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年號”小解

年號,是中國曆代帝王用以紀年的名號,往往也被認為是時運變化的標誌。年號蘊涵著帝王君臨天下、宣示正統的特殊意義,君臣朝野為之矚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腸,絞盡腦汁,故頗值得一書。

一、年號溯源

中國是世界上紀年方法出現比較早而且紀年比較準確的國家之一,自創的和借鑑外來的紀年方法一共使用過十餘種,其中在古代主要使用的是帝王年號紀年法、干支紀年法和星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指王公年次紀年法和年號紀年法,這是我國最早的紀年方法。

漢武帝以前,無年號之名目。史書以帝王的年次紀年,記時則與帝王之號合稱,稱為王公年次紀年法,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為止。這種“帝號紀年”或“王位紀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漢代,帝王在位期間從無“改元”現象。如中途改元一次,就記作前元某年、後元某年;如中途改元兩次.就記作前元某年、中元某年、後元某年。漢代文帝、景帝時,情況有所變化。漢文帝在位23年,中途改元一次,分別記作文帝前元某年、後元某年;漢景帝在位16年,中途改元三次,分別記作景帝前元某年、中元某年、後元某年,可視為改元之濫觴。

年號紀年法是由皇帝制定年號紀年的方法。最早出現的年號,據《漢書·武帝紀》,十九年十月,武帝率眾狩獵,獲稀有獨角獸白麟一隻,眾臣一致認為這是吉祥之物,值得紀念,便向武帝建議用來紀年,於是便立年號為“元狩”,稱此年(公元前122年)為元狩元年。“狩”乃打獵之意。此後,武帝將即位元年至元狩之間的18年追補了建元、元光、元朔等3個年號,每隔6年更換一個。“建元”就是“建為元年”之意,表示年號紀元開始使用。到元狩六年時,在山西獲三足寶鼎一尊,眾臣認為是吉祥寶物,建議用來紀年,於是武帝便改年號為“元鼎”。其後,每遇軍國大事、重大祥瑞、災異,帝王常常改變年號。而新皇登基,更需確定新年號,以示君威。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二年算起,其間亦有從當年某月即算起之情況。

二、年號蘊意

我國曆代各朝所定的年號,為了稱謂之便,大多以兩個字命名,如漢初建、晉永和、唐貞觀、宋元嘉、明萬曆等等。但也有很少數是三個宇、四個字以至六個字的。三個宇年號是從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國”開始的。之後的還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個字的年號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則天稱帝后採用的“天冊萬歲”、“萬歲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還有六字年號,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惠宗“天賜禮盛國慶”等。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時,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漢武帝在位44年,用過11個年號。從明代開始,除明英宗(年號正統)因被蒙古瓦剌部俘獲,後被送回並復辟,改元天順而一帝二號之外,都是一帝一號,因此也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永樂帝、康熙帝等。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使用另一政權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重要標誌之一。在中國四分五裂的時期,這種現象便經常出現。例如,五代十國時期,閩國、楚國使用後梁、後唐年號;吳越國則使用唐、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和北宋的年號。同時,諸多地方割據政權和少數民族政權,以及農民起義軍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年號不僅為紀年之名號,而且有著複雜的背景和內涵。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複雜。同一時期並存的政權,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一年之中數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的年號。例如後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三年後,後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因避外戚專政,搞得國無寧日。

封建帝王年號在用詞上是十分考究的,總要經過反覆篩選,採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應、元、天、中、永”等宇開頭。因此歷史上歷代年號的採用,不可避免地出現了重複現象,如用“建武”作年號的有7個;“建興”有11個;“太平”做年號的達9個之多;另外“中興”、“永和”、“永平”、“永興”、“建和”、“建平”,這些年號就分別各有6個皇帝使用過。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歷史知識,有的是有意追慕模仿前朝,因而導致年號重複。

三、年號更改

古代帝王不斷更換的年號,不外乎包含圖吉祥、顯示皇權的神聖或希望國泰民安這幾種意思。一是為顯示皇權神聖而改。

如武則天當皇帝時,年號中的“天授”“證聖”“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神功”“聖歷”等,都極力彰顯和宣揚皇權的神聖與永昌。

二是為顯示“瑞祥之兆”而改.漢武帝在位時有11個年號,其中“元狩”這一年號,就是因為打獵獲得一頭怪獸,於是臣下便向皇帝進言,說:“這是‘上帝報享’賜給陛下的麒麟,應當慶賀。”遂改該年(公元前122年)為元狩元年。

三是因國家大事而改。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始登泰山封禪。這是國家大事,故改元為“元封”。

四是因避諱而改。有些年號的變動.是後人因避某個皇帝之廟諱而改的。

五是隻改元不改年號。如東漢光武帝劉秀,在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仍用該年號的同時,卻又改稱“中元”(史稱“建武中元”),重新從元起數。在中國歷史上,定年號和改元最多的當數武則天。她從中宗(還有睿宗)時以太后名義臨朝稱制,到稱帝改國號為“周”、自稱聖神皇帝,再到中宗重新登基復國號“唐”為止,前後執政21年,用了17個年號,平均1年又3個月改一次年號。

附:廟號、諡號

廟號:中國古代帝王死後在太廟裡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起源於商代,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故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六七人而已。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廟號。不過,最為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居然在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了廟號,而曹睿竟也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如“武”帝,“哀”公等。

參考文獻:

1、《年號漫談》,《雲南檔案》,2014年2期。

2、邸永君:《廟號、諡號、年號的區別》,《秘書工作》,2013年5期。

3、良良:《皇帝怎樣定年號》,《人才資源開發》,2012年8期。

4、邸永君:《年號的起源和命名》,《文史博覽》,2012年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