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農業鋪就百姓脫貧路

順應市場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規律,依託優勢重點打造特色主導產業,並做大產業擴大就業,讓貧困群眾因此受益,這是山西脫貧攻堅工作中的一大特色。

特色農業鋪就百姓脫貧路

古縣永樂鄉朱家窯村“紅紅火火”的紅辣椒豐收了

今年秋收過後,古縣農民用紅辣椒在廣場上擺出了“中國夢”三個大字,以此表達豐收之後的喜悅之情。

72歲的冀雙喜是古縣永樂鄉朱家窯村人,兩畝地的辣椒是老人今年的希望。“每畝能有3000多塊錢的收入吧。”老人笑著給記者算了筆賬,每畝縣裡補貼800元,基本上就夠成本了。冀雙喜老人患有肺氣腫,老伴也是一身病,以前種玉米,每畝也就能收個千兒八百塊,“都買了藥了。”說起以前的日子,老人長嘆了一口氣。如今縣裡確定了調產方略,鄉里村裡也幫著貧困戶想辦法、出主意,去年老人種上了赤焰椒,兜裡有了錢,生活不愁了,買藥也不愁了。老人高興地說:“現在的政策好,我的生活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一個地方 一種產業

12月10日,在霍山腳下,貧瘠的荒溝坡地、山腳旮旯,記者看到栽滿了耐旱、收益高的文冠果樹。

陳敏是霍州師莊鄉白山村的村民,她說,幾年前,像她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根本就找不到活幹,一天到晚圍著爐灶轉,更別提經濟收入了。自從村裡有了文冠果種植基地後,他們一年四季基本上都有活幹了,如今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特色富民產業。

陳敏所在的村自然條件比較差,遇到乾旱年份,種地更成了賠錢的買賣。所以她和很多村民一樣索性把地都流轉給了文冠果種植基地。每年近兩千塊錢的流轉費,再加上在基地掙的勞務費,她每年的收入就能達到近1萬元。

作為一種特有的經濟木本油料樹種,文冠果的種子含油率在百分之四十左右,種仁含油量更是接近百分之七十,遠超其他油料植物。考慮到文冠果的市場前景,基地還專門建起了現代化的茶葉加工廠和油脂加工廠,這也給周邊村莊的農戶們提供了不少就業崗位。

“我們後續還有一系列的加工廠要建成,建成之後,將帶動霍州五千餘人的就業。”文冠果基地負責人張華介紹。

與此同時,文冠果種植基地還將打造種植、加工、銷售整個產業鏈,帶動一二三產業大融合。霍州市農林委也加大對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跟旅遊部門進行論證,把文冠果生態休閒觀光納入到全域旅遊大格局中。

一種產業 一種特色

屯留縣西窪村將葫蘆種植作為農業調產的新途徑,讓當地農民找到了脫貧增收的“寶葫蘆”。

大規模種植葫蘆在屯留縣屬新生事物。近年來,該縣調整農業種植結構,鼓勵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特色農業種植。兩年前,屯留縣天地合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龐建雲帶領村民前往山東考察,引進葫蘆品種,流轉土地100餘畝,開始在村裡發展特色農業種植。

“經過兩年試種,我們選定適合本地氣候的大亞腰葫蘆作為主打品牌。今年葫蘆管理的好,長勢也好,畝產500多個。除付給村民土地流轉費用外,還解決了40餘位村民就業。每畝收入5000元以上,比以往種植玉米效益好很多。”龐建雲說。

近幾年,加入葫蘆種植行列的村民越來越多,他們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畝每年流轉費用為700元。村民許明亮將自家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每年從春種開始,便在基地裡參與除草、採收、打磨等工作,有了雙份收入,許明亮每年收入可達1萬餘元。

龐建雲說,葫蘆全身都是寶,皮、仁、莖、葉、根都是中藥材,特別是籽仁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葫蘆成熟後,除銷售葫蘆外,還可進行深加工,雕刻上花鳥蟲魚等花型,製成工藝品銷售。西窪村的葫蘆如今已銷往河北、山東等地。下一步,合作社將依託福祿文化,在種植技術、產品引進上下功夫,打造以種植、深加工、農業觀光為主題的農耕文化旅遊產業,帶動村民脫貧增收。

選準特色 亮點多多

今年年初,載有10.4噸黃粉蟲幹蟲的集裝箱車從汾西縣啟運發往英國。這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汾西縣首次將農業特色產品出口歐洲。作為我省中南部的一個貧困縣,汾西縣結合地域特色,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目前已形成黃粉蟲產、供、銷一體化產業。

依據優勢重點打造特色主導產業,讓貧困群眾因此受益,這是我省脫貧攻堅的一大特色。當前,脫貧攻堅已進入衝刺階段,為了進一步加大脫貧攻堅的力度,今後3年我省將開展以特色農業扶貧為重點的九項行動,確保到2020年,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水平顯著提升,農產品品牌不斷湧現,產銷銜接高度順暢,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貧能力大幅提高,產業發展與貧困戶增收利益聯結機制更加緊密,有力助推全省脫貧攻堅目標實現。

農業農村廳印發的《山西省特色農業扶貧三年攻堅行動方案(2018-2020年)》明確了這九項行動,包括特優區和產業園創建、特色種植業扶貧、水果中藥材扶貧、畜牧業扶貧、農產品加工和鄉村旅遊扶貧、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建設、貧困地區農產品促銷、農業科技扶貧、貧困戶組織化提升等。目標是要在貧困人口集中地區建立連翹、黃芪、黃芩等道地中藥材規範化生產基地20萬畝;支持35個貧困縣實施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美麗休閒鄉村提升工程,推進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的100個“省級農家示範戶(農家樂)”和50個“省級精品採摘園”標準化建設;力爭每年培育省級區域公用品牌2個和市級區域公用品牌10個,推選功能農產品品牌20個;在貧困縣分批建設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基地6個,總面積15萬畝;每年支持貧困縣培訓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6000名。

《行動方案》堅持特色農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以問題為導向,聚焦深度貧困,加快脫貧主導產業培育,強化園區引領、龍頭帶動、品牌培育、產銷銜接、科技服務、資金支持、示範引領、風險防範,提升特色農業扶貧質量。(來源:山西經濟日報 張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