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一哭就抱,不僅不會被慣壞,居然還有這些好處!

每一個寶寶都是家裡的小天使,但是小天使哭起來可就愁壞了寶爸寶媽了,只要哪裡不舒服,小寶寶就會用"哇哇"哭聲來表達,新手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有時家裡人還會阻止“孩子一哭就抱”的媽媽,還說:"讓寶寶哭會兒沒事,把他寵壞了就不好了",這個說法到底對嗎?

有一個新手媽媽,她家寶寶出生後因為肺炎進了暖箱,從醫院抱回家後就一直哭鬧,怎樣哄都不好,還要抱著才能睡。 於是家裡人紛紛指責她,說是寶寶剛抱回來時她太慣著孩子了,孩子一哭她就抱,才把孩子慣成這樣。

寶寶一哭就抱,不僅不會被慣壞,居然還有這些好處!

一歲內的寶寶,根本不懂得用"哭"來控制父母,他們哭就表示不舒服

我理解家長的感受,然則把孩子"寵壞"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育兒專家張思萊說,根據寶寶的發育特點,一歲內的寶寶根本不懂得用"哭"來控制父母,他們哭只是單純地因為自己不舒服。 可以說,"哭聲"其實是寶寶向父母"求助"的一種方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又怎樣忍心不立刻就抱呢?

養育新生兒,要靠父母的直覺,回應越多才對寶寶的需求越瞭解

新手爸媽聽到各種專家的各種育兒說法,難免會摸不著頭腦,這可以理解。 但要記住,再多的說法也抵不過媽媽對寶寶的直覺。 寶寶在媽媽肚子裡十個月,母子倆早就聲息相通,很有默契了。 等寶寶出生後,也只有媽媽能通過寶寶哭聲的大小和強弱,來判斷寶寶屬於哪種需求。 是餓了還是尿了,還是身上哪裡不舒服,還是真的很痛,媽媽們只有越及時地回應寶寶,才能越清楚寶寶的需求。

及時得到回應的寶寶,反而會更安靜,也更不易哭鬧

寶寶一哭就抱,不僅不會被慣壞,居然還有這些好處!

不難看出,家人對媽媽"慣壞寶寶"的抱怨,實際上是在暗指媽媽的"寵溺"增加了大家的工作量。 實際上,能得到及時回應的寶寶,在自己的需求被及時滿足之後,他們能很好地發展出安全感和滿足感,反而不會那麼黏人。

其實那些從小就注重與寶寶互動的家庭,寶寶反而會更乖,有時候自己還能調整不舒服的狀態,往往寶寶也是呈滿足感,有時候醒了也不會馬上大哭,安安靜靜、小眼睛轉來轉去,還能自己和自己玩呢。 這麼一想,對寶寶的悉心照顧是不是也讓寶媽更輕鬆一些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