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巖生意經之——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孟德斯鳩曾經說過:“專制的國家有一個習慣,就是無論對哪一位上級都不能不送禮,就是對君王也不能例外。”在中國,送禮自然是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一種習俗,而禮數的種類也是琳琅滿目,有見面禮、節日禮、賀禮、謝禮、別禮等等,只要你想得出來,就連家裡母狗生了狗仔,也可以請客慶祝而收受禮品。在清朝官場上,要給上級送禮主要有四個節日,分別是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和上司的生日。

胡雪巖生意經之——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胡雪巖生於當時腐敗的官場年代,為了尋求官場庇護,尋找靠山,那麼送禮就是最好的敲門磚了。可是如何送禮,這裡面卻有很大的學問。有的時候,花了錢別人卻並不知道價值或者根本不喜歡,那麼這個錢就是白花了,這個禮也是白送了,而且想辦的事也有可能會弄巧成拙。就曾經有人送給上級一瓶酒,上級放在家裡好多年,有一天朋友來了他把這瓶酒送給他的朋友,第二天他朋友就拿了兩萬塊錢還給他。原來是當時那個送禮的把這兩萬塊錢放在了酒盒子裡,沒想到上級居然沒有開過那瓶酒,也就不知道里面有錢,而且事情過了這麼久,這位領導都已經不知道這瓶酒是誰送的了,所以當年那個送禮的人這份禮就等於白送了。胡雪巖正是懂得這一點,所以他的一生都在專研這一門學問。

胡雪巖生意經之——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送禮要因人而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好和需求,要針對每個不同的人對症下藥,只有這樣,把禮送到了點子上,才能發揮禮品的價值。正如錦上添花的事別人不一定會記得,可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別人卻不會忘記,所以胡雪巖認為送禮就要送別人求之不得的東西。比如說在對待王有齡方面,當時王有齡是個窮人,他想當官卻沒有出處,唯一的辦法是捐官,可是他沒錢。於是乎,看定王有齡日後必有發展的胡雪巖不惜挪用公款借錢給他上京捐官,正是因為胡雪巖所贈送的知遇之禮,讓王有齡仕途有望,所以在後來王有齡得官歸來之後,為胡雪巖生意的經營打開了不少方面之門。對於浙江巡撫黃宗漢來說,他最喜歡的就是錢,所以給他送禮很簡單,就是把一筆筆銀子安全的裝進他的口袋裡,這樣,黃宗漢以高興了,胡雪巖的生意也就好做了。

胡雪巖生意經之——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錢。對於左宗棠來說,他更喜歡的是他的事業。杭州失守後,左宗棠擔任浙江巡撫,首要的任務就是攻打太平軍,把杭州收復回來。而當時雙方勢均力敵,對峙了一段很長的時間。只要誰能堅持到最後,勝利就將倒向哪一方。這個時候,錢對左宗棠這種想幹大事的人來說是沒用的,目前他最需要的是糧。當時王有齡上吊自殺,就是因為他在杭州城堅守時因為沒有糧食而沒能堅持下去,其實當時他已經託付了胡雪巖去上海買糧食了,胡雪巖也確實去買了,可是王有齡就是沒能等到糧食的到來就被太平軍攻克了。而此時,胡雪巖手裡正握著一萬擔大米,這在當時可是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的。對於本來就對胡雪巖有偏見的左宗棠,胡雪巖第一次去拜訪就送上了這一萬擔大米,左宗棠自然是高興地不得了,這可是緩解了他當時的燃眉之急,他當即對胡雪巖另眼相待,日後也成了胡雪巖官場上的又一大靠山。在左宗棠準備收復新疆的時候,他需要洋槍,於是胡雪巖不留餘力的到處購置洋槍,並一批一批地從上海給左宗棠輸送過去,為左宗棠成功收復新疆給予了巨大的支持。

胡雪巖生意經之——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所以說,胡雪巖處處能得到貴人相助,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這與他會送禮、懂送禮密不可分。他認為送禮就要送得合適,要送對方喜歡的,送對方急需的,這樣必然一送就能送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正是因為胡雪巖對左宗棠的大力輸出,才換來了日後朝廷所賞賜的紅頂子和黃馬褂,換回來了中國第一號紅頂商人的稱號。

胡雪巖生意經之——送禮也是一門學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