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來,蒲城葫蘆頭咥起!

蒲城葫蘆頭,以夠麻夠辣出名,饃很勁道。據傳,早中唐朝,京城長安就有一種名叫"煎白腸"的食品在出售。這就是用豬腸肚做的。相傳,有一天唐代醫聖孫思邈來到長安,在一家專賣豬腸、豬肚

的小店裡吃"雜糕"時,發現腸子腥味大、油膩重,問及店主,方知是製作不得法。孫思邈向店主說道:"腸屬金,金生水,故有降火、治消渴之功。肚屬土居中,為補中益氣、養身之本。物雖好,但調製不當。"於是,從隨身攜帶的葫蘆裡倒出西大香、上元桂、漢陰椒等芳香健胃之藥物,調入鍋中。果然,香氣四溢、其味大增。這家小店從此生意興隆、門庭若市。店家不忘醫聖指點之恩,將藥葫蘆懸掛在店門首,並改名為"葫蘆頭泡饃"。從此,"葫蘆頭泡饃"作為一種風味食品,流傳千餘年至今。 發展至今,根據食客們的不同需求,雞肉、牛肉、素菜等葫蘆頭美食應運而生,跟豬腸葫蘆頭相比,只是主料不一樣而已。
早上起來,蒲城葫蘆頭咥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