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誘之以名利,動之以真情

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好,治理的好,想要國運昌盛,繁榮富強,該如何?答案很簡單,就是兩個字——賢才。何為賢才,即有出眾才智,賢德的人。賢才,是幫助上位者治理國家,出謀獻策之人,國有賢才才能扶世運,賢才之於國家就像頭腦之於人一樣重要,沒有賢才,就像人沒有大腦一樣,還何來的發展與繁榮呢!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治理需要賢才,但是同樣的,賢才也需要國家這個舞臺來展示,發揮自己的才能,國與才是相互需要的。正是因為曾國藩明白這個道理,他才會說人才不會主動提出來幫助治理國家的,國家應當親自去求賢才,言下之意就是自己求賢時也應當這麼做,就像劉備三顧茅廬那樣恭敬有禮地去請賢才出山。

曾國藩:誘之以名利,動之以真情

曾國藩這麼說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他在給胡林翼的信中說:“臺端如高山大澤,魚龍寶藏薈萃其中,不覺令人生妒也”,又說:“莊子雲:‘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閣下以一省為籠,又網羅鄰封賢俊,尚有乏才之嘆。鄙人僅以營盤為籠,則雀且遠引高翔矣”。意思就是你在一省之內選才,還有鄰省的賢才前去投奔,依然絕得人才不足,更何況我在營盤裡蒐羅人才呢?

能稱之為賢才之人,都是才華過人的,至少在某一方面有著特殊的天賦,這樣的人,大多不把世俗放在眼裡,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追求,不會為單單一個職位就放棄自己的執著,所以對於求賢,不僅要誘之以利,還要動之以情,用真心去感動他們。胡雪巖收服嵇鶴齡一事,便充分體現曾國藩這句話在招納賢才方面的實用性。

王有齡剛到湖州上任,恰好趕上新縣城民眾聚眾抗糧,他的領導看出王有齡是一個難得的辦事之人,便把這項艱鉅的任務交給他去辦。然而,王有齡是一介書生,對於帶兵之事可謂是一竅不通。而且如果在這件事除了什麼差池,導致民變不說,王有齡就算不在新城喪命,也會被革職查問。因此這份美差著實讓王有齡頭痛。

曾國藩:誘之以名利,動之以真情

思來想去,還得找胡雪巖幫忙。胡雪巖對兵法也不是很精通,但是他卻有一個相當靈活的頭腦。接到朋友的囑託後,他立即派人四處調查。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得知有一個叫嵇鶴齡的候補知縣,此人主張“上策先安撫,下策在圍剿”,是解決這件事的不二人選。但是這個人雖有勇有謀,卻恃才傲物,不肯輕易為人所用,而且嵇鶴齡是個明白人這等可能送命的差事他可不願去。

胡雪巖多方調查,得知嵇鶴齡剛死了妻子,而且又家徒四壁,連安葬亡妻的錢都沒有。亡妻的屍首還安放在家裡,但嵇鶴齡是個愛面子的人,不哭窮不求人,所以這件事才沒有被傳開。

胡雪巖看出這中間的端倪,立即登門拜訪。不想聰明的嵇鶴齡早就看出了他的目的,以“素未平生”為由拒絕見面。

曾國藩:誘之以名利,動之以真情

胡雪巖也不心急,因為當時有個規矩,家中死人,客人行禮,主人一定要還禮。胡雪巖便徑直走到其亡妻跟前,捧起剛點燃的香,行起禮來。無奈之下,嵇鶴齡只得出來相見。在胡雪巖的軟磨硬泡下,嵇鶴齡接受了胡雪巖的幫助,安葬了亡妻。嵇鶴齡欠了胡雪巖一個大人情,只得委身去處理新縣城民亂。他協同地方鄉紳,設下計謀,擒獲了新城民亂的首犯,押送去杭州法辦。王有齡心裡樂開了花,嵇鶴齡幫他解決了大難題,王有齡一心留住這個人才。此時胡雪巖提議道:“我倒有一個妙法。一來可以給嵇鶴齡一個官位,二來也可以留住他這個人才,那就是推薦他去當海運局坐辦。一旦他坐上這個位置,他還是歸你管,這也有利於我們今後的生意。”

隨後,為了避免他人從中作梗,胡雪巖暗地裡以嵇鶴齡的名義匯了兩萬兩銀票給王有齡的領導。如此一來,嵇鶴齡上任之事便水到渠成。

有了所有這些鋪墊,嵇鶴齡早已把胡雪巖當大恩人。兩人的關係自然是親密無間。在跟嵇鶴齡的交談中,胡雪巖經常可以學到一些東西,這讓他獲益良多。他把從嵇鶴齡身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市場行情分析中,更有始料未及的效果。這也使他在日後的商場、官場中能夠運用自如。

曾國藩:誘之以名利,動之以真情

像嵇鶴齡這種恃才傲物的名士,除了有一種頑固的心理定式,還有一種有恩必報的精神機制。胡雪巖就是抓住了嵇鶴齡的這個特點,一步步解除他心理的防禦。先是以禮相待,接著施以恩惠,最終得士之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