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颜回(颜渊)

孔子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众多学生中,孔子最喜爱的是颜回。在《论语》里,孔子对颜回评价最高,动不动就是“贤哉回也”“自我有回,门人日以亲”之类。后来颜回死了,孔子悲痛欲绝,还到处跟人讲,我有个学生叫颜回的 是多么多么好学,可惜死得太早了……孔子的夸奖,让颜回在儒家中获得了崇高地位,被公认为孔门第一弟子,号称“复圣”,后世帝王也对其崇礼备至,一再加封。

但是,细读《论语》和相关史料,你会发现颜回真的名过其实了。

首先,颜回很穷。他除了追随孔子读书学习,似乎没有任何谋生手段:

他不种田。孔子反对读书人干农活,另一个学生樊迟向他请教种田,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所以作为孔子最听话的学生,颜回应该也不种田,家里似乎也没任何产业。

他不做官。有些人说他不做官是因为淡泊名利,其实未必。他的老师孔子不是一直很想做官吗?连老师在官场都不受待见,作为最像老师的学生,颜回又怎么会受达官贵人的赏识呢?

他不做生意。从孔子开始,儒家就重农抑商。子贡(端木赐)做生意赚了大钱,孔子还一直耿耿于怀:“赐不受命,而货殖焉”(阿赐不经我允许就去做生意)。

不种田,不做生意,又不能做官,所以颜回只能一直过苦日子,只能“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四十岁就在孔子之前去世了。

没有生存能力,鄙视体力劳动,三十大几了还养活不了自己,这样的人怎么能称为后世表率?

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儒家经典《论语》

既然颜回一辈子都在读书,他在学问方面又有什么建树呢?

在《论语》中,尽管孔子多次夸奖颜回,但也说过这样的话:“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 ,可见孔子也认为颜回无助于自己学说的完善和发展,因为颜回就是一个孔子的“脑残粉”,他对老师讲的所有东西都全盘接受,没有任何质疑或独立思考。颜回对孔子充满了崇敬之情,说老师的学问“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孔子回答他的问题,他总是毕恭毕敬地表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我虽然不聪明,一定按老师说的去做);他回答孔子的问题,也总是中规中矩,少了一点年轻人应有的个性和锋芒。

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孔子讲学图

古往今来,像这样好学又听话的学生,绝大多数老师都是喜欢的。但这种“好学生”一般不会有太大出息。颜回也逃不出这一规律。这从他的言谈中就能看出端倪。孔子让学生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别人都是安邦济民,或复兴礼乐教化,而颜回的回答是:“愿无伐善,无施劳。” (希望不要夸耀自己有才能,不要张扬自己有功劳)老实说,这算什么志向呢?无伐善,首先自己要有“善”,无施劳,首先自己要有“劳”。不说自己如何去建功立业,却说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如何做人,这听起来相当假大空,甚至有故意迎合老师的意思——毕竟孔子是最看重道德修养的。

除了《论语》中的只言片语,颜回在儒家文化的发展上几乎没有任何建树。在理论上,他没有像曾子、子思那样著书立说;在实践层面,他和另两位同学——子路、子贡相比也差得太远。

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子路(仲由)

子路虽然也崇拜孔子,但对事物有很多不同的见解,并且敢于在老师面前表达出来。有时虽然惹老师不高兴,甚至招来一顿训斥,但就在这些训斥和辩难中,孔子的很多思想得到了阐发,从而丰富了儒家学说。此外,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一直担任“保镖”,曾“弹剑而歌”吓退了对孔子有敌意的匡人。后来,他陷入卫国内乱,帽子的系带被人砍断,这时他想起老师的教诲,君子要保持仪表端庄,“死而冠不免”(就算死,帽子也不能掉),于是放下武器去系帽带,最后被人砍死了。

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子贡(端木赐)

子贡对孔子学说的贡献则更大:他聪明机敏,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同时他又是一位成功的大商人,孔子之所以能完成周游列国的壮举,多亏了子贡的慷慨资助。此外,子贡还是卓越的社会活动家和外交家,在政治上也有非凡成就。甚至有鲁国大夫认为“子贡贤于仲尼”。尽管如此,子贡始终表现得非常谦逊,在孔子的生前身后,他都始终不渝地维护着老师和儒家的地位。

可以看出,子路、子贡是用自己的才智乃至生命,维护并践行着孔子的主张,让儒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相比之下,颜回又做了什么呢?也许有人说,这是因为颜回死得太早了。但颜回死的时候已经四十岁了,而且从种种迹象看,即使再给他几十年阳寿,他也未必会有什么大的成就,至多成为孔子的“复刻版”——难怪他的称号是“复圣”。

所以,无论“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颜回都没有太多值得称道的地方。即便是“立德”,也是沾孔子的光,这些“德”孔子早就立过了。没有颜回,丝毫无损孔子的历史地位。

这个“好学生”的样板,其实真的很失败

孔子

要说颜回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想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影响了古代读书人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哪怕百无一能,只要喜欢读书,同时甘于受穷(即所谓“安贫乐道”),就很容易博得“君子”“贤士”之名,再不济也是个“隐士”。他们明明什么都没做,却被奉为道德完人。这种风气,使社会的价值观念被严重扭曲——当然,现在的情形已和古时截然不同了。

第二,也是最深远的影响,是他为“好学生”树立了一个并不理想的榜样。从颜回开始,中国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就是像他这样,听话,乖巧,对老师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如果谁像子路、宰予那样敢提出不同见解,往往被老师视为“异端”而严加训斥。这种榜样使中国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大受影响。

所以,作为“好学生”鼻祖的颜回,其实早该走下圣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