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歸碩士“思考人生”不妨多些理解

對海歸碩士“思考人生”不妨多些理解

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網絡社會,刷朋友圈,發微博展示自己的生活,已經成為年輕人生活重要的一環,27歲的海歸碩士劉揚(化名)卻完全是一個生活在現代的“古代人”。90後的他,連朋友圈功能都沒有開通,也不上微博等社交網站。最近,他又做出了一個讓全家人都沒想到的決定——在深圳辭去月收入上萬元的工作,回到重慶老家獨自“穴居”。除了吃飯買菜,他幾乎不出門,也不社交。(3月13日重慶晚報網)

劉揚在美國獲得碩士文憑,歸國後躋身月薪上萬的“白領”,可謂“人生得意”。然而,這個人們眼中的“幸運兒”,卻似乎有些另類,平日裡可說基本上與社交網絡“絕緣”。更讓人難以捉摸的是,近來劉揚甚至辭職返家,過起了“穴居”生活,並美其名曰“思考人生”,以致讓親人慌了手腳,不得不請記者前來“幫忙開導”。

親人的“慌亂”自在情理之中。在他們看來,平素不刷微博、不開通微信,尚可看作性格使然。而放棄讓人豔羨的高薪職位,則有些不盡情理。至於“窩”在家中、與世隔絕般的所謂“思考人生”,就更近乎“走火入魔”。其實,劉揚的上述舉止,不僅親人們感覺“怪異”,就是旁人,又何嘗能理解?

對海歸碩士“思考人生”不妨多些理解

劉揚之所以被視為“異類”,無疑是以多數人的行為規範作為“參照物”:他眼下所捨棄的,乃是他人慾得到的。正因如此,劉揚的作為無法得到家人認同,所謂“思考人生”更無異於“囈語”。顯然,在雙方認知大相徑庭的情況下,即便記者出面“開導”,恐也難以讓其家人如願。

既然如此,何不換一種視角來看待劉揚的上述舉止,從而多一些理解和寬容。譬如,作為不甘平庸的海歸碩士,相比1.5萬元的月薪,似乎更加看重能體現人生價值的空間。當兩者無法兼容時,不排除會捨棄前者。事實上,他此次辭職,正是不滿足於每天“機械地重複工作”、因而想結束這種“沒什麼長進”的生活。

可為佐證的是,在他“穴居”的日子裡,每天都會“看一下專業書”。且他所謂的“思考人生”,並非一味逃避,不過是弄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為此,他考慮過回廣東發展,去京滬打拼,抑或考博、爾後到高校任教等。由此可見,劉揚這段時間的“與世隔絕”,其實是“謝絕打擾”,意在慎重規劃此後的人生。

此外,通過記者的近距離觀察,也可得出相似的結論。其一,“穴居”期間,劉揚依舊穿著整潔,舉止得體,顯得精神幹練。用記者的話說,既不邋遢,更非頹廢;其二,在與記者的交談中,劉揚再三表態,目前的生活狀態,可能持續3個月左右,一俟“想出答案”,即當重振旗鼓。這就說明,劉揚不過是把“穴居”的日子,視作人生的一個“休整期”,而並非是日後生活的常態。

對海歸碩士“思考人生”不妨多些理解

當然,筆者如是說,並非意味著劉揚眼下的狀態就完全不用擔憂。譬如,劉揚的辭職,固然是重啟人生的前奏,但也與不堪壓力有關。譬如,他曾坦言,由於“幾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九點”,因而倍感疲憊和壓力。同時,因工作失誤受到領導批評,也是導致他辭職的“導火索”。也就是說,上述負面情緒的存在,或許意味著劉洋的“穴居”生活,或多或少帶有逃避的因素在內。

此外,劉揚過分封閉的生活狀態也需要調整。應該說,稍遇挫折即辭職不幹,疑與他性格內向、關鍵時刻缺少同事及朋友的疏導有關。在現代社會,你可以不玩微博,不刷朋友圈,但絕不可遠離社會。不然,就算是海歸碩士,即便你學富五車,也很難融入共同打拼的集體,就更別說事業有成了。

不難想象,劉揚在日後的生活中若依舊如此,即便如願過上了“想要的生活”,也難免再一次“重蹈覆轍”。故而,就其親人而言,對於劉揚目前的選擇,既要理解和尊重,更要關心和幫扶,以助他修補性格缺陷,從而有利他再一次“揚帆”。如此,才能始終如一地成為生活的強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