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力量-红十字感动人物”事迹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精神,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大连市红十字会建会60周年之际,大连市红十字会举行“人道力量-红十字感动人物”评选活动。这十个来自各行各业的获奖个人和群体,用爱心行动诠释着红十字精神,传播着爱与正能量。

应急救护志愿宣讲员

汤建国

汤建国是大连市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护宣讲团的骨干,他热心志愿服务,积极传播急救知识和人道理念,带动一批志愿者参与应急救护知识宣讲活动。他践行“把急救知识传向四面八方”的宣讲团宣誓誓言,凭着对这项工作的执着,利用业余时间投身志愿服务工作。2009年,他带着儿子走上了应急救护知识传播之路。在市红十字会的组织下,他们父子俩走进机关、厂矿、学校、街道,为身边的人传播救护知识,每年有10多万市民得到急救技能的培训。汤建国还积极参与应急救援、敬老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常年坚持无偿献血。走上讲台,他是一名应急救护志愿宣讲员;挽起袖子,他是一名无偿献血者;穿上红十字马甲,他是无私奉献的红十字志愿者。他累计志愿服务时长4260小时。获得2007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大连市第五届“献血之星”,辽宁省百优红十字志愿者,辽宁省2017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

无语体师

田汝盛夫妇

2007年10月1日,田汝盛的老伴周崇民女士去世,遵照老人家的嘱托,在丈夫田汝盛的支持下,周崇民的遗体捐献给了大连医科大学。2011年9月28日,田汝盛去世,按照他生前的嘱托,其子女也为老人完成了遗体捐献的意愿。

周崇民老人17岁参军,在中国医科大学的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科大学兴山医学院毕业,曾经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抢救过很多受伤的解放军战士,立过军功。她生前多次说过,她是医生,知道遗体对医学教育的意义,去世后捐献遗体,她要和她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同学们一样为国光荣捐躯。田汝盛老人不仅支持老伴的意愿,也决定和老伴一样把遗体捐献给我国的医学事业。

田汝盛夫妇的捐献义举得到了其子女的理解和支持,也深刻影响着整个家庭,在这个拥有大爱的家庭中,奉献是他们最美的家风传承。

乐善好施的退休老将军

李光祥

李光祥,原第64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少将军衔,1996年退休。退休后,他热心公益事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先后担任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年报大连市学生记者站总辅导员,沙河口区老战士报告团团长,沙河口区校外总辅导员。

在历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红十字会捐款队伍中都能看到身穿军装的老将军的身影。他平时省吃俭用,日常生活精打细算,有时几乎到了“抠门”的程度,但在为社会公益捐款方面却显得格外大方。他平均每年捐款1.5万余元。在2008年,我国南方遭受冰雪灾害,大年初一,他带着孙女徒步一小时来到大连市红十字会向灾区捐款1000元。5月12日,四川汶川遭受特大地震灾害,他忍着巨大的悲痛,在短短的11天时间里,7次向地震灾区捐款共计34400元。

半个多世纪的戎马生涯和艰苦奋斗,坚定了李光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信念。他先后获得“大连市关心下一代优秀个人”“大连市拥政爱民先进个人”“先进退休干部”“国防教育先进个人”“辽宁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光荣称号。

“背包服务队”队长

尚凤英

尚凤英是宣传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中“背包宣传”第一人,她是大连陪伴捐献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的带头人。

2015年5月,她成为了一名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同时也申请成为一名红十字志愿者。在她的带领下,很快成立了大连市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她当上了队长。在她的感召下,志愿服务队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发展到近50人。队伍成员既是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又是推动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宣传员,队伍建立至今,她和她的队员们已陪伴10名捐献者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并帮助他们实现遗体捐献的愿望。她和团队常年坚持祭扫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坚持到养老院、各大医院,服务老人和病人,宣传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的意义。取得人们的理解、认可、支持,很多人通过他们的宣传动员,签订了捐献志愿书,奉献自己,服务社会。

尚凤英带领的团队被市文明办授予“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其个人获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最美志愿者。在她的宣传影响下,大连自愿登记报名捐献遗体的市民超过3000人,去世后实现捐献367例。

捐献“生命火种”的护士

张莉

张莉是大连市大化医院的一名护士。2004年,张莉在中央电视台观看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片时深受感动,于当年10月26日来到市血液中心采集血样,正式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2008年1月,张莉接到市红十字会通知,其与杭州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她毅然决然推迟了生育计划,全力投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准备中。丈夫、公婆、父母担心捐献后不能生育或影响孩子发育,不同意捐献。她耐心地向家人说科学、讲道理,她说: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挽救白血病生命的成功率最高的医疗手段,作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只有她能挽救对方的生命,这个捐献更神圣而伟大。捐献造血干细胞利人对自己也无害,希望家人支持。家人为她的精神所感动,转而全力支持她捐献。2008年5月8日,也是世界红十字日,她进行第一次造血干细胞采集。5月9日,进行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她用自己生命的种子,挽救了远在杭州一个不曾相识的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从此,她不仅是一名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还和她的家人参与到了宣传推动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工作当中,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和捐献志愿者传播造血干细胞知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动员更多的人加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行列。

无偿献血达人

谭锡博

2003年,我市开始启动捐献造血干细胞工作,谭锡博就是第一批报名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本的志愿者,她还是大连市红十字会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2015年8月,大连市在省内率先开展口腔黏膜拭子造血干细胞样本采集试点工作,谭锡博带领志愿者在市内繁华地段开展宣传招募活动。培训了一批采集干细胞样本的志愿者,到市内12个献血屋及街道社区、大学和企事业单位进行招募动员和采集。每年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月”,谭锡博都要到高校做10余场宣传讲座。在她的感召下,大连1.8万名志愿者中有近80%是大学生。

谭锡博还是一位献血达人,自1984年以来,连续33年不间断坚持献血,献血总量达86000mL,这相当于18个人的全身血液总量。她曾连续69个月每月捐献最多治疗量成分血,并以此创下了大连市一项新的献血纪录。她还4次被评为“国家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6次荣获“大连市献血之星”称号,被评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优秀志愿者”和“大连好人”。

大爱精诚,医者仁心

赵东风

赵东风是210医院骨科主任。2016年5月,210医院与市红十字会针对大连市特困人群,共同启动了“关爱生命健康工程——关节置换医疗救助行动”。赵东风完成了股骨头坏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置换术80多例,使这些特困群众得到了免费的医疗救治,恢复了正常的工作生活。

去年4月初,赵东风胃病加重,在家人、同事们的催促下,抽空做了胃镜CT与PET-CT检查。CT提示可能是胃部肿瘤,而PET-CT结果要到当天下午才会有结果。在此情况下,他匆匆吃了药、输了液,便上台为早已预约好的一名患者进行了手术。

去年4月下旬的一天,经历了胃大部分切除及肝部分切除手术的赵东风恢复不到1个月,就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在第一次化疗刚刚结束后,就上台为红十字会救助的一名80多岁高龄患者做人工股骨头修补术。在病弱的身体支撑下,赵东风又完成了红十字会几十例关节置换手术。

奉献海岛志愿者

于淑艳

于淑艳,长海县红十字会“微爱行”志愿服务队队长、五星级红十字志愿者。她于2015年10月加入长海县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队,目前累计志愿服务活动时间1128小时,是长海县红十字会累计志愿服务活动时间最多的一名骨干志愿者。因为热爱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去年初,于淑艳放弃了经营多年的渔家院,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了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中。只要县红十字会需要,她出人、出车、出力,始终以最饱满的热情冲在长海县各支志愿服务队活动的最前面。

于淑艳热心公益事业,几乎把自己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中;她以身作则带领着其他志愿者服务大众,矢志奉献,成就美丽人生;她用她的爱心和执着,带动和感染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中。

救人于危难的中学校长

王辉

王辉是长海高中德育副校长。2017年2月24日晚6时许,羽毛球运动爱好者姜先生在长海县市民健身中心打球时,突然心脏骤停,失去知觉,倒在运动场上。正在瑜伽馆健身的王辉发现后赶忙跑了过来。经过7组心肺复苏的抢救,王辉成功地在急救车赶到之前,让姜先生的心跳恢复。县医院负责人表示:“多亏了现场有人及时地进行了胸外按压,为我们挽救患者生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王辉是长海县红十字志愿者,曾参加过红十字会应急救护技能培训。2017年3月和4月,她用掌握的急救方法又连续3次救助突发心脏病的备考学生。

多年来,王辉组织全校680余名师生共同接受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推进生命教育“四个一”活动的开展。她的言传身教让师生学会应急救护技能,打造了平安校园。

市民爱心群体

连心

在红十字会的捐款中,常常能看到“连心”的名字,但到现在为止,人们并不知道“连心”是谁。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捐款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献爱心,其中261名市民捐款不留名,只写“连心”。在大连,“连心”已成为一个关爱他人的符号,令人钦佩。

“连心”是一个爱心群体的象征,是一个文明城市的象征,记录着大连这座城市文明的脚步。“连心”秉承着中华民族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彰显着对社会的责任、对他人的热心。千千万万个“连心”犹如一个个爱心大使,一个个形象代表,时时刻刻在制造着感动,制造着精彩,让大连更美丽,更文明。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