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年号”小解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被认为是时运变化的标志。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故颇值得一书。

一、年号溯源

中国是世界上纪年方法出现比较早而且纪年比较准确的国家之一,自创的和借鉴外来的纪年方法一共使用过十余种,其中在古代主要使用的是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和星岁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指王公年次纪年法和年号纪年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纪年方法。

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王之号合称,称为王公年次纪年法,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这种“帝号纪年”或“王位纪年”之法一直沿用至汉代,帝王在位期间从无“改元”现象。如中途改元一次,就记作前元某年、后元某年;如中途改元两次.就记作前元某年、中元某年、后元某年。汉代文帝、景帝时,情况有所变化。汉文帝在位23年,中途改元一次,分别记作文帝前元某年、后元某年;汉景帝在位16年,中途改元三次,分别记作景帝前元某年、中元某年、后元某年,可视为改元之滥觞。

年号纪年法是由皇帝制定年号纪年的方法。最早出现的年号,据《汉书·武帝纪》,十九年十月,武帝率众狩猎,获稀有独角兽白麟一只,众臣一致认为这是吉祥之物,值得纪念,便向武帝建议用来纪年,于是便立年号为“元狩”,称此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狩”乃打猎之意。此后,武帝将即位元年至元狩之间的18年追补了建元、元光、元朔等3个年号,每隔6年更换一个。“建元”就是“建为元年”之意,表示年号纪元开始使用。到元狩六年时,在山西获三足宝鼎一尊,众臣认为是吉祥宝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武帝便改年号为“元鼎”。其后,每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帝王常常改变年号。而新皇登基,更需确定新年号,以示君威。一般改元从下诏的第二年算起,其间亦有从当年某月即算起之情况。

二、年号蕴意

我国历代各朝所定的年号,为了称谓之便,大多以两个字命名,如汉初建、晋永和、唐贞观、宋元嘉、明万历等等。但也有很少数是三个宇、四个字以至六个字的。三个宇年号是从公元9年王莽的“始建国”开始的。之后的还有“中大同”和“中大通”等。四个字的年号就不少了,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唐代武则天称帝后采用的“天册万岁”、“万岁通天”,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还有六字年号,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惠宗“天赐礼盛国庆”等。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例如,汉武帝在位44年,用过11个年号。从明代开始,除明英宗(年号正统)因被蒙古瓦剌部俘获,后被送回并复辟,改元天顺而一帝二号之外,都是一帝一号,因此也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例如永乐帝、康熙帝等。

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中国四分五裂的时期,这种现象便经常出现。例如,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楚国使用后梁、后唐年号;吴越国则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的年号。同时,诸多地方割据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以及农民起义军也常常自立年号纪年。年号不仅为纪年之名号,而且有着复杂的背景和内涵。中国年号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同一时期并存的政权,往往各有年号。还有的政权一年之中数次改元,几个年号重叠使用。也有政权自己不建年号,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权的年号。例如后晋的天福年号用至九年,改为开运元年。三年后,后汉刘知远称帝,不自建年号,也不沿用开运年号,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还有因避外戚专政,搞得国无宁日。

封建帝王年号在用词上是十分考究的,总要经过反复筛选,采撷吉祥字眼,多用“大、太、应、元、天、中、永”等宇开头。因此历史上历代年号的采用,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现象,如用“建武”作年号的有7个;“建兴”有11个;“太平”做年号的达9个之多;另外“中兴”、“永和”、“永平”、“永兴”、“建和”、“建平”,这些年号就分别各有6个皇帝使用过。究其原因,有的是皇帝大臣缺乏历史知识,有的是有意追慕模仿前朝,因而导致年号重复。

三、年号更改

古代帝王不断更换的年号,不外乎包含图吉祥、显示皇权的神圣或希望国泰民安这几种意思。一是为显示皇权神圣而改。

如武则天当皇帝时,年号中的“天授”“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等,都极力彰显和宣扬皇权的神圣与永昌。

二是为显示“瑞祥之兆”而改.汉武帝在位时有11个年号,其中“元狩”这一年号,就是因为打猎获得一头怪兽,于是臣下便向皇帝进言,说:“这是‘上帝报享’赐给陛下的麒麟,应当庆贺。”遂改该年(公元前122年)为元狩元年。

三是因国家大事而改。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始登泰山封禅。这是国家大事,故改元为“元封”。

四是因避讳而改。有些年号的变动.是后人因避某个皇帝之庙讳而改的。

五是只改元不改年号。如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仍用该年号的同时,却又改称“中元”(史称“建武中元”),重新从元起数。在中国历史上,定年号和改元最多的当数武则天。她从中宗(还有睿宗)时以太后名义临朝称制,到称帝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再到中宗重新登基复国号“唐”为止,前后执政21年,用了17个年号,平均1年又3个月改一次年号。

附:庙号、谥号

庙号: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起源于商代,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继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故西汉十二个皇帝有庙号的不过六七人而已。身膺中国第一个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汉景帝居然也没有庙号。不过,最为滑稽的是三国时代,魏国的有司居然在曹睿活着的时候就给他上了庙号,而曹睿竟也受之不疑,成为有史以来唯一知道自己庙号的君主。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如“武”帝,“哀”公等。

参考文献:

1、《年号漫谈》,《云南档案》,2014年2期。

2、邸永君:《庙号、谥号、年号的区别》,《秘书工作》,2013年5期。

3、良良:《皇帝怎样定年号》,《人才资源开发》,2012年8期。

4、邸永君:《年号的起源和命名》,《文史博览》,2012年6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