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两年前,生活20多年的老房子伴随着铲土车发出的轰鸣声,倒塌在一片废墟中。就在这个时候,关于家的记忆也就定格在这一瞬间,成为难以忘却的记忆,那个从小生活的家可能就真的没了!

为了能够更好顺应时代发展,建设新延安,近些年市政府大力开展城改建设运动。而我们这个坐落在火车站附近的小村庄,因地位地理位置突出,成为城改建设的重要部分,一条绕城公路从村中穿过,我们村整体拆迁。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被拆迁的房子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村子已成一片废墟

经常在新闻中看到某某地被拆迁,如今真实的发生在我们村。这个古老的村子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不久之后又将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泥泞不堪的乡村小道被柏油马路代替,那一孔孔窑洞,一排排平房被高楼大厦代替,那些从小嬉闹的地方只停留在记忆中了。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即将被拆迁的窑洞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外婆家的小院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搬家时看到的英语笔记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这或许是延安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又或者是中国城镇建设的一个缩影,新时代,新的发展,新的面貌。

延安,这个位于陕北黄土高原中南部的小城市,单以辖区面积和人口来算,它很小,常驻人口225.28万人,总面积37037平方千米,所以它小,边陲小镇。但在某些方面它又很大。它是民族圣地、中国革命圣地,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就生活在这一带。它曾是中国的红色首都,也是目前全国革命根据地城市中旧址保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布局最为完整的城市,所以它很大,举世闻名。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独家:延安宝塔山夜色美(资料)

背井离乡,在西安不知觉生活了2年之久,如果算上四年的西安读书时光和南方发展的一年,离开延安已经整整7年了。这7年里,除了逢年过节回家,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外生活,以至于回到家,感慨延安发展变化之快,那些我记忆中的低矮平房已经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代替了。如今,就连这个我生活20多年的家也变成一片废墟。

家乡的文化印记或许在我看来,它好像正在消失,如今只能伴随着儿时的记忆去寻找了。

如果说起黄土高坡最具特色的民居文化现象是什么,那一定是半山腰的一孔孔窑洞。窑洞是陕北居民的代表性建筑,智慧的结晶,就地取材,依山傍势,冬暖夏凉,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气息,体现着陕北民众的平和、宁静的心态。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儿时就是在这个院子里玩耍嬉闹的

外婆家的属于青砖窑洞,而爷爷家的则是崖面式窑洞(近些年翻修,青砖构造,但依旧在半山腰)。外婆家的窑洞承载着我儿时最好的记忆。从小外婆就很疼我,而我也喜欢睡外婆家的火炕,吃着炭火饭。夏天窑洞里特别清凉,不需要空调也可以很舒服,而在冬天,灶火将窑烘得暖暖的,特别是在做饭的时候,窑里尽是水汽,饭香味。可如今,怕是再也看不到了,仅仅存留在那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之中。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爷爷家的窑洞就像这样在半山腰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采,生下一个蓝花花,实实的爱死个人...这首在西北广为流传的《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的杰出代表歌曲。陕北姑娘兰花花(姬延玲)那种对旧社会腐朽、父母保守的不满以及对情人的思念在歌曲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被无数陕北后生,陕北女子动情的演唱。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陕北姑娘 (作者 摄戒视觉)

从小生活在延安,听着陕北民歌,说书长大。陕北由于其突出的地理位置,自古战争频繁,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迫害,常年累月的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而我们陕北人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顽强的生存,养成乐观豪迈、勤劳勇敢、老实淳朴的性格。站在黄土高坡,扯开嗓子吼,吼出我们对于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现如今,国家大力度的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要想看到影视中的陕北民歌表达方式恐怕是很难了。陕北大地的基色已经由黄色转变为绿色了。家中依旧留有磁带,刻录着的是那个艰苦年代的陕北歌曲。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黄土高坡上的民居

生活在这片红色革命的土地上,从小我们吃什么,喝什么。吃着白面馍馍(过去的年代吃着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酸菜熬洋芋,洋芋擦擦,吃着陕北特有的粗粮做成的荞面饸饹,黄馍馍,油馍馍,吃着黄灿灿的炸油糕,饭前饭后喝一碗热乎的小米粥,豆钱钱饭,玉米仁仁饭,和杂面。

要说陕西这地神奇,陕北,关中,陕南在饮食文化上有着巨大差别,或者说陕北的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大多数人对陕西饮食文化的印象或许更多的是关中地带的。陕北不一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手抓羊肉,羊杂碎、大烩菜等等都是陕北的特色菜肴,这样的饮食习惯是受历史因素影响的。在陕北这块大地上,自古就是少数民族(匈奴,契丹)和汉族的融合之地,至今或多或少保留着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正在吃饭的一家人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陕北农村生活

外公是地道的子长人,凭借出色的手艺(戳绿豆凉粉,楼洋芋粉条)在延安柳林得以扎根。外公做的绿豆凉粉,煎饼是陕北代表性风味小吃,远近闻名。妈妈说,自从外公因突发疾病去世后,就再没有吃绿豆凉粉。外公去世的时候,我年纪尚小,外公那一手绝活,家里人并没有很好的传承下来,再过一两代,怕是就见不到了。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从小我们穿什么?在很多影视中,陕北乡民(男人)出现在荧屏的形象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脚蹬千层布底鞋,抽着大旱烟。在上个年代就是这样的,家中依旧存有外公的照片,地道的陕北老汉。听妈妈讲,有一个西安的画家在我们村采风,就是以外公的形象作画(素描)。在我记忆中,在中学以前,都是穿着千层布底鞋上学,很多时候还被城里的孩子耻笑,说那是什么特步。如今,几乎看不到人们穿布鞋,生活条件好了,布鞋或许就消失了。

家乡文化印记,忘不了的那一抹黄土情,忘不了儿时住过的窑洞!

抽着旱烟的陕北老汉(来源于网络 作者佚名)

今个可拉达串可了(今天去哪里玩),这就是我们从小说的话,也就是陕北方言。有时候,我觉得在影视中的陕北方言听着特别奇怪,没有关中方言好听,或许是不习惯家乡话在影视中的展现。在西安读书的四年,几乎很少有人听出我有陕北口音。但不管在外地生活有多久,依旧乡音不改,一旦回到家乡,无缝切换陕北方言,因为这是我最亲切的表达方式。

陕北方言,区别于关中方言,我们所说的陕西话更多指的是关中话。陕北方言属于晋语,至今保留入声,大部分的陕北人在说普通话的时候前后鼻音不分,乡音很重。陕北方言有其独特之处,保留不少古语,例如“逍遥散诞”、“贱脏”,“身子”。甚至有些外人难以的话。就比如“现在”,我们叫“儿个”,“房顶”,我们叫“垴畔”,“吃饭”,我们叫“xie饭”,是不是很有趣。

就在这键盘敲击的声音中,儿时的记忆一幕幕回忆,虽然小时睡的炕没了,也不穿布鞋了,身边没几个说延安话的,但时代在发展,这些正在消失的家乡文化印记或许正以另一种方式予以记录和传承。想起那一句唐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不论时间过的有多久,它们都会存在我的脑海中,我的心中,忘不了那一抹黄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