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武元甲之-奠边府战役

奠边府战役是法越战争(1946年~1954年)法国与越南间最后一场战役,该战役发生于1954年。作战一方为武元甲手下的越盟军队,另一方为法国空降兵及法国外籍兵团。中共派出军事顾问团支援越方

[3]。战役发生于越南北部足以扭转战局的战略重地奠边府村附近(奠边府村距离老挝仅16公里,法国为阻越盟自此进军老挝,故派重兵于此)。

1954年3月13日,越南人民军及越盟游击队以数倍于法军的兵力对奠边府进攻,越方投入四个步兵师和一个工兵师的部队。法军则采取“添油战术”,不断向奠边府战场空投伞兵,前后共达1.6万人,以补充战场上损失。由于越军以中国援助的大量高射机枪和高射炮构成空中防御网,造成法军空投部队损失惨重。此役越军大胜,击毙法军2,293人,俘虏10,998人,法国两位少将炮兵司令及伞兵司令先后饮弹自尽,他曾说过,敌人不可能带着那么多大炮穿越丛林。至此结束法国对越南自1884年中法战争以来70年的殖民统治。击毁各型号飞机62架,缴获重炮30门。5月7日,奠边府法军司令卡斯特里率部投降,并从此退出亚洲战场。

法方实力

1953年5月,法国任命纳瓦尔将军为越南殖民地总指挥,当时法军总兵力为18.9万人,其中法军5.4万人、外籍军团(其中许多是德国人)两万人、北非部队(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人)三万人、空军一万人、海军五千人和法属越军七万人,这些部队的大部需在红河三角洲“德拉特防线”的一系列防御阵地上执行守备任务,或在法军管辖之下的其他地方执行同类任务。美国大力支持法国的殖民政策,为法军提供后勤物资和空军支援。

越方实力变化

与此同时,越盟经过整编,已拥有6个师和3个独立团,其中至少有8万人是训练有素的一线部队;另强大的二线部队,可从事地方作战。并拥有一支庞大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的后备队。越盟控制了北部湾的大部分地区,占领了安南山脉“腰部”的制高点并在更南的区域设有少量据点。

在武器装备方面,越盟已和那商战役时期有巨大的改变,胡志明争取到苏联和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全力支持,两国向缺乏军事工业的越盟政府输送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大口径榴弹炮和防空高射炮。在军事指挥上越盟也比那商战役得到质的改变,越盟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到了以韦国清为首的大量军事顾问,这些顾问有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中方称为抗美援朝)大量实战经验,精通对付西方现代化武器的经验和攻坚战的各种战术,为越方提供训练,使得越军熟练掌握现代化武器和战术。奠边府战役中,越盟不仅在总司令部,而且在各师、团单位拥有中国顾问,最低甚至到连级。

纳瓦尔将军上任后,制定了一个消灭越盟武装、永久巩固印度支那半岛殖民地的战略规划。当时越盟避实就虚,不断袭击法国在老挝的据点。纳瓦尔决定在被越盟控制的奠边府,用空降部队建立一个据点,派遣约1万多部队驻守,并迅速修筑牢固的工事。

纳瓦尔将军总结那商战役经验后认为,越军缺乏重装备,对有强大火力和严密保护的工事据点不计损失,盲目进攻。法方相信今后可以用类似的战术做诱饵,大量消耗越盟实力,为将来彻底摧毁越盟武装力量,在越南牢固建立殖民地打下基础。

奠边府

奠边府位于越南西北越、寮边境旁,坐落在越盟向老挝派遣部队和后期补给必经之路,是四面环山一个盆地。四周为高山峻岭和密集森林,交通极为不便。法方预料到越方必然集中兵力进行围攻,同时认为,越方后勤基地位于400公里外的谅山,部队无法短时间内携带大量的重武器设备,越方进攻时,法方拥有空军和机械化部队部署的重炮,并且配合空军轰炸掩护,认为在牢固的工事下不会失守,在危机时,还可以利用飞机和老挝方向的机械化装备增兵和提供后勤。这样不但解除了越方对老挝方向威胁,而且越方围攻结果会像那商战役那样灯蛾扑火,消耗大量兵力,有利于随后扫荡铲除全部越盟力量,长久巩固法国在越南统治基础。

纳瓦尔任命勒内·科尼少将为东京湾部队司令。负责从河内的基地指挥奠边府筑垒活动。两人任命卡斯特上校为奠边府守备军司令。1953年11月20日上午10点半,第6殖民伞兵营和第1伞兵团的第2营共1827人空降到奠边府,和当地毫无准备的越盟两个连守军交火。中午殖民伞兵部队第1营加上2个75毫米炮兵连,1个迫击炮连和1个外科医疗小队空降着陆参加战斗。下午4点,越方110人死亡,四名伤病被俘,被迫撤退。法军11人死亡,52人受伤。

次日,包括一辆推土机在内的重型装备空投到位,工兵们开始修复主要的简易机场,修建堡垒。奠边府谷地由若干个小村庄组成,地势平坦,只有几处小山包,楠云河从谷地中流过。法军以前占领该地时,曾修建了两个简易机场,较长的跑道为1.6万码,靠近奠边府;另一个比较小的机场位于奠边府以南3英里处。

随后法军根据地形建立一个防御体系,由8个据点构成。每个据点由数个相互可以支援的支撑点构成。北边是孤立的加布里埃尔据点,由阿尔及利亚第5步兵团驻守。其东南面是比阿特丽斯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3营驻守。由主要机场周围的工事构成的于盖特据点,由外籍军团第2团第1营和一支155毫米炮兵部队驻守。于盖特据点西面和北面是安妮·玛丽据点,由越南傣族人驻守。在安妮·玛丽据点以南是克洛迪娜据点,由外籍军团第13半旅的第1营驻守。楠云河以东是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分别由阿尔及利亚第3步兵团第3营和第4摩洛哥步兵团驻守。再往南3英里便是孤立的伊莎贝尔据点。这一处境危险的据点由下列部队坚守:外籍军团第3团第3营、阿尔及利亚步兵第4团第2营、一支法国人指挥的摩洛哥部队、一个105毫米炮兵连和一支坦克部队。战地司令部和野战医院位于克洛迪娜据点正北的地下掩蔽部里。步兵的坦克和炮兵等机动部队也集中在此。

奠边府谷地之后的3个月中,法军多次出击,骚扰敌人和破坏敌运输线,使用各种武器对敌纵深实施猛烈袭击。并派遣游击队潜入敌后,12月初,派出一支部队协助莱州的泰国守备部队撤离。由于法军在丛林地带兵力和战术上均不占优势,上述战斗收获甚微,同时,奠边府逐渐被越盟包围。陆地后勤线被切断,法军只能靠空军补给和增援。

在越盟指挥一方,当武元甲和韦国清等越、中两方将领收到法军孤军深入奠边府消息后,都非常兴奋,认为法军孤军深入表明他们严重低估了越军已经变化的实力,这给越方在独立战争中一个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极好机会。越盟方面刚刚拥有的重炮和防空武器,刚好可以使用中方在国共内战和朝鲜战争发展的攻坚战术,趁机在奠边府包围并且全歼大量法军有生力量,进而夺取上寮。

1953年11月21日至24日,越盟和中方军事顾问一起召开师级以上干部的军事会议,中共顾问茹夫一日记写到:“要解决了作战方向和作战方案(方向:西北和平原;方案:攻坚和运动战)。会议中和友方个别交谈了出发前的一些准备和中寮作战方案问题。会议期间敌情变化:奠边府敌突然空降4个营,其意图尚不能真正判明”。会议决定是利用法军立足未稳,集中四个主力步兵师共4万多人,长途奔袭,于1954年1月初,将法军包围在奠边府。集中兵力火力,于1月下旬从多个方向插入法军防御中心,分散法军的抗击力量,中心开花,外施压力,歼灭法军。

1953年12月,第312师与第316师完成合围奠边府。武元甲、韦国清来到前线,对侦查情报分析后发现法军已构筑防御体系坚固完整,用强大的火力做好了战斗准备。而越军重炮团被山地阻塞,缺乏重武器和大规模攻坚战经验,若此时越军仓促投入战斗,势必遭受重大损失且极可能失败。武元甲采纳中国军事顾问的建议,推迟进攻奠边府的时间,认真进行战前准备,将战术从“速战速决”改为“稳扎稳打”:先将法军死死围困,争取时间将重炮拉入奠边府周围阵地;越军先头部队则实施堑壕作业,将战壕挖抵法军前沿。

此后3个月,大批越军官兵进入中国接受攻坚训练,并且接收了中国提供的数百门火炮、弹药。越军运输重武器和后勤补给的能力远远超过法军的估计。越南军民饱受殖民压迫之苦,士气高涨,越盟组织能力强大,动员了大量民工在高山峻岭中修建了崎岖的山路,巧妙地利用各种伪装躲过了法军飞机的不断地侦查和轰炸,1954年3月初,越方炮兵第351师(其中包括中国援助装备的榴弹炮与火箭炮)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赶到前线,此时越方重炮数量已经超过了法军两倍。而且占领了奠边府周围有利地形,修筑了隐蔽工事,不仅可以直线射击法军部分工事,而且可以在工事里躲过法军反击炮火。另外,根据韦国清、梅嘉生的要求,在广西边境,为越军运送弹药的卡车日夜不绝;在云南南部,由中国援助的大批粮食集中起来,运往与莱州、奠边府最近的金平县境内囤积。路途比法军预料的要短很多。越方在险峻地区修建山路后,又组织大量民工不断提供弹药和粮补给,尽管法军一直不断地轰炸补给线,但是越方利用夜间行进,白天遇到轰炸则躲在掩体和各种伪装下,运输线一直畅通无阻,这在其后战役里起到决定性作用。

为了分散法军的注意力,越军主力三○八师于2月间实施了上寮战役,攻入老挝东北部,扫除了那里的法军,解除了奠边府越军的后顾之忧。第325师西进老挝。三○八师于3月初回师奠边府。1954年3月,预计的4个主力师全部就位:炮兵第351师、第308师、第312师、第316师、第312师。

战役开始前法军低估敌人,对兵力、军火、后期、战术的准备都不足,事先准备的增援、后勤补给能力也严重不足。法军奠边府炮兵司令夏尔·皮罗对上司保证在如此地理环境下,对方最多只能有极少数重炮,而法军火力可以轻易压制对方,并且还拒绝上司为他增加火炮装备。在被越军包围后,法方指挥部也一直相信以现有兵力,奠边府阵地可以像那商战役那样,成为大量消耗敌方的诱饵。法方预计可以用飞机侦查、轰炸随时压制越方任何攻击,配合地面部队最后消灭对方,却完全没有预料到越方已经拥有中方提供的防空设备,使得空中优势大打折扣。

战役从3月13日由越方发动袭击开始,到5月8日法军投降结束。整个战役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4年3月13日-29日)[编辑]

越军先后攻占北区法军加布里埃尔、比阿特丽斯、安妮玛丽三个据点,随后并激烈争夺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

当越盟军经过几个月运输后,重武器全部搬到了前线。越方还同时建筑了坑道,把重炮用隐蔽的方式部署在奠边府周边高山前工事内,周围还部署了防空高射炮。这样越军可直射或者吊射法军阵地,而法重炮和飞机则很难击中越炮兵阵地。

于此同时越军还挖筑地道战,一点一点挖接近法方阵地。据中方顾问回忆,在战役开始前越方一开始极不情愿用此费工费力的战术,认为得不偿失。中共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去做。在头几天进展顺利后,越军发现这种战术有效避免了对方火力大规模杀伤,此后就一直主动采取这种战术。

越方原计划在3月12日从各个方向发动袭击,在其他方向佯攻牵制,而头一天同时攻占北部相对孤立加布里埃尔(越方称为独立山高地)和比阿特丽斯据点(越方称为兴兰高地),中方顾问茹夫一经过几天实地侦察后,建议越方临时修改计划,进攻推迟一天,并且第一天火炮和兵力集中攻打兴兰高地(比阿特丽斯据点)。如果越军占领兴兰高地能够扼制至关重要的第14号公路,意味着奠边府法军机场将完全暴露越军的炮火之下,与外界的连接也就此中断。越方采纳。

越军占领兴兰高地(比阿特丽斯)

3月13日17时10分 ,越军集中20门76.2毫米榴弹炮、20门122毫米榴弹炮、80门105毫米榴弹炮及上百门迫击炮,发动炮火准备,猛烈而准确的炮火出乎法军预料。兴兰高地的营指挥所立刻被炮弹命中,营长保罗-贝戈(法语:Paul Pegot)少校当场死亡,几分钟后,北部防区总指挥儒勒·戈谢亦被炸死。阵地的法军陷入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状态。在炮火掩护下,越军以5倍于法军的兵力从法军阵地附近的壕沟跃出,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兴兰高地。越军用爆破筒炸开铁丝网,一波一波的越军士兵奋不顾身地突入了阵地与残余的法军短兵相接。

经两个小时激战后,阵地上法国军官非死既伤,到了21时30分,法军电台发出了最后一份电报。23时30分,越军第312师师长向武元甲报告已经占领兴兰高地,歼灭法军600余人,另有百余人逃散;西方资料称越军有600人死亡,1,200人受伤。

纳瓦尔战后写道:“在中共顾问影响下,越盟采用了与正规炮战大为不同的战术。大炮被拆卸成为零件,在封顶堡垒中重新组装好后,从堡垒的射击孔直线射击。这种大炮和高射炮的射击战术,只有在越盟部署的庞大的蚂蚁洞里才有可能实现,完全出乎我们炮兵的意料”。当日,夸下海口的法炮兵司令夏尔·皮罗发现自己无法压制越军炮火,羞愧难当,走回工事后用手榴弹自尽。法军悄悄埋葬并隐瞒消息,以防士气瓦解。

纳瓦尔下令14日清晨从奠边府空运1个伞兵营,准备冒雨反击,夺回兴兰高地,但是遭到了越南人民军的猛烈炮火拦截,反击行动被迫终止。

越军占领独立山高地(加布里埃尔)

越军兵不血刃占领安妮玛丽据点

血战多米尼克和埃利亚娜据点

第二阶段(1954年3月30日-4月30日)

越军改用工事战术,对法军芒清中心分区发起攻击,利用坑道或交通壕接近并摧毁法军支撑点,夺取奠边府以东各制高点同时楔入中区和南区之间,分割包围法军,将其压缩在不到2平方公里的狭长地段,并以炮火摧毁机场,切断法军来自空中的补给。

越军攻陷法国司令部

第三阶段(1954年5月1日-7日)

5月1日,第308、312、316师发动总攻,6天后,奠边府被越军攻陷,指挥官卡斯特里准将以下1.1万人被俘。击落、击毁飞机62架。第308师因为作战有功,胡志明以自己的稿费嘉奖。

结果

5月8日战役以法军投降、越方全面胜利结束。近1.6万驻越法军和援军被成编制歼灭。

战役双方均大量伤亡,尤其是是越方。据估计,越盟军队在此次围攻战中伤亡人数高达2.3万人,其中死亡8000人。兵力较弱的法军防御部队(其中外籍军团的7个营占总人数的半数以上)也损失惨重,伤亡约9千人,其中阵亡2千余人,另外约7千人在5月8日被作为俘虏押走。其中只有3千多人最终活下来并被遣返回国。虽然法军伤亡人数相对低于越方,但是这对于离本土万里之外殖民地薄弱的军力是致命的打击。

影响

这次战役对对结束法国殖民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导致抗法战争以越方胜利告终。法国殖民地军队被消耗了十分之一以上,并且用尽了在越南的战略资源。越军大规模攻入了红河三角洲地区。

在奠边府战役结束后紧接进行的日内瓦谈判中,在国际调停下,法国承认印度支那殖民地国家独立,承诺最终退出越南,同意暂时越南以纬度17度划分为两部,北越归越共政府管理,法军退到南越维护其扶植的保大皇帝政权。定于两年内,越南举行选举,实现统一。

法国随后把南越势力范围交给美国统治。由此引发了长达二十年越南战争(越方称为抗美战争,西方称为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

奠边府战争开创了一个弱小贫穷地区人民战胜强大、拥有现代武器的殖民统治者的先例,胜利给越南人民军增添的自信心,对拥有先进武器的世界强国不再恐惧。

奠边府战役的结果造成法国国内人民对征服殖民地产生了厌战情绪。同时也鼓舞了法国在非洲殖民地人民反抗殖民者的决心,动摇了法国的殖民统治,最终迫使法国放弃北非殖民统治,赢得独立。

在当代越南,奠边府战役作为越南人民军最经典的战役加以纪念。战役总指挥武元甲也成为越南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更被誉为“奠边府之虎”。

越方外援

中国军事顾问建议兵贵神速,建议两天后就发动攻击。但由于法国空降兵增援,使法军防守兵力加倍, 武元甲决定推迟攻击时间。结果战役发动时间被推迟了50天,原定于3月8-10日发起攻击,但经过推迟,战役结束于5月8日。中国为越军提供了大炮、迫击炮和后勤供应。中国军事顾问被分派到了越军每个团。越军主要武器装备援助,诸如防空武器和飞机,来自苏联。大量装备和物资来自中国,包括飞机和军事培训,1/3的越南飞行员培训在中国进行。越军军装,诸如鞋、帽、蚊帐和食品都来自中国,还有炸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