反而別有一番風味。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3

說起滷煮火燒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小吃——蘇造肉,蘇造肉是一種用精五花肉煮制而成的美食,但由於材料昂貴,一般老百姓都吃不起,所以蘇造肉基本都是宮廷之人和富貴人家的“獨享美食”。然而,群眾的力量才是最大的,雖然富貴人家和皇宮裡的人隔三差五會來吃一頓,但吃一頓也賺不了多少錢,何況有時宮裡的人更是白吃不給錢,於是,在光緒年間,有個人對蘇造肉進行了改良,用較廉價的豬下水代替了五花肉,這個人就是陳兆恩。

陳兆恩對蘇造肉進行改良之後,又陸續有許多民間大廚對其進行改良,於是乎,曾經的蘇造肉,便衍生出瞭如今的滷煮火燒。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4

說起賣滷煮火燒的店,公認最出名的應該就屬“小腸陳”了。

“小腸陳”祖傳四代製作滷煮小腸,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而之前提到的陳兆恩就是小腸陳的鼻祖陳玉田的祖父。“小腸陳“製作的滷煮味道深厚,滷香肉好,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單位,是個不折不扣的“北京老字號”。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5

如今的滷煮火燒依然是老北京的著名傳統特色小吃,臉哥做為吃貨,也是經常光顧,不過就像前面所說,滷煮所含膽固醇含量較高,所以如果是有高血壓之類的人群,儘量還是少吃或不吃,畢竟,一名合格的吃貨的前提是要有個健康的身體。

逛吃大運河系列之八——滷煮火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