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发展新时代

辽宁科技创新进入快速发展新时代

【香港商报网讯】见习记者姜堃昱报道:10日,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王大南在辽宁省新闻办举办改革开放40年科技创新主题集体采访活动中介绍,辽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200亿元发展到现在的9200亿元,增长46倍;2017年辽宁省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84%、创历史新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4.5%。辽宁科技创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王大南表示,40年来,辽宁打造了一个又一个“大国重器”:国产航空母舰、航母舰载机、R0110重型燃气轮机、30万吨超大型原油轮、万箱级集装箱船、i5智能机床、AP1000及CAP1400核主泵、特高压发电机升压变压器、10万等级空分压缩机组、盾构机、汽车柔性装配生产线、水下机器人、12英寸集成电路PECVD薄膜设备、凸点封装单片湿法刻蚀设备……,这些“大国重器”在辽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为“中国制造”增添了耀眼的光芒,为维护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贡献了辽宁力量。

40年来,辽宁通过实施国家及省科技计划专项,攻克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技术、机器人技术、森林恢复与资源高效利用技术、节能型日光温室技术等制约我省钢铁、化工、制造、能源、农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300余项,开发出生物基聚酰胺纤维、500公斤六轴工业机器人、128层螺旋CT、双座电动轻型飞机等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产品100余个,玉米、水稻两大主要农作物科研水平在中国国内具有优势地位,有效提升了辽宁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2000年以来,全省共有4889项科技成果获得省科技奖,有345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

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

40年来,辽宁培育壮大了一批科技型企业:东软集团从1991年的3人实验室,发展成为拥有2万余名员工的中国第一个上市软件企业;新松机器人公司作为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发起成立的高科技企业,已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翘楚;大连融科储能将中科院大化所的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成为中国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液流储能电池技术服务商;三生制药成为集研发、生产与销售为一体的中国生物制药领军企业,并在国际蛋白类药物市场上大放异彩;辽阳奥克是中国国内最大的环氧乙烷衍生精细专用化学品的高新技术产业集团,东亚种业成为连续16年位列种业骨干企业十强的现代化大型种业集团……目前,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7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500家。

40年来,辽宁组建了一批重大科技研发平台: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作为首批启动的6个国家研究中心之一,是中国国内材料领域目前级别最高的科技创新基地;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内相关领域处于核心和带头地位,是中国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机器人学研究基地;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海洋食品精深加工领域处于中国国内领先地位,有力地拉动了辽宁省海洋养殖业发展;国家医学检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东北地区唯一一个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辽宁省国家重点实验室达到1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12家,科技活动机构总数超过1700个,为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高精尖人才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辽宁培养了一批高精尖科技人才,目前,全省有两院院士53人,全国排名第7位,中国工程院所有学部都有辽宁院士;全省有120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有长江学者101人,有135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同时,辽宁从1988年开始先后批建了15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沈阳高新区、大连高新区于2016年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沈阳智能制造、大连软件、鞍山激光、本溪生物医药等科技特色产业集群快速崛起,走出了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初步构建了“两核驱动、一带支撑、多点辐射”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

40年来,辽宁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成功举办“东博会”、“海创周”等活动,引进国际科技项目万余项,吸引5000余名海外学子回国创业,累计创造经济价值超过7300亿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与俄罗斯、乌克兰、罗马尼亚、意大利、波兰等国家的科学院系统、工业部门设计研究系统、高等院校科研系统签订了20多个国际科技合作协议、联合共建研发平台,吸引了英特尔、IBM等一批外企研发机构入驻,引进了8万余名外国专家和一批高端人才团队,辽宁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达到29家。这些项目、人才和团队,在辽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30年来,辽宁高新区始终走在全省改革开放的前沿,高新区已成为辽宁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光辉旗帜和主要战略力量,成为辽宁省产业形态最高端、创新资源最密集的科技新城区,为辽宁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重要经验。

王大南表示,到2020年,辽宁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辽宁省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2.3%,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将到57.5%;到2030年,将建成重要技术创新与研发基地;到2050年,将建成科技创新强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