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顏回(顏淵)

孔子門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眾多學生中,孔子最喜愛的是顏回。在《論語》裡,孔子對顏回評價最高,動不動就是“賢哉回也”“自我有回,門人日以親”之類。後來顏回死了,孔子悲痛欲絕,還到處跟人講,我有個學生叫顏回的 是多麼多麼好學,可惜死得太早了……孔子的誇獎,讓顏回在儒家中獲得了崇高地位,被公認為孔門第一弟子,號稱“復聖”,後世帝王也對其崇禮備至,一再加封。

但是,細讀《論語》和相關史料,你會發現顏回真的名過其實了。

首先,顏回很窮。他除了追隨孔子讀書學習,似乎沒有任何謀生手段:

他不種田。孔子反對讀書人幹農活,另一個學生樊遲向他請教種田,被他罵了個狗血噴頭,所以作為孔子最聽話的學生,顏回應該也不種田,家裡似乎也沒任何產業。

他不做官。有些人說他不做官是因為淡泊名利,其實未必。他的老師孔子不是一直很想做官嗎?連老師在官場都不受待見,作為最像老師的學生,顏回又怎麼會受達官貴人的賞識呢?

他不做生意。從孔子開始,儒家就重農抑商。子貢(端木賜)做生意賺了大錢,孔子還一直耿耿於懷:“賜不受命,而貨殖焉”(阿賜不經我允許就去做生意)。

不種田,不做生意,又不能做官,所以顏回只能一直過苦日子,只能“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四十歲就在孔子之前去世了。

沒有生存能力,鄙視體力勞動,三十大幾了還養活不了自己,這樣的人怎麼能稱為後世表率?

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儒家經典《論語》

既然顏回一輩子都在讀書,他在學問方面又有什麼建樹呢?

在《論語》中,儘管孔子多次誇獎顏回,但也說過這樣的話:“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悅” ,可見孔子也認為顏回無助於自己學說的完善和發展,因為顏回就是一個孔子的“腦殘粉”,他對老師講的所有東西都全盤接受,沒有任何質疑或獨立思考。顏回對孔子充滿了崇敬之情,說老師的學問“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孔子回答他的問題,他總是畢恭畢敬地表示“回雖不敏,請事斯語”(我雖然不聰明,一定按老師說的去做);他回答孔子的問題,也總是中規中矩,少了一點年輕人應有的個性和鋒芒。

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孔子講學圖

古往今來,像這樣好學又聽話的學生,絕大多數老師都是喜歡的。但這種“好學生”一般不會有太大出息。顏回也逃不出這一規律。這從他的言談中就能看出端倪。孔子讓學生們談談自己的志向,別人都是安邦濟民,或復興禮樂教化,而顏回的回答是:“願無伐善,無施勞。” (希望不要誇耀自己有才能,不要張揚自己有功勞)老實說,這算什麼志向呢?無伐善,首先自己要有“善”,無施勞,首先自己要有“勞”。不說自己如何去建功立業,卻說自己功成名就之後如何做人,這聽起來相當假大空,甚至有故意迎合老師的意思——畢竟孔子是最看重道德修養的。

除了《論語》中的隻言片語,顏回在儒家文化的發展上幾乎沒有任何建樹。在理論上,他沒有像曾子、子思那樣著書立說;在實踐層面,他和另兩位同學——子路、子貢相比也差得太遠。

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子路(仲由)

子路雖然也崇拜孔子,但對事物有很多不同的見解,並且敢於在老師面前表達出來。有時雖然惹老師不高興,甚至招來一頓訓斥,但就在這些訓斥和辯難中,孔子的很多思想得到了闡發,從而豐富了儒家學說。此外,孔子周遊列國,子路一直擔任“保鏢”,曾“彈劍而歌”嚇退了對孔子有敵意的匡人。後來,他陷入衛國內亂,帽子的繫帶被人砍斷,這時他想起老師的教誨,君子要保持儀表端莊,“死而冠不免”(就算死,帽子也不能掉),於是放下武器去系帽帶,最後被人砍死了。

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子貢(端木賜)

子貢對孔子學說的貢獻則更大:他聰明機敏,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同時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孔子之所以能完成周遊列國的壯舉,多虧了子貢的慷慨資助。此外,子貢還是卓越的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在政治上也有非凡成就。甚至有魯國大夫認為“子貢賢於仲尼”。儘管如此,子貢始終表現得非常謙遜,在孔子的生前身後,他都始終不渝地維護著老師和儒家的地位。

可以看出,子路、子貢是用自己的才智乃至生命,維護並踐行著孔子的主張,讓儒家文化得以發揚光大。相比之下,顏回又做了什麼呢?也許有人說,這是因為顏回死得太早了。但顏回死的時候已經四十歲了,而且從種種跡象看,即使再給他幾十年陽壽,他也未必會有什麼大的成就,至多成為孔子的“復刻版”——難怪他的稱號是“復聖”。

所以,無論“立德”“立功”還是“立言”,顏回都沒有太多值得稱道的地方。即便是“立德”,也是沾孔子的光,這些“德”孔子早就立過了。沒有顏回,絲毫無損孔子的歷史地位。

這個“好學生”的樣板,其實真的很失敗

孔子

要說顏回的歷史地位和作用,我想主要有兩點。

第一是影響了古代讀書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哪怕百無一能,只要喜歡讀書,同時甘於受窮(即所謂“安貧樂道”),就很容易博得“君子”“賢士”之名,再不濟也是個“隱士”。他們明明什麼都沒做,卻被奉為道德完人。這種風氣,使社會的價值觀念被嚴重扭曲——當然,現在的情形已和古時截然不同了。

第二,也是最深遠的影響,是他為“好學生”樹立了一個並不理想的榜樣。從顏回開始,中國老師眼裡的好學生就是像他這樣,聽話,乖巧,對老師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誰像子路、宰予那樣敢提出不同見解,往往被老師視為“異端”而嚴加訓斥。這種榜樣使中國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性大受影響。

所以,作為“好學生”鼻祖的顏回,其實早該走下聖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