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努力實現機械工業強國夢

■中國聯合商報 記者 劉志 北京報道

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努力實現機械工業強國夢

12月20日,在慶祝機械工業改革開放40週年座談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劉常生、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蘇子孟,分別從不同視角和不同領域,回顧總結了我國機械工業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的成績,並提出了下一步的發展思路與前景展望。

董揚:汽車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

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努力實現機械工業強國夢

4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產銷規模快速擴大,全球影響持續提升,新車產銷量連續九年全球第一。1978年,我國汽車產量14.9萬輛,佔當年世界市場0.4%。1998年,我國汽車產量162.9萬輛,佔當年世界汽車市場3.1%。2017年我國汽車產量2901.5萬輛,佔當年世界汽車產量29.7%。

4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不單純是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很好地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40年前,汽車產品結構是缺重少輕轎車近乎空白,而今天是重中輕微轎客全面發展。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建成了與國際全面接軌的製造體系,建成了全套的零部件體系,汽車產品的質量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7年,汽車產業規模以上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89732億元。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向國家貢獻的直接、間接稅收,中國汽車產業的直接、間接就業,以及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都超過10%。汽車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在2018年世界《財富》500強中,上汽集團、東風汽車、北汽集團、中國一汽、廣汽集團、長安汽車、吉利控股等七家中國整車企業名列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近年來中國品牌汽車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7年,上汽、長安、東風、吉利、北汽、長城等六家企業的中國品牌汽車銷量超突破了百萬輛。

4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已初步形成自主創新能力。首先,我們建成了現代的研發創新體系,各大整車集團都已建成投資50億至100億的研發中心。第二,中國品牌汽車佔市場總額50%以上,在商用車市場佔95%以上,乘用車市場也達到40%。第三,部分中國品牌產品已形成比較優勢。比如重型卡車、大型客車、小型MPV和SUV等產品,有望在今後的一段時間內,在世界市場上大放異彩。第四,電動汽車發展正引起世界矚目。目前已形成政策推動市場、市場推動技術進步的良性發展局面,產品性能不斷提高,成本迅速下降,基礎技術研究取得巨大進步,迅速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40年來,中國汽車產業開放度不斷加大,外資車企加速擴大在華生產能力,並在研發體系建設、產業供應鏈培育、衍生業務拓展等領域全面擴展布局。據統計,大眾、通用汽車集團在華銷售汽車佔集團生產、銷售40%左右,本田、戴姆勒、寶馬在華銷售汽車佔集團生產、銷售20%以上,雷諾日產三菱、豐田、福特、現代起亞、PSA在華生產、銷售汽車也佔其集團銷售10%以上。

40年來,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擴展到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骨幹車企已在39個國家簽訂148個海外工廠。2017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規模達到686億美元,對歐洲北美和日本的出口位居前三。2018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有望再次突破100萬輛。

蘇子孟:工程機械行業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努力實現機械工業強國夢

1978年工程機械行業企業380家,固定資產35億元,工業總產值18.8億元。2002年銷售收入達773億元,2003年銷售額首破千億元。2007年銷量達到全球第一,2009年銷售收入躍居世界首位。2017年銷售收入5403億元。包括裝載機、挖掘機、汽車起重機、壓路機、叉車、推土機、混凝土機械等一大批工程機械產品產量躍居世界首位,我國已成為世界工程機械製造大國。

據協會統計,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間,我國工程機械行業銷售收入年平均增長率達到24.6%。國內市場中國製造的工程機械自給率從 “十五”期末的82.7%,提高到2011年的88.5%,2017年達到94.11%。

40年來,我國工程機械行業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力爭上游。通過併購、重組,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一批自主知名品牌,在國外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一批外商在華投資企業,成為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重要力量。

40年來,採用新技術、新結構、新工藝、新材料攻克眾多技術難關和取得突破性成果。例如:系列履帶起重機核心技術、U形臂成型工藝、碳纖維複合材料臂架技術等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同時,工程機械重大技術裝備發展突飛猛進,企業研發製造出了多種能夠替代進口的高端工程機械產品。例如,大型履帶式起重機起重量、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大型塔式起重機、大噸位挖掘機等。

一直以來,工程機械行業在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已經成為我國裝備製造業領域增長最快的的產業之一,確立了一批企業的行業排頭兵地位,一批高精尖特企業穩健成長,形成了山東、江蘇、湖南、廣西、福建、上海、安徽、浙京津遼等我國重要的工程機械產業基地。

改革開放,面對機遇和挑戰,工程機械企業以振興我國工程機械行業為己任,通過技術引進、合資合作、自主創新、產業升級、資本運作,形成了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多重盈利模式共生的開放式行業。特別是在市場深度調整期,廣大企業苦練內功、抱團取暖,不斷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渠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國際化步伐,企業規模、產品技術、經營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

伴隨著未來國家的經濟發展和“一帶一路”等國際市場需求的增加,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必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我們必須清醒的看到行業發展仍然面臨諸多挑戰,例如,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問題仍需解決;部分關鍵零部件受制於人的局面亟待打破;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還需要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營商環境有待改善等。對此,我們需要正確判斷未來發展趨勢,堅定信心,保持定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實現工程機械強國夢。

劉常生:以創新推進電工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努力實現機械工業強國夢

1978年以來,電工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從90億元開始,到2017年全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755.55億元,實現利潤總額3440.72億元,進出口總額1604.03億美元。七成主要產品產量實現了增長,特別是燃氣輪機和電焊機等產品保持了較高的增速。

40年來,電工行業重大技術裝備全面提升。在發電設備領域,600MW、1000MW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已經成為我國火力發電主力機組,國內企業已全面掌握核心技術,機組技術參數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建的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以上,三代百萬核電機組AP1000三門1#已併網發電,具有自有知識產權的“華龍1號”福清5#示範項目正在建設中。風力發電設備的技術水平和可靠性不斷提高,已經掌握了2MW及以下風電設計製造技術,5-6MW大型風電機組已經成功試運行。截至2016年底,光伏發電累計裝機容量77420MW,繼2015年之後連續兩年保持全球第一。

在輸變電設備領域,先後投運的1000kV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和±800kV雲南至廣東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標誌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特高壓輸電技術已經在我國成功地實現了商業化運行。1000kV線路是我國自主設計製造的,直流從±500kV到±800kV用了5-6年時間,完成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世界首條±1100kV昌吉--古泉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預計2018年底實現投運。

按照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總體部署,電工行業要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電力、鐵路、港口、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加快電工行業企業“走出去”和裝備“走出去”的步伐。電工行業要立足行業固有優勢,藉助大型企業跨國工程建設等契機,加快大型發電設備、特高壓輸配電設備走出去,進一步提高優勢領域裝備的海外市場佔有率。依託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打破標準和檢測認證壁壘,加快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領域裝備走出去。

40年來,我國電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了綜合國力。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電工行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鉅。我們將不忘初心,奮勇前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創新推進產業結構向綠色、智能製造和質量效益型轉變,實現電工行業的強國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