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市場同樣不容“炒”

炒房危害大,炒“租”同樣如此。如果“租”因為炒的緣故而泡沫滋生、價格飛漲,那就完全違背了租購併舉的本義

“月房租1.5萬元起”“十年租金180萬元起”……上個月,全國首個企業自持租賃項目萬科“翡翠書院”啟動預租,看似昂貴的租價一下引來熱議,甚至被有些人懷疑萬科在“打劫”。

根據萬科披露的數據,把地價與建安、人力、資金及持有等成本加總之後,項目總投入約為160億元,按預租價格來算,淨運營收益回報率不到3%。從租客角度看,即便當下租金偏高,但因十年不漲,中長期看未必不划算。退一步講,市場交易你情我願,若真是不划算,想必也沒幾個人會自動上鉤。把房子砸在手裡了,最著急的還是萬科吧。

換個角度看,高端租賃住房的出現對市場非但無甚壞處,反倒十分必要。過去房價再怎麼走高、人們仍不願租房,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租住體驗差、經常被攆來攆去。萬科把租賃住宅做得“高大上”,還能長租10年之久,不正是提升了供給品質、撬動了租房意願嗎?近兩年,過去習慣了“高週轉、賺快錢”的一些開發商願意沉下心來做長租、賺慢錢了,總體應當予以肯定,畢竟它讓人看到了租房也能宜居的希望。

還有人擔心,當前長租公寓的快速擴張有可能推高租價,還會提高個體房東的心理預期,使得租金普漲。這其實也要全面看待。一來,居民的收入年年漲,可承受的租金水平也在漲,對居住品質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不少人情願多花些錢住上好房子。在支付能力提高、市場需求升級的雙重驅動下,租金往往會水漲船高。二來,即便優質供給的入場一時推高了租金,也是階段性、局部性的,從長期來看,供給規模持續擴大之後,租金會逐步迴歸合理水平,畢竟租房市場是開放的,租客的選擇多、黏性弱,隨時可以“用腳投票”。

對“萬科打劫說”,其實不必過於在意,但對此則新聞引發的輿論議論,我們卻需高度重視。

今年開春後,曾有媒體曝出北京、深圳等地房租大幅上漲。儘管隨後就有機構拿出數據,說明上漲並非那樣聳人聽聞、租金翻倍也只是極端個案,但卻很難打消公眾對租金的高度敏感和普遍擔心——擔心買不起房子、連租也租不起,擔心“租購併舉”還沒來得及緩解購的壓力、反倒先助長了租的“氣焰”。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新房、二手房如此,租房市場也是如此。發展租賃市場,本義在於補上短板、“租購併舉”,絕非為炒作者提供轉場空間。當前,各地有關租賃的支持鼓勵政策頻出、各方資本力量踴躍進入,這既是租賃市場的幸事,但確實也滋生了一些風險,需要我們未雨綢繆、嚴防炒作。

有些風險來自於拿不上臺面的手段。當前,個別中介機構或“二房東”打著“租賃風口來了”的旗號,哄抬租金、操縱市場、人為製造緊張氣氛,這就需要有關部門持續開展執法檢查、嚴厲打擊違法行為,避免租金非理性上漲。

還有些風險我們一時間還難以察覺。日前,證監會、住建部聯手推進住房租賃資產證券化,使得尚處微利的租賃機構看到了使用低成本資金的希望。此前,也有部分金融機構針對租房者推出低利率的信貸產品。這些舉措,有利於降低租房市場上供求兩端的資金壓力,使長租更易實現。制度創新當然值得鼓勵,但也要注意紮緊籬笆,謹防一些人將銀行的低息租房貸款挪為他用,也防止政策引發動機不純的“二房東”藉機囤房炒租。

炒房危害大,炒“租”同樣如此。如果“租”因為炒的緣故而泡沫滋生,那就完全違背了租購併舉的本義。在鼓勵、支持、壯大租賃市場的當下,多根預防風險的弦,總歸沒有壞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