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型——提樑壺

提樑壺是紫砂壺的經典造型之一,自明代沿襲至今 ,紫砂藝人競相仿之,上得無數熱議。提樑款式分素式和花式兩種,其形相傳是從瓦炊、青銅提樑等造型借鑑而來。提樑壺由於壺體與提樑,虛實對比分明,造型優美,別具情趣。

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型——提樑壺

最有爭議的提樑:東坡提樑

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型——提樑壺

宜興丁山有個關於東坡提樑的傳說,相傳此壺型最初由蘇東坡創作,是否真像傳說的這樣呢?蘇東坡是宋代的大文豪,四川籍人,為官失落之後來到宜興,並在蜀山定居下來。蘇東坡是個文人,也是個茶人,對茶可以說是痴愛。關於東坡提樑壺是怎麼來的,有好幾個版本,有的說晚上他的書童拿著燈籠晚上照明,他看到燈籠體型有感,繼而以燈籠之形做了一把提樑壺;有的說是他從古代屋的樑柱來考慮做了一個提樑壺,當然這些都只是傳說。最被認可的說法,是來自以前東坡提樑上有他的一句詩“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這句詩句傳說是蘇東坡遺留下來的茶壺上面的,所以東坡提樑壺可能跟蘇東坡的這種詩意以及相關的一些情節有關。這些都只是一些故事傳說,現在很多提樑叫東坡提樑的有蠻多,蘇東坡到底有沒有做過這種壺,沒有一個完事的記載或考證。

最早的提樑:吳經提樑

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型——提樑壺

如果說東坡提樑是一個傳說,那麼吳經提樑是我國目前確切紀年可考證的一款壺。吳經得梁的風格跟明代的器物非常接近,尤其是它提樑形式,跟明代傢俱線條近似,另外壺嘴的根部,柿蒂紋接近明代的一些傢俱的抽斗拉手,貼面的花樣和一般家族門環的砥柱圖案類似。這個壺因為它有確切的紀年,1533年墓藏出土,是屬於明代中期往後一段時間,也這個壺身裝飾也完全呼應。

吳經提樑壺之所以為這種造型,完全與當時的一些喝茶習慣變化有關,從宋代開始,茶葉放到壺裡面用水煮,置於爐上煮,那提樑高就不那麼燙手,實用性強。根據製作水平、製作工藝和燒製工藝來分析,吳經提樑相比供春壺,其時間更早一些,但實際相隔也不會太長。發掘出的吳經提樑,是對紫砂歷史考證非常重要的佐證。

最貴的提樑:景舟提樑(提璧組壺)

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型——提樑壺

提璧壺是五十年代後期高莊先生設計,經過顧景舟大師數十次修改後製成,僅壺嘴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就改了十多次。壺雖是由高莊先生早年設計,但經過顧景舟大師的修改,已達到非常高的藝術水平。它的線條運用剛柔並濟,每條線都非常嚴謹、端莊,這把提樑壺你說沒角它又有角;說沒有角卻又非常飽滿,顧景舟大師將線條運用到極致。尤其提樑的設計,與壺身非常匹配,與壺身之間的虛實空間對比強烈,極有美感。

提璧壺器型新穎,也是一個劃時代的造型,而無論從造型還是從顧景舟大師所傾注的心血,以及他對紫砂後期所起到的作用,都具有很深的意義。所以以這個價格成交,很多收藏家覺得這個空間還是有的,該壺製作時間週期長,還經過高溫燒窯的承受的風險,所以絕對比一般的工藝品來得更不容易,這樣一把壺也很值得收藏。

最有線條藝術感的提樑:曲壺

與眾不同的紫砂壺型——提樑壺

說到提樑就必須得提到汪寅仙老師的《曲壺》,這是老師最經典、里程碑式的作品。曲壺是汪寅仙老師和中央工藝美院的教授張守智合作而成,1987年和1988年間合作設計。整個作品用一條線來貫穿,沒有斷線之處,顯示了它的流暢性。曲壺主要追求的是作品的整體性,線條的變化非常豐富又柔和,從側面看,線條變化又非常和諧,一直到壺嘴,都為一個圓形一個弧線組成。從歷史上來看,從來沒有過這樣一個跨度的提樑,從來沒有過。這把壺製作出來之後曾經在1988年參加日本東京展覽,日本的陶藝家和建築師都認為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造型,這是一把既現代又沒有脫離傳統的造型。

據汪寅仙老師自己述說,這把作品難度最大的地方就是提樑,接口的地方要做得天衣無縫,線條不能有一點點僵硬,你稍稍有哪裡不用心或者用力不均勻,燒出來的提樑就會變形。而且做這個提樑時,一定要注意溼度,不能太溼,如果變形,也不能太硬,過硬粘接後容易裂開。由此可見,為什麼曲壺會獲得如此大的成功,與其工藝造型等都有莫大的關係。

提樑壺是紫砂過為中古老而獨特的款式沿襲至今 ,顯示了它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在熱衷於議論顧景舟大師提璧組壺拍出天價的同時,也要去體會大師們在每一款紫砂器上所傾注的心血、精益求精的態度。我們既要學習大師們的技藝手法,更要像他們一樣有對藝術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孜孜不倦的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