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分化刺痛了人心?NO,是比較!

貧富分化刺痛了人心?NO,是比較!

如何理解貧富分化中的“窮人更窮、富人更富”?不僅要看相對值,也要看絕對值,現實遠非媒體宣傳的那麼悲涼。

1

貧富分化

前些天瑞信發佈《2018全球財富報告》 ,其中一個數據引人關注:2018年,世界前10%的富人佔有全球財富的近85%,而前1%的富人卻佔有全球財富的47.2%。

也就是說剩餘90%的人口只佔有全球財富的15%——世界財富的絕大多數被一小部分人佔有。

貧富分化刺痛了人心?NO,是比較!


貧富分化刺痛了人心?NO,是比較!

如果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就是:在2017年初,只需要大一點的商務車,就能把全球最富的8個富豪裝下,他們的身家加起來超4000億美元,相當於世界一半人口財富的總和。

近些年貧富分化的話題總能刺激人的神經、以致引發全民焦慮——害怕跌落底層、恐懼階層固化、憂慮晉階上流、擔心與別人的財富差距越來越大……

也因為這些宣傳,給人的感覺是現在的窮人似乎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熱之中、比萬惡的舊社會還要不堪:吃不飽、穿不暖、整日辛苦勞作、一輩子看不到希望、就此寂寥的荒廢一生……

總之就是慘!慘!!慘!!!媒體/學者/知識分子無不為此悲天憐人,並深深刺痛了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心。

如果你也被這種悲傷的氛圍所感染、並不由自主的悲從中來,那你可就大錯特錯了。

現實不是這樣的。

這些信息錯了嗎?沒錯,完全正確。

只是看問題的角度值得商榷,並由此給人造成了錯覺——一個事物就像一條長長的鏈條,可有的人卻掐頭截尾,只向你展示其中的一個片段,由此得出的結論就難免偏頗。

那真相是什麼呢?

2

事實真相

相比以前,現在的窮人生活越來越好。

貧富分化看的是相對數量——社會總財富中,各個群體佔有的比例是多少。

而生活變好看的卻是絕對數量——各個群體具體擁有多少數額的財富。

為了便於理解,虛構一個如下的例子。

在以前,社會總財富是1萬公斤麥子,全部人口是100人。前10%的富裕群體佔有5000公斤麥子(平均每人佔有500公斤麥子),剩餘90%的群體佔有餘下的5000公斤麥子(平均每人佔有55.56公斤)。也即:前10%的富人佔有了社會總財富的50%,剩餘90%的人佔有總財富的另外50%。現在呢?因為科技進步和勞動效率提高,社總財富變成1000萬公斤麥子,全部人口也變成了1萬人。前10%的富裕群體佔有800萬公斤小麥(平均每人佔有8000公斤),後90%的人群佔有剩餘的200萬公斤小麥(平均每人佔有222.22公斤小麥)。也即:前10%的人佔有了社會總財富的80%,剩餘90%的人佔有了社會總財富的20%。

貧富差距在變大——前10%富人佔社會總財富的數值由50%上升到了80%;可窮人生活卻在變好——後90%的群體人均麥子佔有量由55.56公斤上升到了222.22公斤。前者看的是相對數量,後者看的是絕對數量。

貧富分化是大了,但社會總財富變多了、窮人的人均收入也提高了,這就是事實。

不僅現在的窮人比以前的窮人過得好,現在的一個普通中產其生活水準甚至要高於以前的帝王將相——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每天能洗熱水澡、上班能駕車、外出旅行可乘飛機、還能吃到全球各地的美食……

貧富分化刺痛了人心?NO,是比較!

前些年比較火的一本書是《21世紀資本論》,對全球貧富分化憂心忡忡、深惡痛絕於社會大部分財富被一小部分人佔有。而真實的情況是,10%的美國人在一生當中,至少曾經有一年待在那1%的區間內;50%的美國人一生當中,至少有一年曾經待在10%的富人裡面。

靜態的看,美國貧富確實很大;可動態的看,美國的階層流動卻很順暢——很多人都有機會做一次富人。

當然,階層流動每個國家不盡相同——美國相對順暢,歐洲相對停滯,而近四十年的中國卻有無數從農村走出來的人一躍逆襲成了中產。

那貧富分化如何產生的呢?

3

貧富成因

還是要舉一個例子。

月薪只有3000塊的小王,非常想要一部8000塊的蘋果手機,怎麼辦?貸款啊。蘋果公司及其上下游供應商(零部件廠家/組裝工廠/宣傳推廣機構/門店的房東等)順利拿到了8000塊。可這8000塊來自哪裡?
來自小王的債務——小王多了8000塊債務、金融機構(銀行/小貸公司/消費金融等)的資產負債表上多了8000塊的資產,金融機構把這8000塊直接給了蘋果公司。

主權純信用貨幣體系下,因為金融機構的信用創造功能(或者叫憑空印鈔的功能),會讓一些人的債務(如小王貸款8000塊)變成了一些人的資產財富(如拿到8000塊錢的蘋果公司),同時也轉嫁風險至第三方(小王若還不了錢,這就成了銀行的壞賬)、以致整個社會(還不起債的“小王”過多,金融機構就會破產、此時政府就會救濟——政府救就是全體納稅人在掏錢)。

一些人背了很多債務(房貸/車貸/消費貸/信用卡等),一些人大賺特賺,社會就此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是的,信貸是造成社會貧富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其他還有:

科技讓贏家通吃。印刷/通訊/物流/交通/互聯網…這些科技進步放大了微弱優勢——讓有稍微優勢的人佔據了近乎全部的市場的份額、以致贏家通吃。

影視歌體育明星、作家畫家藝術家等,大牌的就那麼幾個——他們賺了行業內幾乎所有的錢。一個稍微出眾的商品(如蘋果手機)因為物流發達,很快的風靡全球、快速的運至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從而賺到了全部的錢。

全球化自由貿易。因為各國的比較優勢,所以才會有全球自由貿易,也因此財富的總蛋糕才會變大——蛋糕是變大了,可蛋糕的絕大部分都被一小部分人分配走了,有分配權的人越來越富、沒分配權的人分的卻在變少。

貧富分化當然還有個人天賦、家庭教育、後天努力、以及好運氣的影響。

可大家卻對貧富如此敏感、並痛心疾首,為什麼呢?因為比較。

4

緩解之道

人痛苦的是什麼?不是我過得不好,而是我過得沒你好。

吃飽穿暖剛解決溫飽的被已奔入小康的鄙視,已奔入小康的被已進入富裕的鄙視,痛苦來自於比較;
騎共享單車的被開比亞迪的鄙視,開比亞迪的被開保時捷的鄙視,痛苦來自於比較;沒有房的被一套房的鄙視,一套房的被三套房的鄙視,三套房的被五套房的鄙視,痛苦來自於比較。

因此才有了“不患寡、而患不均”。

貧富分化的弊端本身沒那麼大,只要跟以前的自己縱向比變得更好就應幸福滿滿,但現實並非這樣:幸福是一種自我感受、而自我感受卻來自於比較,貧富分化就是跟別人比的指標——你佔有社會總財富的多少、他佔有總財富的多少、我佔有總財富的多少……

解決貧富分化的手段很多:

針對富人多徵稅——所得稅、資產稅、遺產稅;針對窮人多補貼——最低生活保障、失業貧困救濟、免費教育/醫療、多興建養老院/孤兒院;競爭更公平/給底層更多機會——教育向貧困偏遠地區傾斜、企業僱傭殘疾等弱勢群體給予稅收優惠、提高最低退休金標準。

當然更鼓勵通過自身努力奮鬥賺取財富、實現階層躍升、縮小貧富差距。

可實施這些政策後貧富差距仍然擴大,痛苦還是有增無減怎麼辦呢?減少比較、改變比較的參照物。

跟同一階層、同一圈子裡的人接觸。階層固化遠非大家想的那麼痛苦(如歐洲),階層固化意味著社會穩固、大家各得其所相安無事,反而少了些焦慮和痛苦。

不同階層的人在一起其實各不自在——經濟基礎不同、消費理念不同是融不到一起去的,讓一個為吃頓50塊工作餐而猶豫不決的人和一個輕鬆花1000塊吃頓自住餐的人強揉在一起,都痛苦啊。不用刻意的混圈子,等你的水平達到了水到渠成的就有了。多跟同圈層的人接觸、少了比較落差幸福也就提升了。

更廣的胸懷、更大的格局。胸懷要足夠寬、格局要足夠大,少羈絆於眼前的人、眼前的事,多往以後看、往長遠看、往成功的人身上看。胸懷寬、眼界廣、格局大,就會豁然開朗、不在乎眼前的一些得失、差距。

比較自己最擅長的、最優勢的領域。既然財富上比不過別人,那就比較青春活力、比較廣博知識、比較強壯體魄、比較興趣愛好…,反正就是比較自己最擅長的、最拿手的、最有優勢的領域。因為參照物的改變,得出的結論就變了——不再是個不富裕的人、而是一個青春活力、知識廣博、愛好廣泛、身體健康的人。

解決貧富分化是一個世界難題——要創造社會財富的效率,就得有一定的貧富差距,有了差距才能激發創富的動力。而實際上,貧富分化遠非輿論渲染的那麼悲涼,現實是底層群眾總是比之前過得好,這也是一種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