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退位時仍有百萬軍隊,為何袁世凱僅有二十萬新軍便可逼宮?

isly_0925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因為所謂百萬軍隊只是紙面數字。

辛亥革命時期,清軍大概有這麼一些部隊。

第一,八旗兵。

八旗兵直到滿清滅亡,仍然保留著編制,但早已腐朽不堪,根本不能作戰。

自從僧格林沁在1865年被捻軍的1個小孩子揮刀砍死,八旗最後一個能打仗的權貴將領也死了。

隨後的八旗兵根本沒有戰鬥力,八旗的編制更像今天的一種扶貧機構,只是給與八旗子弟一筆國家薪金而已。

八國聯軍侵華時,大軍殺到北京城下,所謂的八旗兵基本一鬨而散。

老舍他爸就是八旗兵,一輩子沒和人打過仗,唯一的經驗就是養養小鳥。見到八國聯軍攻城,老舍他爸奮力用火銃開了一槍。結果從沒打過敵人的火銃自行爆炸,將老舍他爸炸死。

即便如此,八旗兵仍然駐紮京城和全國的主要城市,總數大概有20多萬。其中京城約有10萬,地方有10多萬。不過即便在地方,八旗兵和他們家屬也不和漢人混住,住在自己的所謂滿城。

辛亥革命時,八旗兵卻反抗比較激烈,打過不少戰鬥。

為啥?當時謠傳漢人革命要把旗人斬盡殺絕,八旗兵只能拼了,後來發現根本沒有屠殺,於是迅速投降,畢竟他們也沒有作戰的能力。

第二,綠營兵。

綠營兵曾經有六七十萬規模,是滿清的國防軍。

但綠營兵腐敗也很迅速,主要是他們的薪資微薄,僅僅夠戶口,是社會底層的工作。

因生活窮困,兵無鬥志,綠營兵早在嘉慶年代就沒有什麼戰鬥力,鴉片戰爭時期更是聽到洋人大炮就逃走。

因綠營兵沒有戰鬥力,滿清被迫利用了地方武裝湘軍、淮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綠營兵經過反覆裁撤已經不剩多少,也不能作戰,形同地方保安部隊或者警察。

第三,36鎮新軍


到了滿清滅亡的時候,湘軍在太平天國滅亡以後被卸磨殺驢,基本瓦解。

淮軍遭受甲午戰爭的重創,也所剩無幾。

滿清在甲午後編練的5支武衛軍,又在八國聯軍侵華期間被打掉了4支。

剩下的武衛右軍,是袁世凱的嫡系。

因袁世凱狡詐,抗拒朝廷命令,在山東按兵不動,得以保存了這支部隊。

以武衛右軍為基礎,袁世凱在庚子事變後,編組了北洋6鎮,也就是6個師的部隊。1906 年11月6日,清政府將成立不到三年的練兵處和六部之一的兵部合併,合稱為陸軍部。之後在1907年的8月27日,公佈了以北洋新軍為榜樣, 編練陸軍三十六鎮( 師)的計劃。

其中6個鎮由中央政府提供資金,其餘30個鎮由各省負責。

但當時滿清已經窮途末路,財政陷入絕境,連龐大的庚子賠款都支付不起。

於是,到了辛亥革命爆發,36鎮最終只訓練了14鎮、18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遍練成的新軍人數總計131800。

表面上有14個鎮,其實缺員嚴重,很多鎮的實際兵力和武器還不到1個旅。

只有袁世凱的6鎮兵力最強,高達74500,佔一半還多。其中除了1個鎮為八旗子弟以外,其餘5個鎮的軍官都是袁世凱嫡系,這就是北洋軍閥集團的基礎。


說了這麼多,逼宮的袁世凱其實掌握了滿清主要的軍事力量,也就是北洋6鎮。

更倒黴的是,剩下的6萬多新軍,大部分被革命黨滲透。當時滿清國內缺少軍事人才,飢不擇食的使用了很多留學回國的學生,這些人中很多都是革命黨。

同時,新軍士兵的素質也較高,是全國精選的年輕人,比較容易接受新思想。

所以,袁世凱拉走了滿清一半部隊,對滿清逼供。

剩下的一半很多已經參加辛亥革命,調轉槍口打滿清。

那麼,滿清也就只能退位了,


薩沙


辛亥革命時,小皇帝溥儀名義上還有百萬大軍,最為信賴的是1萬人的禁衛軍、1.2萬人的北洋陸軍第一鎮(都主要是滿人組成),20萬的八旗軍,80多萬的綠營、勇營改編的巡防營,18萬的新軍。但能機動作戰、有戰鬥力的並不多,只有北洋軍具有強大的機動作戰能力,所以清朝不得不重新起用袁世凱。

1,滿清末年的滿人精銳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

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大部分是從八旗裡面抽調精銳兵丁,按照新編陸軍模式訓練的軍隊。但這兩支軍隊主要保衛皇宮和北京,並不是為機動作戰安排的,無法調往武昌。

1908年慈禧死後,監國攝政王載灃開始從旗人中組建禁衛軍,命令載濤、毓朗、陸軍尚書鐵良擔任訓練禁衛軍大臣。禁衛軍主要從北京的旗人中選拔,設置兩協(1協相當於1旅),第一人協統分別是:第一協協統良弼,第二協協統王廷楨。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清廷被迫召開資政園第二次年會實行立憲,於11月3日通過《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根據19信條皇族將解除兵權,北洋軍的徐世昌為專司訓練禁衛軍大臣。12月15日,在漢口立功的北洋將領馮國璋被任命為禁衛軍總統官。

因為清朝末年對憲政三心二意,辛亥革命爆發後,清廷進退失據,從皇族內閣改為立憲,但已失去人民的信任,禁衛軍的指揮權落入了北洋軍的手裡。

1912年1月12日,良弼、溥偉、鐵良等組織“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準備以禁衛軍和北洋軍第一鎮為核心,向袁世凱奪權,鎮壓革命黨。

1912年1月26日,清朝強硬派良弼被同盟會彭家珍炸成重傷,不治而亡,宗社黨作鳥獸散。

北洋第一鎮,1905年組建,下轄第1協和第2協,主要由北京旗人組成,人數1.2萬,第一鎮的戰鬥力不低於其他北洋五鎮。

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嚴格按照現代軍紀訓練,在戰術訓練上遵守《訓練操法詳細圖說》和《新定步兵操法》,學習西方軍事演習進行會操。

2,滿清末年的八旗軍

滿清末年的八旗軍還沒有裁撤,除了一部分北京精銳被抽調到禁衛軍和北洋第一鎮外,北京還有駐防八旗約8萬人,駐守各地的八旗約10萬人。

北京八旗在八國聯軍時期已經被打殘,再加上精銳被抽調,剩下的八旗子弟們完全沒有戰鬥力,只能當鐵桿莊稼混吃等死。所以北京的8萬八旗軍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反而佔用了大量軍費。

滿清還有10萬八旗軍駐守全國各地的要點,但兵力非常分散,一般是一個重要城市幾千人。旗軍家屬有專門的滿城,不與漢人雜居。

舉幾個例子(不完全):

西安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漢軍八旗3000,共計7000;

江寧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廣州駐防:漢軍八旗3000;

荊州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4000;

成都駐防: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2000;

福州駐防:漢軍八旗1000。

因為中國太大,各地八旗軍變成了胡椒麵,只能對付小股土匪,稍大規模的就對付不了。對付不了太平天國,甚至對付不了義和團。

黃興在廣州的黃花崗起義,只有幾百人就敢搞事。其實無他,因為廣州的八旗兵也就3千人,空餉還有一堆。

實際上在辛亥革命中,對抗革命軍最強烈的還是八旗軍!

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從11月19日開始就與荊州駐防八旗軍開始了激烈交戰,戰鬥一直持續到12月10日。

荊州八旗軍左副都統恆齡自盡,清八旗將軍連魁投降。

12月16日,革命軍佔領荊州,荊州八旗軍和家屬一共25000人,絕大多數戰死或自殺,只倖存4000人。

西安八旗軍和家屬一共有2萬人,八旗將軍文瑞、副都統承燕自殺,副都統克蒙額陣亡。

南京八旗軍1個營和江防軍3個營,攜帶馬克沁重機槍數十挺和火炮20門,死守南京天保城。

福州八旗,給13歲以上男子一人發一隻槍,給女子一人一把刀。革命軍佔領制高點炮擊福州滿城,到11月9日,革命軍衝進滿城。次日,八旗兵組織500名八旗大刀隊衝擊革命軍炮兵陣地。最終被革命軍擊敗, 總督松壽自殺,樸壽被擒殺。

3,晚清末年的綠營等改編的巡防營

綠營主要是清朝初年收編的明朝軍隊組成,類似明朝的衛所,世襲當兵。

曾國藩曾評價綠營,“近營則避匿不出,臨陣則狂奔不止”,“勝則相忌,敗不相救”,就是諸葛亮再世也無法領著綠營打勝仗。

1849年綠營兵全軍六十一萬人,對抗太平天國時一敗塗地,不得不起用地方團練的湘軍、淮軍。

1887年,綠營軍經過不斷裁撤,還有近四十七萬人。

在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新建的湘軍、淮軍、甘軍等勇營也被打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綠營全部裁撤,和大部分勇營一起改編為巡警部隊的巡防營,加上新招募的兵丁,共約80萬人。巡防營裝備差、待遇差,從而成為對付裝備好、待遇好的新軍的一股巨大力量。

因為巡防營裡有大量的地方團練出身的勇營,還有地方招募的士兵,成為地方總督和巡撫手裡的半私人地方武裝。

巡防營的招募、餉銀、訓練,甚至大部分的指揮權都在地方總督或巡撫手裡,最終退化為民國時期的地方武裝。

4,晚清新編陸軍

甲午海戰,晚清的海軍幾乎被全殲。

晚清主要發展新編陸軍作為國防軍。

1907年,清朝頒發了《全國陸軍三十六鎮按省分配限年編成方案》,計劃編練新軍36鎮。因為經費和軍事人才不足,只練成陸軍14鎮以及18個混成協,後期陸軍大多兵額不足。

北洋新軍六鎮,建軍時間長,所有6鎮都是54門火炮滿編設置。

新軍主要是模仿德國普魯士軍隊。一鎮有炮兵,工兵,騎兵,輜重各1個營,步兵2個協4標12營。全鎮官長書748人,兵丁10436人,伕役1328人,合計12512人。

北洋軍為了減少開支,削減了野戰醫院、大量的工程營和後勤保障人員。同樣是學德國軍隊的日本師團作戰兵力就到達1.8萬人。

1911年,滿清成立了二十六鎮,其中有多個鎮是剛從混成協改名來,兵員人數其實是混成協編制。新軍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

新軍中被革命黨滲透最為嚴重,如武昌等南方新軍。

5,民國初年追封的幾位開國大將軍(共11人)

1)吳祿貞,原來是武昌新軍,通過同盟會賄賂獲得駐保定的新軍第六鎮統制職務,成為武昌新軍埋伏在北京附近的一枚超級炸彈。後被袁世凱刺殺,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

2)鄒容,17歲寫《革命軍》,成為全國知識分子爭相閱讀的禁書,20歲死於獄中,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一書當敵百萬大軍!

3)彭家珍,因捨身炸死良弼,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

4)焦達峰,會黨出身,參加哥老會的分支洪福會。洪福會首領姜守旦曾參加庚子年的自立軍,後自創山頭。辛亥革命時期除了新軍外,革命軍勢力最大的就是魚龍混雜的會黨。焦達峰在辛亥革命時被害,民國初年封開國大將軍。

本人是沂藍書院趙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現代史,繼承章太炎學派唯識史觀學說。


沂藍書院趙月光


晚清時期,滿軍和漢軍是分開的!滿軍吃香喝辣領軍餉!裝備也是新的好的!漢軍吃糠咽菜穿破衣,軍餉大部分被苛扣了!武器裝備更是破爛貨!若有戰事漢軍用血肉之軀為滿軍衝鋒陷陣當炮灰,而收繳戰利品則沒有漢軍什麼事!漢人在滿洲貴族面前只是一條狗而己,在那個時期滿人和漢人己經徹底決裂了!而袁世凱奉命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兵,接受歐式訓練和使用火器大炮!袁世凱招新兵只挑漢人貧困子弟!而後的朝鮮戰事讓袁世凱擴大了軍事實力也讓軍隊獲得了寶貴的戰爭經驗,培養出了一批出色的指揮員,也就是北洋政府的班底子!袁世凱逼迫溥儀下臺時,清政府名為有百萬軍隊,可除去離心的漢軍,剩下的滿軍都是些大煙鬼怕死貨,常年只享樂不訓練的敗家玩意兒!和擁有超前訓練的袁世凱火器新軍有著天壤之別!根本無法對抗!



路上LS588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清朝的統治者開始實行新政,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編練新軍。在試半新軍的過程中,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初步取得了成效。從1904開始,清政府要求在全國編練36鎮(師)新軍,到1911年時實際編成14鎮又14協新軍,其中以袁世凱編練的北洋六鎮武器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與此同時,為了保衛皇宮,清朝編練了一鎮禁衛軍。禁衛軍的兵丁雖然是八旗子弟,但是軍官全部是北洋軍事學堂畢業的學生,這些人全部只聽從袁世凱的命令。



袁世凱逼宮的資本就是北洋六鎮,這六鎮的官兵只知有袁宮保、不知有大清,已經成為了袁世凱自己的私人武裝。袁世凱正是靠這北洋六鎮(北洋六鎮沒有20萬)的實力即能逼迫溥儀退位,也能威脅南方的革命黨。保衛皇宮的禁衛軍在北洋新軍的馮國璋許諾之後,就放棄了抵抗。


歷史軍魂


這個題目本身有些胡編亂造,1.辛亥革命時,清王朝沒有100萬兵馬。2.袁世凱沒有20萬人槍。

在太平天國和鴉片戰爭中八旗和綠營軍不堪一擊。清朝開始裁撤軍隊,編練新軍,4路新軍除了袁世凱的部隊都在八國聯軍打擊下全軍覆沒。

事後全國按照袁世凱的部隊標準組建新軍,全國設置36鎮(師),差不多一個省一鎮新軍。

但到1911年武昌起義為止, 新軍實際上只編成了十四鎮(師)十八混成協(旅)、四標(團)的遍練。總人數131800。而袁世凱北洋就佔了滿編六鎮,合計74500人槍。

溥儀皇帝直接掌握的只有禁衛軍鎮2萬人槍,這個鎮基本都是滿人組成,忠心耿耿,但禁衛軍鎮的首領卻是漢人馮國璋。

辛亥起義,基本就是各省新軍起義,等於袁世凱這6鎮7萬人和全國的其它6萬新軍打。其它地方部隊都是土雞瓦狗牆頭草。

袁世凱不願意打,馮國璋和稀泥,袁世凱以北洋六鎮作為資本談判,改朝換代,袁世凱落了個大總統。可以說上下5000年,辛亥革命改朝換代國家成本最低,傷亡人數可以忽略不計,國曆受損最少,袁世凱功不可沒。



睜眼看西安


溥儀時期的清軍還是八旗軍、綠營兵這些傳統軍隊加36鎮新軍組成。名義上雖然號稱百萬,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因為財力不足空有百萬人的編制,實際少的可憐。八旗軍、綠營兵這些老掉牙到連地方治安都無法維持的軍隊暫且不去說他,就說說36鎮新軍。

新軍是甲午戰爭之後仿照西方軍制以淮軍為骨幹組建起來的一支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軍隊。但是因為朝廷財政不足導致發展極為緩慢,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後,朝廷批了36個鎮的編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負責組建。中央負責組建6個,剩下的30個由地方上的30個省均分。地方上組建的30個鎮完全由各省自籌資金,中央讓渡一部分人事權。而中央組建的6個鎮則是朝廷出錢出力。

到了辛亥革命的時候,朝廷組建的6個鎮基本完畢,由北洋大臣袁世凱統領,也叫北洋6鎮,總兵力大概有6萬—8萬人左右。但是6鎮之中只有第1鎮是皇族統帥,其他的5鎮都是袁世凱的部下領導,實際上也就是由袁世凱領導。這六鎮軍隊算得上是清王朝唯一有點價值的軍事力量。地方上的30個鎮除了湖北在洋務派碩果僅存的元勳張之洞的努力下組建了1鎮加1協(相當於團,1個鎮下轄3個協)外,剩下各省的空有1個鎮編制,實際上總兵力也就1個協。

所以,溥儀時期的百萬清軍一說實際上水分大到無法計算,20萬新軍的水分也不小。真正意義上的軍隊就只有北洋6鎮加湖北的1個鎮,而真正掌握在滿洲皇族手裡的就1個鎮。剩下的北洋五鎮被袁世凱掌握,湖北1鎮搖身一變成了革命軍,率先打響了埋葬清王朝的第一槍,緊接著各省紛紛響應,清王朝幾乎是在一夜之間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權。滿洲貴族手裡掌握的那一個鎮也因為袁世凱出山換掉了攝政王載灃而被袁控制。於是,清王朝最高統治者溥儀皇帝和隆裕皇太后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孤兒寡母!


大將軍威武K


溥儀退位時清王朝仍然還有百萬大軍說的是其原來數目龐大的八旗兵和綠營兵等舊軍隊以及部分忠於他的新軍,但是這些八旗兵和綠營兵早就失去了戰鬥力根本就無力對抗南方革命的新軍和袁世凱北洋軍,再加上眾叛親離的清王朝早就失去了對於地方和軍隊的節制溥儀如果不退位的話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我們知道清王朝一開始的軍隊就是八旗軍大概有十幾萬人構成了滿清統治者爭霸天下一統中國的基礎,後來清軍入關後又大量收編了原明朝的軍隊組建了數十萬的綠營兵幫助他們最終奪取了天下,清朝建立後八旗兵經過擴編大概有20萬人而綠營兵經過擴編則高達60萬人共同成為清朝統治的基石。


但是八旗兵卻率先墮落了入關後逐漸喪失了戰鬥力以至於康熙皇帝不得不只要依靠綠營兵平定吳三桂等人發起的三藩之亂,而清朝統治者為了恢復八旗兵戰鬥力又採取木蘭圍場狩獵等軍事訓練活動讓這些人恢復了部分戰鬥力,只是到了乾隆末期八旗兵和綠營兵因為缺乏訓練和戰鬥最終又一起墮落了。

於是清軍在鴉片戰爭中經常一觸即潰毫無戰鬥力成為了中國戰敗的最主要原因,在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也被太平軍和捻軍打的丟盔棄甲顏面掃地,所以清政府不得不靠曾國藩到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等地主團練來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這也使得漢族武裝力量崛起滿清政府對全國的控制力大大降低了。


後來湘軍被裁撤而李鴻章等淮軍也逐漸墮落了在甲午戰爭中變得不堪一擊,於是清政府又開始編練北洋軍等各種新式軍隊,但是由於清政府對地方越來越缺乏控制這些武裝大多淪為了地方大員的私人武裝,以至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李鴻章和張之洞等人竟然發起了東南互保作壁上觀。

至於袁世凱編練的北洋軍就更是成為了只終於他的軍閥武裝了,此外各地的新軍有許多都是革命份子和同情支持革命的人,這些新軍基本上來說都缺乏對清政府的忠誠不受其節制,原來的八旗兵和綠營兵中的八旗兵忠誠度倒不是問題,可以八旗兵早就變成了只會吃喝玩樂毫無戰鬥力的八旗子弟,而綠營兵不說同樣沒有戰鬥力就算有主要是漢人構成的他們又會對清政府多忠誠呢?


所以最終清政府所謂百萬大軍根本就是唬人的已經淪為了必須靠袁世凱等實力派軍閥保護的政權,當溥儀之父載灃將袁世凱罷免後清政府根本就指揮不動北洋軍,而袁世凱重新出山後逼迫清帝退位他們也只能照辦了,如何不趁退位條件優越時退位那麼等待滿清皇室的就只有血腥的屠殺結尾了。


執斧傳播開天名


清朝最開始所依仗的就是八旗軍,這支部隊乃是由八旗子弟一起掌管著兵權,也正是他們一起同心協力。才能得到明朝江山,最後入主中原,成為了一代王朝大清帝國。

入主中原後八旗子弟不但好吃懶做,貪圖享樂,到了乾隆年間更是誇張,滿清一直號稱是馬背上打仗的民族,居然都不會騎馬了,這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每天只貪圖玩鷹鬥犬。

晚清政府為了讓國家有一支能夠擁有戰鬥力的部隊,於是開始實行天津小站練兵,派遣袁世凱前去去練兵。

就這樣,練出了一支20萬擁有西方先進軍事技術,戰鬥力頗為強悍的北洋軍隊,可是萬萬沒想到在經過袁世凱的各種經營之後,在軍隊裡四處安插親信,這支北洋軍隊到後來不聽清朝政府的話,反而只聽袁世凱的調遣,這是清政府萬萬沒想到的。這支軍隊也變相的成為了袁世凱的私人軍隊,被袁世凱收入囊中,聽從調遣。

當時南方革命軍爆發起義,如此氣勢洶洶,如同虎狼之師,袁世凱一看自然不會拿著自己的部隊去跟他死磕到底,所以清朝的官員們也是各種貪圖著自己的利益,與南方革命軍進行談判,這樣一來年幼的溥儀皇帝又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權力,自然就很輕易的宣告退出帝位了


小姐姐開黑嗎


而綠營兵是參照明朝的衛所制度由漢人組成的軍隊,本身戰鬥力也尚可,但同樣由於鴉片在軍中的泛濫,導致了軍心渙散,實戰能力孱弱的現狀。太平天國期間,朝廷本來對綠營兵期望非常大,可綠營兵卻屢戰屢敗,丟失了江南大片土地,皇帝不得不下詔讓各地組織團練以抗太平天國。由此可見,綠營兵也已經是難堪大任。

八旗兵的編制大概是20多萬,綠營兵的人數為60多萬,將近70萬,再加上湘軍、淮軍等地方團練軍隊大概有120萬左右。然而這僅僅是紙面上的數字,以綠營兵為例,雖然號稱六七十萬,但由於明清兩代吃空餉,貪汙受賄,士卒逃亡的現象非常普遍,因此不光戰鬥力孱弱,而且賬面人數遠大於實際人數。

辛亥革命時,清朝18個省中有15個先後宣佈獨立,這也說明當地的武裝力量從此刻起已經不再受清廷的制約,而且從原先的湘軍、淮軍到後來的北洋新軍,雖然由清朝朝廷發放軍餉,但歸根到底從性質上帶有很強的地方個人武裝的元素,這也是為什麼袁世凱能夠輕而易舉的竊取辛亥革命成果的原因。

不僅如此,此時很多地方軍的軍官其實也希望推翻腐朽的清王朝,自己順便也能在革命中撈一筆油水。所以,辛亥革命的時候溥儀和他的清廷實際上已經是眾叛親離,雖然名為擁有百萬大軍,實則孤家寡人一個。就算有八旗軍和綠營兵那也只是一些烏合之眾,根本無法和北洋新軍或者革命軍抗衡。


九爺通史


百萬軍隊能有多少願意效忠清廷?效忠的部隊中又有多少是能打,敢打?就算能打,敢打,又有多少人是近代化部隊,而不是農民軍呢?

要知道,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時,東南互保,不肯勤王,蜀區坐穩山區,不願動彈,新疆西藏地區跟清廷離心離德,不反叛就不錯,別提會派兵支援。清廷當時為何降的那麼快?就是因為慈禧發現這仗根本沒法打,諾大的中華大地,四萬萬人口竟然沒有任何願意為清廷而戰的士兵。八國聯軍,是外國人入侵尚且如此。袁世凱逼宮狀況更是糟糕。

袁世凱逼宮時中國現狀是什麼樣的呢?南方已經被革命軍佔領,華中地區都是袁世凱的同黨,清廷就算有兵也是在東北和蒙古地區了,遠水救不了近火。所以,清廷已經別無選擇,只能讓位了。

說實話,袁世凱給的條件還是很豐厚的。對於清廷來說,如果袁世凱和袁世凱的繼任者能夠繼續執行條約的話,對清廷來說,還是很幸福的結局。可惜…之後的革命軍比較光棍,撕毀了這個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