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成互联网扎堆上市之元年 蜂拥入市到底图什么?

翻开股市历史,上一次互联网蜂蛹上市还是在腾讯,阿里上市时代。如今,2018年更是展现出了互联网企业扎堆上市新高潮。美团点评,小米,腾讯音乐,拼多多等64家互联网企业先后上市,平均五天一个上市企业,扎堆上市究竟为何?

2018成互联网扎堆上市之元年 蜂拥入市到底图什么?

互联网上市企业扎堆 股市很忙

2018年整个互联网企业很忙,似乎大家都在忙着扎堆上市,在7月12日,甚至有8家公司同时敲锣,最终导致两家敲一个锣。小米,美团,腾讯音乐,优信二手车,拼多多等,皆是互联网新秀。具体来看,根据艾瑞咨询发布《2018互联网企业集体忙上市》数据调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14日,上市的国内互联网企业有64家,其中登陆港交所的有26家,登陆美国股市的27家,在中国大陆上市的仅11家。

正是集体上市潮的出现,诸多上市企业也面临了类似的问题。可以看到整个资本市场遭遇寒冬,疲态之势尽显,被估值千亿美元的小米,最重仅仅评估到400多亿美元。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上市互联网公司的上市股价相对于IPO发行价表现不一,但大多数公司股价呈下降趋势。此外,上市当日就破发的企业超三分之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赴美上市新股股价破发的超过10家,破发率超过六成。

互联网红利消失之前的“圈钱大战”

面对如此疲态的市场,不少互联网企业仍然前赴后继上市,这究竟是为何?圈钱,建设壁垒,尽管股市里面全是钱,但是也不意味着完全用不完。公开市场的资金其实是有限的,越早上市,越早得利。同时互联网发展到后期,从PC端到移动端,占据的市场也越来越多,同样的,互联网用户也在疯狂增长。而在此之后,市场会逐渐趋于饱和,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如果不及早圈钱,恐怕真的来不及了。

除此之外,整个市场大环境也在迫使企业及早上市,宏观看来,国家正在去杠杆,降负债率。这遍导致整个市场趋于温和,但是像往年加速膨胀也是不太可能。另外,今年港股市场实行“同股不同权”政策,不少企业愿意成为新政策的第一批用户。诸如,小米和美团在香港上市都是看到了这方面政策的变化。最后,投资机构也希望这些企业可以抓紧上市,缩短“变现”时间。

整体来看,互联网企业在2018年扎堆上市,是宏观政策和微观调整的相结合的促使,但最重要的便是“圈钱”融资期求涌入更多的资本,便于企业扩张竞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