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本期Bad girl访谈,Yummy携手我们的大蜜蜜:禾木 ,带来了一期思考人生(关于亲密关系)的话题:“无条件的爱”。

禾木认为爱情是最小的公共领域,天然地混杂了私人公共这一对矛盾,这让它又困难,又迷人#爱情社会学#是禾木探索这一领域的思考呈现试图以社会性的视角理解爱情。

这是该系列的第2篇文章。想了解第一篇内容可以戳这里:像单身一样恋爱?——私人爱情里的公共生活

“回顾你已有的人生,那些你感受到爱的时刻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你的答案,是什么?

01

爱与自我的焦虑

——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对于爱情这个永恒的命题,你有什么困惑或者焦虑吗? 我陆续搜集了身边十几位好友对于爱情的困惑和焦虑,发现围绕爱的焦虑,大概可以分为这么几种:

1.对爱的“对象”的困扰

——如何找到对的人?真的存在这么一个人吗?为什么我爱的人不爱我?

2.对爱的“能力”的担忧

——为什么我一边努力付出一边却并不开心?为什么每一段感情都是从新鲜激情快速变成无聊且满心不满的状态?我真的有爱的能力吗?

3.对爱的“方法”的质疑

——从“泡学”到Ayawawa,我应该学习这些套路和方法吗?如果恋人对自己有刻板化的期待,例如女生期待男生送花求婚买房,应该怎么应对?

4.对“爱“与”性”的关系的困惑

——性为何总是让我觉得羞耻?性与爱是一定绑定的吗?三人关系、开放式关系是什么样的状态?

5.对“爱”与“自我”的边界的把握

——如何拿捏亲密与独立、自由与责任之间的分寸?如何在爱中始终保有自我?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对于爱的困惑,几乎从有亲密关系开始,就一直困扰着我。一年多前,我写作了#爱情社会学#的第一篇文章,来试图分析与处理当时自己所面临的,爱与自我边界的问题。

彼时我有一种幻觉,就是我可以通过我所熟悉的,社会科学式的理性分析和讨论,来解决我的亲密关系困境。

我一度对自己的分析颇为自信——

“ 爱情,是最小的公共领域。

爱情的公共性与自我的个体性的矛盾,在我们都更独立、流动的今天,会更加加剧...而理想的“爱”,是“协商之爱”(confluent love)。

它的核心在于,就像在公共领域中一样,爱情中最重要的,是两个人平等的付出和接纳,持续互相理解与协商的努力...

放弃爱情会持续一生一世这个浪漫神话,承认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协商与理解,才能在人生的每一个片段里相爱。”

看起来非常完美。然而,悖论的是,协商之爱的理论,并没有改善我的亲密关系。在关系中,我依然自私、不安、愤怒。继续执着地痛苦于自己无法达到一种“爱”的理想境地。

同事Kevin质疑了我这套“平等协商”之爱的理论。他认为,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但当时的我无法理解,无条件?——这听起来几乎意味着没有自我,只有付出,似乎只会造成感情的失衡。

——“回顾你已有的人生,那些你感受到爱的时刻,脑海里会浮现出哪些画面?“

——“这些时刻中,哪一次,你不是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

去年春天Kevin问我的这个问题,大概是2017年,我被问到的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轻易地击碎了自己已有的坚持。回想那些让你眼眶湿润的、感受到爱的时刻:哪一次,是经由平等的协商而来?哪一次,不是不求回报,超越了“理性”和“逻辑”?

协商之爱当然是爱的方法论。但是,这些无畏付出的时刻,这些闪动着的无条件的爱,才是爱真正动人心魄之处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我终于发现,在平等、协商这些好看的词汇下,我所缺乏的,不过是付出无条件的爱的能力,和勇气。

不仅仅是对于恋人,还有对于朋友、同事、陌生人的,无条件的爱......我做到了多少?而还有什么,比能够给予无条件的爱,更能称颂一个生命的旺盛与美好?

然而,继续让我痛苦的是,即便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也没有就立即获得了付出无条件的爱的能力。

无条件的爱,就是意味着不断地付出吗?它否认了协商之爱吗?要如何练习?要从何做起?

02

无条件的爱是什么?

——爱是关于给予和接纳,不是付出与索取。

弗洛姆说,爱是一种信仰。在和朋友讨论时,儒西说,爱,需要和信仰一样的“信仰之跃”(Leap of belief)。

何谓信仰之跃?——就是能够超出理性的范畴,去选择相信。爱的信仰之跃,就是能对一个人付出无条件的爱,不期待他的回报。一方面坚信自己会唤起对方的爱,同时愿意承受可能的风险与失望。

无条件的爱听起来如此伟大、危险、不真实、难以令人信服。那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太多“虚假的”无条件的爱。真正的无条件的爱,建立在“给予和接纳”,而不是“付出与索取”的心智模式之上。

给予和接纳,意味着以给予作为最高的快乐,不将自己的任何需求转嫁给对方,从而能以无限的包容与接纳,对对方任何的付出心怀惊喜与感激,不会将其当作理所应当。而付出与索取,则意味着任何的付出都有(隐形的)清晰计算与权衡,渴望(短期或者长期的)等价的回报。因此会在给予上犹豫权衡,在接纳时挑剔不满。

一旦我们在关系中,抱有“付出-索取”的心智模式——恰恰是我们最熟悉的市场交换逻辑,那么它将会陷入一系列互相依赖的陷阱之中。

1.对自我真正需求的忽视,导致“牺牲式付出”

2.对自我独立能力不肯定,导致“依赖式索取”

3.对关系中自我责任逃避,导致“伪装式平等”

这些陷阱背后,则是被忽视的自我、懒惰孱弱的自我和贪婪虚伪的自我。

陷阱1: 自爱不足所导致的牺牲式付出

——真正的自愿,与牺牲无关

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亲密关系的起点

“我的前男友,在我们的关系开始后,主动在微信上屏蔽了所有女性朋友。但我从来没有这么要求过。而当我们吵架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这件事情来说事,说他为我做出了这么多牺牲...”

“牺牲“,是关系中最常见陷阱。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将“牺牲奉献”作为一种美德进行布道。典型如《平凡的世界》里,为其他家庭成员付出自己人生的“长子”的形象。因此,在关系中出现“牺牲”心态时,我们很可能不仅不警觉,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然而,真正的自愿,与牺牲无关。自愿,才是关系里真正积极的心态。“自愿”的核心在于,不违背自己真实的心愿、不否定自我真实的需求。而太多时候,我们都不够仔细地觉察自己的内心,花费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不知道自己真正愿意付出和给予的是什么。

无法做到真正的“自爱”,也就没有了“自愿”的前提。

“牺牲”式 的付出,不仅会导致付出者的心态产生微妙的变化——对于“无私牺牲”的赞美和回报的渴望(隐形的索取),更会让接受者同样觉察并感到焦虑——“无形中我好像就亏欠了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中国女性来说,把自己本身当作一种“付出物”,进行青春与性的“赚赔逻辑“(何春蕤)的付出-索取计算,是“牺牲”误区中更具体一种。

陷阱2: 自强不足所导致依赖式的索取

——不假外求,是真正的独立

你要相信,你能解决自己所有的问题。“在这段感情中,我会不自觉地把它和上一段感情相比,觉得对方没有上一任那么愿意为我付出...TA为什么就不能多为我付出一些呢?”

“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联系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我不孤独,但也绝不独立。”弗洛姆活灵活现地描绘了,在关系中的“依赖”状态。

如果说牺牲是因为忽视自我需求,依赖则是因为不愿意承认,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与牺牲相伴而生——正因为“牺牲”背后所隐藏的,对于对方“回报”的隐形索取的愿望,才会有对于伴侣“依赖”的理所当然——“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也应该为我考虑和付出。”

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两人相处中,互相照顾的美好与依赖索取的共生之间的区别。在亲密关系中,当自己有需求时,最容易的,是把这个需求转为对他人的要求。

然而,如果我们能更敏锐地觉察到自己在将自我的需求,转变为对他人的要求,那么这个时刻(一个重大的时刻),就是你最好的自我对话的时机。

把这个需求放回自身,去对自己发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这个需求可以如何被自己满足,甚至,在你仔细地观看和理解它以后,这个需求是否还存在?当我在日常中有意识地练习这件事情时,我有了很多对自己,前所未有的洞察。

因此,不要害怕你在关系中的依赖和需求的惯性,看到这个惯性,把它作为最好的自我对话和理解的机会,你会认识更深的自己——他可能没有那么好,甚至充满了问题和伤痕,但看到和理解它,是自我成长和愈合非常美好的过程。这也是亲密关系,带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之一。

一旦我们明确了,我们对于自我生命的完全负责,不假外求,就能够获得平静、清明与力量。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陷阱3: 自足不足所导致的伪装的平等

——平等是个伪命题,感情没有AA制

你为两人之间的问题百分之百负责

“我已经洗完了所有的衣服,为什么TA就不会主动把地板拖了呢?”

比起“牺牲式的付出”与“依赖式的索取”,

“平等式的付出“与”平等式的索取”则更为隐蔽——是的,就是我曾经提出的“平等协商之爱”——以冠冕堂皇的”平等“”民主“等优美的词汇,为“付出与索取”的底层逻辑穿上了一层外衣。

我们一起经营我们的关系,各自付出50%的努力。听起来不牺牲,也不依赖,彼此付出,共同建筑。50%,多么精妙的一个数字,让我们完美地既规避了“牺牲”的奉献,也能清洗“依赖”的污名。

然而,那些决定各自付出50%的恋人们,最终一定对对方大失所望。

因为平等的第一重悖论是,忽略个体差异的“平等”,是一个永不可达到的巨大谎言。“我花了一个小时清理了厨房,TA怎么就不会自觉地清扫一下阳台呢?”——他不是你,清理工作对你们而言,重要性、难度、时机选择都一定会有所不同。“平等”的美好愿望,极大地忽视了一个事实,就是人与人是如此不同,一旦陷入虚假的“平等”想象里,我们就会苦苦陷入计算、不平与气愤的泥潭。

平等的第二重悖论则在于,“平等”这一看似合理的期待背后,依旧是计算与索取的陷阱。

不论是付出30%、50%还是70%,一旦开始用计算逻辑来衡量亲密关系,就意味着你已经开始了“期待”。而期待的本质——不留情面地说——就是索取,就是将本应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以看似合理的方式,转嫁到对方身上。

不论是感动自我和他人的“无私牺牲”,还是看似甜蜜怜爱的“彼此依赖”,甚至是底气十足的“平等协商”,都不能掩盖以计算与平等交换为核心的“付出-索取(回报)”的底层逻辑。而这样的心态,是我们无法付出无条件的爱的真正阻碍。

一旦离开无条件的爱太久,我们就容易忘了,给予本身所富含的巨大激情和创造力;以及对他人不做任何期待,不把任何回报当作理所应当,从而对伴侣的任何一点给予都心怀感激与幸福,反而能获得的巨大感激和幸福。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日剧《真幌站前番外地》

而这一切,构筑在对自我真正的理解的“自爱”;对于自我需求完全的负责的“自强”;以及对于关系的完全负责的“自足”之上。爱的归途,原来竟是自己。无条件的爱,无法建筑在不够自爱、自强、自足的个体身上,会坍塌成了牺牲式的付出和索取式的依赖,即便虚假地穿上“平等”的外衣,也不能遮掩这一事实。

因此,比起苦苦寻觅所谓的“The one”(爱的对象),或者学习各种“恋爱技巧”(爱的方法),不如花费时间,培养与训练一个真正自觉、自爱、自强、自足的自我(爱的能力的基石)。否则,终其一生,我们可能都将在寻觅爱的苦海里挣扎。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03

我们为何丧失爱的能力

——在“自由”与“自律”之间

我终于明白,亲密关系真正的地基,不是协商和平等,而是自己。一旦越过“自我”去谈“给予”,就是可怕的“付出-牺牲-索取”来回往复的泥潭。

但自我的强大,谈何容易。弗洛姆深刻地指出,在商品经济下的当代社会,真正的爱情之所以成为一种罕见现象,是因为在今天,人们“自我”的持续丧失。是我们的社会文化,在剥夺我们的自主性,剥夺了我们爱的能力。

从2016年到2017年,在业余时间里,从北京到广州,我发起了6期“把焦虑创作出来“工作坊,搜集身边30多位年轻人的焦虑故事,并且一起把这些焦虑制作成拼贴画。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这是我在工作坊里,问的最简单也最被触动的两个问题。

——“你的焦虑,是什么颜色?“

紫色

是灰紫色,因为它混乱、暗沉、有重量

是暗红紫色,因为它狂躁、拖累、漩涡

是深紫色,因为它神秘未知、冷漠孤独、深不见底

红色

是红褐色,因为它危险、刺激、让人头晕

是红颜色,因为它太耀眼,让你抓狂,让你急躁

是黑红色。因为它急躁不安,在黑暗中才出现,情绪对比强烈

蓝绿色

是蓝色,因为它纠缠、孤独、寒冷

是沥青色、浅蓝绿色,因为它厚重、粉腻、飘虚

是翠绿和红颜色,因为它无处不在,神出鬼没,恼怒

——“你的焦虑,是什么形状?“

圆形

周而复始,可大可小,却难以找到突破口

碎片、圆滑、重复,不可掌握、随机、消耗心性

多角形

五角漩涡状,拉人入深渊,处处锋利,引人发狂

不规则的多角状,有刺痛感、压抑、不适

尖锐细长

尖锐破碎的形状,纠结、蜷曲、不能言说

细长、重叠、延伸的形状,没有尽头、困扰、尖锐

身体器官状

细胞集合肿块和空缺的形状,滋长、波动、想沉淀

嘴巴、眼睛的形状,因为它是你妈、是领导、是陌生人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焦虑工作坊中,大家创作的拼贴画


大部分参与者的焦虑,都来自于

1.自我成就与价值实现的焦虑——“我想适应环境,又想成为令人瞩目的人。我探索,却都没有深入,无所成就。“

2.但恐惧于自我决定的风险——“我怀疑周围“主流”的拉扯,权力与金钱,就像佛祖的五指山与折腾的孙悟空,习得性无助。“

3.也挫败于行动力的缺失——“我知道我的焦虑毫无意义,自己行动力为零,明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却没有解决,坐在电脑前边哭边暴食。”

4.更对人际交往抱着深处的不安——“我不想掩饰自己的敏感,但直接的表达和暴露自己却让我觉得无助。我因此依赖朋友,却也怀疑他们。”

这些故事也让我思考,

为什么今天中国的年轻人,这么不快乐?

1.个体“自由“的悖论

——自愿也是强迫的自我书写

按理来说,我们应该是快乐的一代。

我们是“自由”的。

这是中国对个体最宽容的时代。女性地位的快速崛起(大女主戏早就占满了屏幕),在职业与工作选择上的更多可能性(自由职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电竞直播,都可以成为事业),丰富的个性表达的物质商品和文化商品(全球海淘、无数的生活方式公号与买手、独立小众原创)。

我们不能否认我们拥有比上一辈更多的“自由空间”。消费和娱乐的极大丰富,爆炸式的社交可能(想想你微信好友的数量,当然还有网易云音乐上的评论网恋)。

但我们厌倦工作、搞坏身体、搞砸感情、丧失生活、陷入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恐惧之中。

疲惫、焦虑、丧、佛系...

去年的大半年,我在和团队一起写作一本书,关于中国年轻人生活与文化的整体洞察(书名为《游牧》,在7月份面市)。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作为写作者的我们,彻底反观自己所处的时代情景、自我状态的过程。有很多的叩问、刺痛。

我们可能很少意识到,我们和今天的年轻人,在面临多么艰险的一段旅程。因为这样的“自由”,实际上意味着极大的自我责任。它意味着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去生产、上演和聚拢自己的生活经历。而这种自我责任,则是在十多年高依赖性的家庭和应试教育经历之下的年轻人,在几乎没有任何系统的参考体系与学习机会的情况要去学习的。

社会理论家用“个体化”与“自反性”(self-confrontation)来描述这样一种现代人的处境——不断的自我面对、质疑与自我阐释,持续的自我决策、自我负责与风险自担——这是一个多么疲惫、庞大的精神工作,何其容易。

某种程度上,如贝克所说,个体化其实也是一种强迫和残忍

,你不得不以自己的代理人与设计师的身份坚持下去。就像去年我在纽约访谈的犹太女孩Jane所说:

“我不想自己被定义....所有的可能性都对我打开。但是每一天,我都好像陷入了选择的汪洋。

我不希望被已有的系统和框架束缚(being structured)但是我其实渴望能有系统和框架(having structure)的引导。”

——《活不成嬉皮士的纽约本土年轻人,如何活出自己定义的人生?》

因此在今天,人们消费爆炸式的文娱内容、学习心理学、在宗教与灵修中寻求安定,从手账、Vlog、Instagram,还有我正在写的微信公众号。每个人,还是要用各种方法与工具,面对“自我“这个庞大的现代议题。

2.被蚕食的自我时空

——从“中国式新教伦理“到时刻冲击当下的社交媒体

最残忍的是,中国今天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很多时候,并没有支撑你对自我命题的探索,很多时候,它是在增加你对自由的渴望的同时,依旧在剥夺作为个体的主动性。

某一种独特的、适应今天中国经济的,当下中国式的“新教伦理”与“商品拜物教”混杂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一线城市,我们已经麻木了身边的年轻人疯狂的工作和加班——为了储蓄抵抗疾病养老的风险也好,为了清晰的感知与证明自己也好,”中国式新教伦理“,混杂着对于创业、加班、IPO、财富自由的热忱,以及如饥似渴的全球消费冲动,支撑着城市灯火通明的办公空间与永远闪动的液晶屏幕。

然而,一旦所有的奋斗,丧失了清晰的自我意愿内核,正如弗洛姆所说,这些表面上的“积极”,其实是最大的“消极”。自我的主动性在这些不被挑战与质疑的程序与野心里持续迷失,我们自以为的“积极”,不过是在持续满足外界的期待的自我的“消极”与衰败。

加班、消费、娱乐,真正属于自我的主动时间所剩无几。而这一切,在被社交媒体持续冲击的当下世界里,进一步加剧,蚕食干净了自我时间的躯体——“刷抖音是很好玩,刷了几个小时,我还是空虚,不快乐。”

我们没有机会去发问,我应该如何生活,我这一生的使命是什么?

“没有明确目标的年轻人毕业了,指望用一次次堆砌成功来填补内心的空洞。他们成为了“焦虑的佼佼者”(The Insecure Overachiever)...但你无法通过建造新的楼层,来弥补像流沙一样的地基。” (摘自David Brooks在芝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翻译向杨)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因此,一方面是巨大、艰难的自我命题,另一方面,是中国速度的市场经济和社交媒体环境所挤压的、所剩无几的自我时空。不仅如此,更糟糕的是,成长在集体纪律之中的中国年轻人,更倾向于抵抗自我纪律。

3.自我纪律的丧失

——集体纪律成长规训的后遗症

“纪律“,对一个成长在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里,又遇上新自由主义式的经济环境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太微妙了。

想来或许难以置信,但我们的确是在各种“集体纪律”、“遵守纪律“、”纪律小组“、”纪律评比“的环境中长大的。

这些集体纪律,以打分扣分、精神奖励、身体惩罚、公开展示等各种细腻的技术,操练着我们的精神和身体记忆。

在强调集体纪律中长大的我,实在是太厌恶“纪律”了。提到它,我脑海里浮现的就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描绘的全景式监狱——通过日复一日的纪律灌输和身体操练,最终让个体实现自我规训。

然而弗洛姆完全说中了我,对于外界所强加的权威纪律的反叛,让我厌恶一切纪律,最终也丧失了自我纪律的能力。

探索和理解这件事情,构成了去年我最痛苦也最重要的时光。

和我自己的探索一样,今天年轻人所面临的艰难命题,恰恰来自于,某种“自由”与“自我纪律”之间的失衡。

我们被给予了某些自我探索和决策的自由,跳脱了“被管束”的噩梦,但是面临的却是孱弱的自己。我们借助不停的消费生活方式、消费自媒体文章、不停的对恋人提出的需求、请健身教练和打卡小组来监督自己,把自己放在受害者和受虐者的位置,来转嫁这种自我无能的巨大焦虑。

我们丧失对身体的敏锐感知,麻木于饮食和服饰;丧失对时间的自主掌控,更不用说内在的绵延感知;丧失自我的纪律能力,苦苦挣扎于外界期待与自我期待之间,沮丧于拖延,丧失自我的主动性。而这一切,轻易地投射到了我们的亲密关系中,不仅是恋人,还有父母、朋友...最终,丧失爱的能力,不愿意付出

因此

1)前所未有的自由,所伴随的巨大而艰难的自我探索命题;

2)中国式新自由主义经济下,被工作、消费与社交媒体,所高度挤压的自我时空与生命议题的探索机会;

3)强迫式的集体纪律记忆下,自我纪律的习惯性丧失。

这三者,共同造成了今天中国年轻人大量精神困境的来源。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04

如何获取爱的能力

——自由与自律之间的平衡,从恢复“自我”开始

我终于理解,我不能处理好一段亲密关系,根本原因在于,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我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自我的主动性,无法真正的自爱、自强、自足、自律,也就无法以纯粹的给予和接纳,给予无条件的爱

自我与爱,都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事物,然而我们每天耽于太多杂事,却最少花费时间去学习与打磨它们。我们将自我的掌控放逐给了社会、给了他人、给了凝集外界文化巨大惯性的套路和习惯。随波逐流。最终丧失自我,也丧失爱的能力。

然而,在这样艰难的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下,我们如果能持续地练习爱,甚至慢慢掌握爱的能力,就愈发显得珍贵

在弗洛姆的《爱的艺术》里,我最被触动的,是他谈论爱的艺术应该如何练习时的观点。

——所有的艺术,都需要持久的对于技艺的磨练,而爱的艺术的练习,需要从练习纪律、集中与耐心开始。

1)自我的纪律:意味着可以主动地掌控自己的生活,不要把纪律当作外界强加的东西,而是自我的意愿,在每一天里,做到恒持的关于爱以及任何技艺与优良品质的练习。

2)集中的能力:意味着练习自己能百分之百专注在一件事情、专注在当下。集中在关系中,意味着可以排除杂念,安静地与自己相处,从而清晰地觉察与感知,以及反思自我。

3)耐心的能力:和集中的匮乏一样,在当代我们同样极为缺失耐心。而耐心,意味着可以完全开放地、真正认真地关注对方、倾听对方。

一年前,我将“纪律”、“集中”与“耐心”这三个词汇写了下来,贴在了房间里。我面对它们整整一年,却始终没有动手写下这篇文章——因为我发现,要做到它们,太难了。

我做了很多尝试,学习身体力行地去练习这样的能力与品质。虽然离做到依然很远,但以下的三个方向,可以供大家参考。

1)在每一天,练习爱的“信仰之跃”

爱的能力,远远不止是建筑在亲密关系、恋人关系之上,而是体现在每一刻、对身边的每一人上。

记得柴静在访谈卢安克三年后,又一次去采访即将要离开的卢安克。当班上最调皮的孩子,始终无法在镜头前说出点什么后,柴静转过头对卢安克说,“要不我们就这样吧”。寡言的孩子当即大哭了起来,说自己胃特别疼。

柴静一个人呆了半个小时,才敢走出教室——“那一刻,我悄悄放弃了他,哪怕是那么细微的念头,他察觉到了...三年了,我为什么还是这么没有长进...”

想获得爱的信仰之跃的能力,谈何容易。我们会无数次地照见自己的傲慢、自私与胆怯。但好在,我们拥有无数的练习机会,从每一天、遇见的每一个人,就可以开始练习。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2)关注与表达身体与情绪,恢复感受和意识

在即兴接触里,子健老师曾经对我说过,“有意识的,让你的脑子慢下哪怕1/100秒。先让你的身体去说话。” 我们多久,没有让自己的身体去表达了?不是健身式、美体式的训练它、要求它、装扮它,而是倾听它、觉知它。

焦虑工作坊中,我更多尝试让大家用图像思维和双手的直觉创作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于是有了那些诗歌一般的感受描述,和充满想象力的拼贴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自爱,是因为我们甚至做不到自我觉察。习惯于应对外界,应对工作、消费和娱乐,却对自己太残酷,太吝啬于把时间留给自己,太少关注自己。

每一天,多给自己一些细腻觉察的时刻。倾听自己,和自己对话。从身体,到情绪,到意识。

3)在美好的仪式中练习自我反思和自我纪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去建立每日许多微小的、令你喜欢的仪式(不是外界强迫的“打卡”),并且恒持地去操练。

例如每天半个小时的独处静坐,可以点上你喜欢的香,静静地喝一杯咖啡或者茶;

问问自己,今天有哪些感受?对他人有哪些情绪?

这些感受如果用颜色和形状形容,是什么样子?对自己有那些观察和联想?

专注地聆听别人、真诚地去同理他人的情绪等,将这些日常小事,清晰地作为对自己的纪律,去坚持与感受。

这些练习,都十分“辛苦”。会有情感上的犹豫和徘徊、会有身体上的不适甚至痛苦。但这就是从“知道”到“做到”之间的,漫长的、艰辛的成长之路。真正的爱的能力,并不是一时一刻就能够顿悟与获得的。看再多的文章与干货,都不及一刻的真正进入自我心流的觉察与行动。

因此,

虽然我们面临严峻的外部环境(1)

也因此产生了许多关于自我的焦虑(2)

很容易将这些焦虑所携带对自我的需求,一股脑地投射到亲密关系中,导致“付出-索取”的心态出现(3)

但我们依旧可以回到自身,回到每一天,练习耐心、集中与自我纪律的能力(4)

从而逐渐拥有自爱、自强、自足的自我

用充盈丰沛的自我,奠定“给予-接纳”的无条件的爱的基石(5)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全文的核心逻辑,点击看大图,其实不复杂...别怕)

我的“爱情社会学”探索,开始于对“爱情”这一社会现象的历史梳理和客观理解(宏观层),落入到对于关系中民主与公平的执着探索(关系层),最终却是回归到自我的感知和训练(自我层)。

然而,对自我的修炼,最后指向的,并不是自己,而是真正的放下自己,回到对他人的爱,回到关系建立的能力,回到对群体和人类的爱。

阅读弗洛姆的最后,我几乎落泪。关于爱的能力的恢复的讨论,是关于人类存在境遇最深刻的关切与担忧。在更多异化的、利己的世界里,人的主动性被剥夺,才让爱情成为了罕见的现象。

除非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否则对于爱的信仰的丧失、爱的能力的退化,不过是必然而已。

我的日常工作,是关于年轻消费者的研究和相关的品牌与产品定位与创新。尽管可以和团队写出一本书来分析青年生活形态的变化以及商业启示,却无法对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焦虑作出更有力的回应。而这些焦虑,我感同身受。

这相隔一年多的两篇文章,记录了我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探索和成长。这一次,我想自己放下了更多的惯性的知识的傲慢与自以为是,通过更加身心合一的方式、更多和身边的朋友讨论和反省的方式,来理解与探索,获益良多。

希望我们可以通过日复一日的修炼,恢复自我,恢复弹性。保持清醒的觉知,不轻易被任何观念和事物裹挟。体验自己的力量,超越自由与纪律之间的深刻挑战,练习爱的艺术。因此,对爱的信仰,也是我们对自己、对人类的信仰。

最后分享一段自己跳接触即兴时的笔记,那时我深刻地通过身体感知到一段彼此独立却又亲密

自主却又共生的关系是什么样:

“做一个动作之前慢下来一个瞬间,来觉察你的动作,敢于信任对方,放松地给予你的重量

但每一个瞬间,却又是独立地支撑于地板之上,耐心地,倾听对方,支持对方,能始终给予TA稳定的支撑力量,同时敏锐地流动出自己的信号,像水一样,始终,灵活又放松,不要害怕空白、等待、不知所措,错过了就错过了,没有什么关系,就像你抓不住青鸟一样,但你可以开放自己所有的感官,去觉察,不是觉察表象,而是觉察真正的,力量的流动,即兴不是自由,是自由的实践过程,自由,是永远有独立应对的能力,是让每一个当下,带你走向未来”


姑娘,你敢付出无条件的爱吗?

(以上内容为禾木采访节选,观点为受访者个人所有,不代表本公众号意见)


这里是Yummy,新女性的欲望管理账号,同Yummy一起,发现你的愉悦新世界。

愉悦指南/故事/测评/陪伴,关注公众号:Yummy精选(yummylife2015)

万人验证,让伴侣激情重燃的小玩意,请了解:伴侣激情重燃的小玩意(https://h5.youzan.com/v2/feature/QkeYBso84X) ;

个人咨询预约/教程,请添加微信个人号“yummy贫乳小仙女(ID: yummy201807)”,留言“头条号”,可获得首次免费答疑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