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賽場走來,到新世紀的高光時刻,圍繞在奧運冠軍李寧身份的兩端——"企業家"和"運動員"的爭論從未停息。而在最近山西的一個活動現場,李寧攜兒子女兒同框出鏡。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李寧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人生贏家,事業成功妻子又非常賢惠,而且兒子長相帥氣,女兒充滿青春活力,顏值都非常高,一家4口幸福安逸的生活,著實令人非常羨慕。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斬獲106塊金牌的世界冠軍李寧,為何要三跳舒適圈?

身為“李寧”運動品牌的創始人,誰會想到,今年 55 歲的李寧曾是一個“三跳舒適圈”的傳奇人物。

李寧,他在運動員生涯中斬獲金牌 106 枚,也因此被譽為 " 體操王子 ",併成為國際體育記者協會評價的全球二十五名 "20 世紀最佳運動員 " 中唯一的中國人。

在輝煌時期,李寧在體育界意氣風發,享盡榮光,他是全國人民心中的明星偶像,鮮花、掌聲、鎂光燈圍繞在他周圍。

但是,1988的漢城奧運會,李寧在最後一次比賽中意外失利,從吊環上摔了下來。

隨後,李寧宣佈退役,那一年,他26歲。退役後,擺在他面前的路和很多退役運動員一樣,不是做教練就是擔任政府官員:

廣西體委邀請他擔任廣西體委副主任,海外某國聘請他為國家隊教練,甚至演藝界也邀請李寧加盟,而他自己還想到深圳創辦一個體操學校……

很多機會擺在他面前,這些崗位中的任何一個,他都能依靠自身的經歷輕鬆駕馭。

但是,經過多方思慮後,李寧更希望在大社會中歷練一番,學習更多的知識,體會更豐富的人生,畢竟從7歲進入體校,他 17年的青春光陰都是在單雙槓上度過。

於是他選擇加盟廣東健力寶集團,創立了"李寧"體育用品品牌,並以贊助90年亞運會中國代表團為機遇,開始了李寧公司的經營業務,從而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的先河。

自此,李寧第一次跨出了舒適圈,走上了一條嶄新而艱苦的道路。

從最基本的商業知識到一磚一瓦蓋大樓,李寧一步步從頭學起,其中的艱辛不亞於運動場上的刻苦訓練。

從某個角度來說,李寧是中國體育史上第一個 IP。這樣一個能在全國大範圍引起關注和討論的創始人,是移動的的廣告炮臺,天生就帶有巨大的流量。從李寧兵敗漢城毅然退役加入健力寶開始,他便成了許多財經和體育記者常談的話題,一個甘願放下身段去經商的國民運動員,實在提供了太多可以深挖的角度和素材。

他勤奮、真誠,既沒有大明星的架子,也沒有大老闆的派頭。

在這樣一步步的經營之中,李寧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從 1993 年到 1996 年,李寧集團每年銷售收入增長幅度都在 100% 以上,1996 年更創下了 6.7 億的歷史紀錄。當時李寧甚至給企業制訂了 1998 年達到 10 個億,2000 年達到 20 億的銷售目標。

不過,他們對市場的預計樂觀過頭了——成長的喜悅到了 1997 年戛然而止。亞洲金融危機襲來,中國經濟通貨緊縮,李寧產品賣不動了。此後數年,李寧公司的銷售收入一直徘徊在 7 億左右,市場地位逐年下降。

在日益低下的銷售業績面前,李寧變得龐大而臃腫,而且,初創班子的元老們隨著李寧的發展經常捅一些不大不小的簍子。坦白說,在那個法律意識薄弱,人情觀念濃厚的社會里,這樣再正常不過,基本中國的所有企業都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但李寧沒有選擇安逸,他果斷的決定了從零開始,第二次脫離舒適圈,解決了公司的隱患。

1998 年,李寧卸下李寧公司總經理的職務,將重任交給一起創業的陳義宏,自己選擇去北大讀書,順便把所有在李寧公司工作的親戚,隊員,摯友全部勸退。

現在看起來,李寧做這個決定時體現出來的魄力無人能及,他用自己的從零開始掃除了公司的隱患,讓陳義宏沒有後顧之憂的去培養人才,在之後更是為老友鋪好了妥善的退路,在陳義宏帶著 KAPPA 的業務離開李寧後,他把 KAPPA 在中國市場的品牌永久使用權賣給了陳義宏。

李寧的原班班底,徹底清空。

在北京奧運之後,人們對於體育用品的消費能力和意願不斷提升,跑步、越野、健身的人越來越多。遺憾的是,新興的消費群體對時尚和專業性的要求更高,他們拋棄了本土品牌。

那個時候的李寧志得意滿的想著征服全世界,他們把門店開到了國外,準備大幹一場。結果卻是大跌眼鏡,那些鞋子根本賣不出去,嚴重的庫存危機困擾著李寧和每一個本土運動品牌。2011 年開始,李寧連續虧損,三年時間就虧去了 30 多億元。

經歷了連續虧損,熱衷於體育事業,但從未想參與公司決策的李寧再次被推到了CEO的位子上。2015 年,李寧重新出山,擔任 CEO,開啟了第三次踏出舒適圈。

他拿出 20 億元簽約 CBA,1 個億美金簽約韋德,每年 N 個城市的 10 公里跑,開微博,每天刷,賣萌,寫雞湯,發跑步照,畫畫,與傅園慧拍照,與張繼科互動,他甚至跑去了里約網絡直播奧運。對年輕人,對互聯網,李寧全身心擁抱。

就這樣,在一個新的領域,他靠勇氣和決心,把李寧公司辦成了如今的規模,而他也成為了更好的自己。

“讓我們從頭再來”,李寧愛說這句話。

他贏的每一塊金牌都是從頭再來;從運動員到商人的三次波折,對李寧來說更是從頭再來。

正是這種從頭再來的歸零心態,李寧才能一步步超越自己,跨出舒適圈,超越過去,開創新的領域,做更好的自己。

無獨有偶,在運動員的圈子中,還不得不提到另一位多次從零開始,選擇走出舒適圈的傳奇人物——鄧亞萍。

世界冠軍鄧亞萍:從零開始很難,但還是選擇走出舒適圈

說起鄧亞萍,在她14年的運動生涯中,共拿到過18個世界冠軍,在乒壇排名連續8年保持世界第一,是乒乓球史上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同樣的光芒萬丈,同樣的名聲大噪。

但在正式退役之後,鄧亞萍也並沒有選擇做教練或者掛名某個體委的官職,而是多次選擇了從零開始,選擇走出舒適圈的道路。在《捨得智慧講堂》的節目中,鄧亞萍講述了她在轉型路上的捨得智慧。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這麼多年來,儘管鄧亞萍的身份標籤幾經變遷,但觀眾仍時刻能夠感受到其聰明和機智的狀態,包括她一貫虎虎生風的樣子,勇往直前地持續進攻,眼神永遠保持清澈。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她能夠拋棄一名成功運動員的耀眼光芒,轉身投入商界,從零開始起步,在投資的道路上躑躅前行。

有無數人曾登上過神壇,卻也被神壇綁架,只想安穩地待在舒適圈,但鄧亞萍可以說和李寧的生涯經歷十分相像,她選擇從自己熟悉的體育行業轉型到投資行業:“我曾經18次從世界最高的領獎臺上走下來,把自己歸零。”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壓力正在不斷倍增,尤其是對中年人而言,正不斷為生存而拼命追趕時代的腳步,許多人生旅途上的美麗風景,便也無暇細細體會。

在他們看來,通過多年的經營換來的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之不易。如今要讓他們放棄穩定的工作,走出穩定的舒適圈,在自己不熟悉的領域從頭開始,很多人並不具備這種勇氣,或者說迫於生活的壓力而不敢有勇氣。

但現有的穩定舒適圈雖然能夠帶來足夠的安全感,可同時也會成為限制自身提升價值的羈絆,在深夜時分,或許也曾捫心自問:“這究竟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未來的生活就只能在這舒適圈中度過?”

而在鄧亞萍的身上我們能夠看到,想要突破瓶頸破繭成蝶,就需要有走出舒適圈的勇氣。而這些從本質上來說其實就是“舒適圈“和“挑戰”之間“舍”與“得”,究竟如何選擇,還是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餘秋雨:拋開名利,為自己感興趣的事忙碌

從舒適圈走出後,其實就是一個突破自己,強化自我認知的過程。

餘秋雨說:“人為什麼活得那麼累,因為好多惑把你包圍了,比如名利的惑,財產的惑,當這些惑完全去掉以後,你會感到非常輕鬆,不在乎那些不值得在乎的東西,人生才會變得精彩。”

在餘秋雨看來,人生正是一個不斷面臨選擇的過程,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事而忙碌,才不會覺得累。雖新的也許並不都是對的,但卻是絕對值得去嘗試的。無論是作為一個成名已久的文化學者,還是一個永遠有著活力和行動力的資深作家。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這也同時需要探尋對自我的認知,正如伽達默爾曾說,世上都是路,通向自我認識。若是一條看不見自我的路,只知一味地與別人爭奪成功,平庸而糊塗地走下去,便會很快面臨無路可走的局面。

從《捨得智慧講堂》對餘秋雨的訪談中,我們能夠聆聽餘秋雨講述他多年的文學歷程和獨特的“內在邏輯”。看到一個真正遵從自己的興趣,淡薄名利,不理會眾聲喧譁的文人墨客,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為那些正處於迷茫的人們指引了方向,能夠為自身的價值而活。展現出一個精彩的人生。

除此之外,在《捨得智慧講堂》的節目中還邀請了龍永圖、袁隆平、任志強等50餘位重量級嘉賓,通過與各界名家面對面溝通的形式,讓人們瞭解了名人智慧背後不一樣的故事,詮釋了時代抉擇下的捨得之道。而這些具備“捨得精神”的關鍵人物所分享的中國智慧,其本身就是一種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傳承。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更加可貴的是,作為捨得酒業自主打造的大型高端IP,《捨得智慧講堂》自創始之初便是基於與消費者交互並拓展潛力的願景。只不過與單一品牌的IP營銷不同,捨得並非傳統的贊助和冠名的合作形式,《捨得智慧講堂》版權歸捨得酒業所有。

在《捨得智慧講堂》節目IP的背後,不僅彰顯了強大的中國智慧,更是將“捨得智慧”與“中國智慧”直接完美的銜接。而這些智慧無一不與社會主流精英階層在心智上產生同頻共鳴,甚至很有可能會成為該群體的生活態度,甚至是處世哲學、家國情懷。

也正是因此,捨得圍繞文化基因所展開的高端形象打造才得以成功,才能不斷為品牌注入新鮮的血液,實現品牌升級,進而成為高端白酒陣營中的一道獨特風景。

截至12月份,《捨得智慧講堂》總播放量達12億+。訪談節目鳳凰網站內節目排名第二;音頻節目集均播放量站內人文節目排名第二,僅次於《曉說》。

此外,《捨得智慧講堂》不僅是內容輸出,還尤其注重於用戶雙向互動,據瞭解,節目的首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高達438萬,超過平臺直播平均量的7倍,成為喜馬拉雅FM全平臺直播節目最佳成績。

不難看出,《捨得智慧講堂》通過欄目中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交聯,探尋了一個集體、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抉擇背後所蘊含的中國智慧。而在這背後不光表達了捨得即中國智慧的品牌理念,更體現了中國捨得文化價值。

走下神壇的的世界冠軍,為何捨得跳出舒適圈

捨得今年的一連串品牌行動,以更具時代感和共情性的方式傳播品牌文化,詮釋中國智慧的時代內涵,讓捨得文化“入市”的同時更加“入心”,成為實現“文化國酒”品牌願景的重要一躍。對於未來的發展,捨得品牌成為在白酒領域的一張文化名片,以“舍百得二”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捨得智慧在大眾心智心中產生深刻及深遠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