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家錢其琛在北京逝世:新中國首位“新聞發言人”,多次力挽狂瀾,演繹中國外交傳奇

中国外交家钱其琛在北京逝世:新中国首位“新闻发言人”,多次力挽狂澜,演绎中国外交传奇

中国外交家钱其琛在北京逝世:新中国首位“新闻发言人”,多次力挽狂澜,演绎中国外交传奇

2017年5月9日,中國外交戰線的傑出領導人錢其琛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曾任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的錢其琛是海內外享有盛名的外交家,長期活躍在中國和世界的政治、外交舞臺上。

上世紀80年代是中國外交非常艱難的一個時期。當時,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領域對中國正實施一系列制裁,歐洲方面又有蘇聯解體,一時間電閃雷鳴,可以說是“黑雲壓城”。

作為外長,錢其琛肩負重任。身處驚心動魄的外交博弈的第一線,他先後訪問了100多個國家。雖然面對嚴峻的挑戰,但錢其琛依然沉著冷靜、敢於鬥爭,贏得了各方讚譽。

1982年,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發表了長篇講話,雖其中不乏對中國的攻擊,但明確承認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並表示願意改善對華關係。

鄧小平同志打電話到外交部,指示立即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做出反應。在推動中蘇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錢其琛發佈了只有三句話的簡短聲明,而這簡短的聲明也成為外交部發言人制度的雛形,錢其琛也理所當然的成為新中國首位“新聞發言人”。

此後錢其琛作為中國政府特使與蘇聯討論兩國關係正常化問題,每年都舉行兩輪政治磋商,錢其琛戲稱其為“扯皮”:雖然達不成任何共識,也比互不往來要好,扯皮多了,交往也就慢慢多了起來。在經過十二輪政治磋商後,中俄終於結束了幾十年來的不正常狀態。

中国外交家钱其琛在北京逝世:新中国首位“新闻发言人”,多次力挽狂澜,演绎中国外交传奇

錢其琛。(圖片來自中新社)

1990年8月2日,海灣地區風雲突變,伊拉克悍然侵佔科威特。薩達姆拒不執行聯合國安理會要求伊拉克撤軍的決議,美、英等國調兵遣將,戰爭一觸即發。中國決定派錢其琛外長出訪埃及、沙特阿拉伯、約旦、伊拉克,爭取和平解決危機。

錢其琛於1990年11月6日出發,13日返回北京,行程2萬公里,穿梭於海灣和中東地區,會見了六國元首、外長和地區組織負責人,舉行了15場重要會談,會談總計30多個小時。

他熟練地運用外交智慧,簡明透徹地向各方說明中國對海灣危機的立場和政策,為和平解決海灣危機奔走,引起巨大國際反響。這次出訪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擴大了中國的影響。

中韓自20世紀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敵視,沒有任何直接交往,但從1983年北京申辦亞運會後,兩國民間交往日趨加強。到了1991年11月,中國外交部長錢其琛率團前往漢城(現在的首爾)參加在那裡舉行的APEC(亞太經合組織)第三屆部長級會議,受到韓國總統盧泰愚的接見。

1992年4月,亞太經社理事會第四十八屆年會在北京舉行,韓國外務部長官李相玉獲邀出席。中國方面看準了時機,由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在釣魚臺賓館會見了李相玉,並與他就改善雙邊關係進行接觸達成協議。這兩次官方交往預示著中韓建交的談判的到來。

同年5月,中韓兩國正式談判建交。

2003年3月,年屆75歲的錢其琛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開始著書立說,用了半年的時間,將所見所聞所感和盤托出,把自己親身經歷的十件外交大事珍集成冊,便有了著名的《外交十記》。這本書披露了中國外交史上濃墨重彩的各種傳奇,既是廣大讀者喜愛的讀物,也成為了外事工作者的珍貴教材。

北京日報,2017年5月10日,《國務院院副總理錢其琛逝世 系外交部首位新聞發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