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遇到突發事件就會戲精上身,淺談自戀型和表演性人格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突發事件就會戲精上身,淺談自戀型和表演性人格

自戀型人格判斷標準:自戀性人格多形成於成年的早期,在臨床上符合下列五條就可診斷為自戀性人格。

1.對自身有無所不能的感覺。他們作了一點成績後總認為自己的就是最優秀的。

2.他們沉迷在無窮的成功,權力,才氣,美麗的愛情幻想中。

3.他們相信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他們認為自己的這些獨一無二的“能力”只有少部分高地位的人才能理解。

4.對讚美成癮,聽不進反面的話。

5.有特權者的感覺。他們無緣故地期待著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他們不顧他人的利益,只顧“只要我快樂”,是人際關係的冒險者。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得圍著我轉”,在人群裡稍有一些“冷落”就會敵視他人。

6.缺乏共情的能力。這似乎是幾乎所有自戀性人格障礙者的共性。他們看起來有些時候挺理解人,但他們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平等的互動關係。他們可能嘴上最多的是平等,但實際的表現就是“對別人是苛刻的要求,對自己是自由主義”。

7.常常嫉妒他人和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8.表現一種高傲自大的行為或態度。

關於自戀性人格障礙,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經歷中體驗過人際關係上的創傷,如與父母長期分離、父母關係不和或者父母對其態度過於粗暴或過於溺愛等等。

按照客體關係理論家馬勒等的研究,這一障礙大約形成於一歲半到三歲之間。科胡特認為,每一個個體在其嬰兒期都是有自體自大、誇大傾向的,例如嬰兒稍稍不得到滿足就會大哭等等,在嬰兒的心理世界中,他是全能的上帝。當這一上帝由於被養育者所滿足時,則獲得快樂。如果不滿足,則因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無法實現而暴怒。這一不被滿足的情況其實是在嬰兒養育中經常偶然發生的,但如果養育嬰兒者是長期的如此對待嬰兒的,也就是說嬰兒是長期無法得到誇大的自體自戀滿足的,就會形成自戀人格。

所以在英國客體關係學家溫尼科特著名的錄像實驗中,一個快樂的嬰兒由於和一位表現抑鬱的母親一直在一起一個多小時,這嬰兒的臉也變得和母親一樣抑鬱了。

這幾天諮詢中遇到幾個自戀型人格患者,當然她們都伴隨著自己的各種心理疾病,我做幾個有的是抑鬱症,有的是焦慮症,還有的是強迫症,當然還伴隨著恐怖神經症。這種類型的人很難看清現實,很多人活在夢裡,活在自我的世界。即使是成人,表現行為卻像一個孩子,總是誇大自己的能力,心裡卻不自知。

我諮詢中遇到很多這種類型,即使自己高考失敗了,也不敢承認事實,總覺得自己會考到北大清華。自己事業三番五次的破產了,也會覺得這都是沒問題的,自己是有能力的,因為他的思想不允許自己不行。做著普通人的事,卻總是把自己想象成可以成為唐高漢祖,理想和現實總會把一個人的心撕碎。婚姻失敗了,總會覺得他是愛我的,他會為了我捨棄自己的一切,只是選擇看到對方的好,把對方美化,而不願看到真實的情況,因為自己選擇看不見。如果自己看到真相,自己的完美幻想就會破滅,所以任可活在幻想裡面痛苦,也不遠走出自己的內心世界,因為清醒意味著自己世界的破滅。

當然挖掘的過程,都是痛苦的過程,即使他選擇來做諮詢,就是他知道自己出問題了,或者說已經覺察出自己的自戀性格,只是苦於不知道怎麼改,這時候諮詢師就需要讓他看清事實,看清之後才會表裡一致。夢終究會醒,她想解決的時候,諮詢師解決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突發事件就會戲精上身,淺談自戀型和表演性人格

生活中自戀性格往往混合著表演型人格,所以下面介紹一下表演性人格: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表現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1)引人注意,情緒帶有戲劇化色彩。這類人常好表現自己,而且有較好的藝術表現才能,唱說哭笑,演技逼真,有一定的感染力。她們常常表現出過分做作和誇張的行為,甚至裝腔作勢,以引人注意。

(2)高度的暗示性和幻想性。這類人不僅有很強的自我暗示性,還帶有較強的被他人暗示性。她們常好幻想,把想象當成現實。

(3)情感用事。這類人情感豐富,熱情有餘,而穩定不足;情緒熾熱,但不深,因此他們情感變化無常,容易激情失衡。對於輕微的刺激,可有情緒激動的反應,大驚小怪,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活動幾乎都是反應性的。由於情緒反應過分,往往給人一種膚淺,沒有真情實感和裝腔作勢甚至無病呻吟的印象。

(4)視玩弄別人為達到自我目的的手段。玩弄多種花招使人就範,如任性、強求、說謊欺騙、獻殷勤、謅媚,有時甚至使用操縱性的自殺威脅。他們的人際關係膚淺,表面上溫暖、聰明、令人心動,實際上完全不顧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5)高度的自我中心。這類人喜歡別人注意和誇獎,只有投其所好和取悅一切時才合自己的心意,表現出欣喜若狂,否則會攻擊他人,不遺餘力。此外,此類患者還有性心理發育的不成熟,表現為性冷淡或性過分敏感,女性患者往往天真地展示性感,用過分嬌羞樣的誘惑勾引他人而不自覺。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突發事件就會戲精上身,淺談自戀型和表演性人格

因為表演性格的人心智沒有成長,所以他們會給自己製造苦難。因為她想自己會有病,有病了爸爸媽媽就會關心我了。事業失敗了,看看我多苦多難,你們快來可憐可憐我吧。我的婚姻過得這麼不幸,快來幫助我一把吧。她會給自己製造不幸,不幸才會有人關心,這是一種孩子的心理。如果她自己來到幸福的事情,她也會選擇這個是痛苦的,因為痛苦才會引起別人的關心,她自己是一流的表演家。因為她說難受就難受了,說肚子痛就馬上肚子痛,她說痛苦就會聲淚俱下,她給自己都騙了,很多的時候她是不想清醒的,痛才是她的人生。直到自己受夠了,我不演戲了,沒人看了,爸爸媽媽都老了,自己身邊的人都離開自己了,沒有了觀眾,自己才會尋找心理諮詢師,所以想走出來的,時間到了自己就走出來了。

諮詢中遇到有的精神分裂患者也會是這兩種情況都有一些,很多抑鬱症患者也是這樣。很多人選擇那種生死戀,那種生離死別,那種海枯石爛的愛情,所以自己的想法就決定自己的婚姻穩定性。因為穩定婚姻的平淡是她最受不了的,所以一旦關係穩定,她就會選擇找新的愛情,她一直在尋找中受傷,給她講明白了,她才知道自己的苦都是自己創造的,否則一個人不通過心理諮詢很難覺醒。當然她想來諮詢,也是自己想改變的開始。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突發事件就會戲精上身,淺談自戀型和表演性人格

所以很多人是戲精,當有人用手機拍他的時候,他更會戲份十足,因為終於被關注了,很多人覺得這個人怎麼這麼不知道廉恥呢?實際上他只求自己被關注,即使是負面事件被關注,也是被關注,總比沒有人關注好多了。這種小孩子在成長中多數都是被媽媽忽視的孩子,或者媽媽有心理問題,對孩子比較冷漠。所以孩子在成長期一直沒有被滿足,才會一直求得別人的肯定讚美和認同,因為他覺得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因為當初媽媽是忽視她的。

那些有疑病神經症的患者,看到身邊的人有病死去,他就慢慢的懷疑自己也會有這個病,他就會反覆去檢查,因為自己很容易被暗示。即使對於沒有心理問題的人來說,也會很容易被暗示,大街小巷的廣告,互聯網上五光十色的商品,慢慢的每個人都被暗示。很多沒有思想的話語出現在文章中多了,我們看到就會覺得他說的對,很多時候還會脫口而出,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被暗示。

諮詢中很多人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都知道自己一直被自己負面暗示,自己一直在給自己創造苦難和挫折,所以覺醒了,我們絕對自己正面暗示,我會行的,我會越來越好的,來代替自己負面的想法,當然這個也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這樣意味著他在也不能偽裝成失敗者來求得別人的同情和關注了,這樣她才能為自己負責,才會走出負面暗示的怪圈,才會治好自己的抑鬱和所有的挫折人生。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三清老師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私信我

為什麼有些人遇到突發事件就會戲精上身,淺談自戀型和表演性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