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年味離不開年俗文化

濃濃年味離不開年俗文化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滾燈是上海市奉賢區最早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項目,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每逢新年,集鎮或鄉村廟會,熱鬧的表演團隊中總有一支“打頭陣”的節目。滾燈,就是民間表演的頭道佈陣。行街時,滾燈一舞,觀者自動讓出一條道來,被譽為是“先鋒將”、“開路燈”,接著,才是舞龍、舞獅、清音班、打蓮湘、扭秧歌,很受市民喜愛。(2月21日澎湃新聞網)

滾燈通常由外燈和內燈組成。所謂滾燈,即將內燈固定於外燈中心。當紅燈亮起,黃色或銀色包裹著的外燈竹條也被襯得明晃晃且閃出光亮。舞動之時,滾燈旋轉,高潮迭起,驚豔四座。顯然,有滾燈開路,再以各具特色的舞龍、舞獅、清音班、打蓮湘及扭秧歌等助陣,那瀰漫心底的年味,可真是沒得說。

由此想到兒時,筆者所在的縣城,每逢大年初一,可謂年俗文化活動的“大串燒”:上午,由各單位及街道組織的舞龍隊、舞獅隊、腰鼓隊、高翹隊、以及娶親花轎,猶如一條長龍、蜿蜒於大街小巷,煞是熱鬧;下午,則到臨江的公園看錶演、猜燈謎、觀年畫、賞春聯,讓人流連忘返。至今想起,滿是甜蜜的回憶。

濃濃年味離不開年俗文化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除了商場開業及企業慶典,偶見老年腰鼓隊助興外,這些兒時的記憶,似乎都慢慢隱去了。現時的春節,除了難得的親人團聚及休閒時光讓人有所期待外,似已歸於平淡。或許只有滿陽臺的香腸臘肉,以及孩子們手中的壓歲錢,才能從中嗅出些許節日的氣息。每當此時,愈發懷念兒時的春節。

春節要有年味,少不了年俗文化的支撐。誠然,傳統文化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對其中個別不符合現代理唸的項目還當淘汰,如不少城市禁(限)放煙火爆竹,就是出於環保及安全考慮。但總的來說,上述正在漸漸遠去的年俗,其中絕大部分能夠融進現代文明,當在保護和搶救之列。

對這類積澱深厚的年俗,若任其消失,不僅會失了年味,更讓年俗文化有斷代之虞。故而,讓年俗文化發揚光大,可謂義不容辭。當然,春節年俗自成體系,從臘月初八至大年十五期間,包括臘八、祭灶、守歲、拜年、祭財神、逛廟會等各類年俗活動,稱得上豐富多彩。是否有必要“照單全收”,需要納入“春節申遺”工程作通盤考量。

濃濃年味離不開年俗文化

(圖片來自今日頭條)

不過,對於上述群眾喜聞樂見的舞獅舞龍等簡便易行的文化活動,則不妨因地制宜,予以重點扶植。譬如,時下喜愛扭秧歌、跳廣場舞、以及舞槍弄棒的老年朋友不少,不妨發動他們成為年俗文化活動的“主力軍”。即每年春節,可由各地群眾文化館牽頭,街道社區配合,通過老齡協會,組織老年群體參與這類活動。當然,適當的資金扶持自是必要前提。

而一旦年俗文化迴歸,春節將再不會“淡而無味”。更讓人期待的是,當老年朋友成為其中的生力軍時,那年俗文化的長龍,除了傳統的舞獅、舞龍、腰鼓、花轎等,說不定還會出現太極拳和廣場舞的隊列,這也算是一種與時俱進吧。在此基礎上,再逐步發掘年俗文化活動的其它項目,使之“各顯神通”,從而讓春節重現濃濃的年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