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被车贷”制约送餐员非明智之举

以“被车贷”制约送餐员非明智之举

近日,有媒体热线陆续接到数十名“饿了么”平台送餐员的投诉,称该公司承诺给送餐员免费配电动车,却在送餐员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变成了自己按揭购买。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算上利息,一辆电动车的价格达到5000元至7000元甚至更高。(5月27日《华商报》)

应聘送餐员时,相关平台表面上承诺免费配车,暗地里却玩起了“移花接木”的把戏:以到车行“自提”为名,在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了“被车贷”的全部手续。对此,平台方表示,员工贷款买车后,公司将逐月给以补助。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防范员工“干几天跑了”,因为“车贷永远在员工个人名下”。

由此看来,平台方祭出此举的目的,无非是以此“拴”住送餐员,防范其“跑路”。不过,使用这类有悖企业诚信的“阴招”,就能如其所愿么?答案显非如此。原因在于,作为知名的外卖企业,要有一个稳定的送餐员队伍,除了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相关条件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员工具有一种归属感,这才是企业的“安身”之本。

以“被车贷”制约送餐员非明智之举

表现在送餐员的招聘上,首先需要“以诚相待”,而非变着法儿“算计”员工。而以“被车贷”作为“见面礼”,无疑是给新聘员工的一记“下马威”,可谓不得人心之举。故而,就算“被车贷”的送餐员,或因债务之故而暂时无法脱身,从而能“制约”其于一时,但如此开启的“蜜月期”,却很可能“预后不良”。

道理不言自明,“被车贷”带给员工的,不啻是一种“被套”的感觉。一旦以这种心态入职,则很难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亦难言职业自豪感。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看重归属感的员工来说,无疑会倍感压抑,就更谈不上安心工作。就如刚刚应聘的王先生,因为不甘于“被车贷”,以致选择低价转让外加借款还贷的方式离职,就是例证。

即便有部分员工迫于“既成事实”,选择“隐忍”,也并非就是企业的“利好”。俗话说得好,留人更要留心。但凡发展势头向好的企业,无一不是“人心齐、泰山移”的结果。尤其如“饿了么”这类倚靠“口碑”生存的外卖企业,更需要送餐员以心贴心的服务去赢得顾客。相较之下,一个对企业怀“抱怨”心态的员工,则难以长久保有如此出色的工作状态。

事实上,似这类将员工蒙在鼓里的“被车贷”,对企业形象也是一种“减分”。众所周知,诚信当为企业立身之本。很难想象,一个对员工“耍心眼”的企业,安能指望其对外能恪守信用。同理,无异于将员工“玩于股掌之上”的“被车贷”,更与倡导以职工为本的企业文化相去甚远,可谓得不偿失。

以“被车贷”制约送餐员非明智之举

更何况,倘若有员工“较真”,企业未必就有“胜算”。从法律的角度看,送餐员“被车贷”涉嫌多处违法违规。其一,平台招聘时承诺为送餐员免费配备电动车,等同于双方认可的劳务合同,而“被车贷”无疑构成违约;其二,假“自提车”为名,行“被车贷”之实,明显有欺诈之嫌。

其三,变相以“被车贷”为担保手段,防范员工跳槽,分明违背了“劳动合同法”关于不得“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之规定;其四,“被车贷”的利息,被相关银行评价为“高得离谱”。尽管眼下尚不能证实企业与车行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交易,但期限18个月的贷款利息竟高于车价一倍以上,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正常”。

也就是说,“被车贷”的背后,是明显的违法违规。一方面,对车行在车贷中的欺瞒行为及“高利贷”,相关员工可向工商及物价部门举报。此外,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享有向企业要求经济补偿的权利;另一方面,企业的上述违法违规事实如得以证实,还将受到相关部门的查处,可谓“赔了夫人又折兵”。

原本在企业看来的一着“妙棋”,却想不到反而成了“败招”,不能不说是“短视”所致。其实,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培育,而凝聚员工的归属感,正是企业文化的使命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被车贷”的要害,在于其背离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正所谓“见小利而忘大义”。而无数事实证明,一个“见利忘义”的企业,注定行之不远,愿相关企业谨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