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合伙人李舸:乡村旅游趋于雷同,品牌化是最终出路

三农合伙人李舸:乡村旅游趋于雷同,品牌化是最终出路

图注: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三农合伙人”李舸

导语:近日,“山里DOU是好风光”发布会在四川甘孜稻城举办。新近成为字节跳动扶贫“三农合伙人”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表达了他对“移动互联网助力文旅扶贫”的看法。

李舸认为,艺术是乡村振兴的新抓手,文旅扶贫的品牌提升,最终需要靠艺术和文化来实现。

以下为李舸的发言整理。

摄影和旅游是一对双胞胎。80%的旅游者,都是摄影爱好者或参与者。过去是逛景点,观光式旅游;现在是强调感受,体验式旅游。

我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艺文飘乡”。“飘乡”这个词,是从沈从文的文章里来的,从原始意思是城乡之间的人来回走动。现在,“飘乡

”有了引申义,就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达,更多的城里人都希望到农村去享受田园生活,体验贴进自然的感觉。

我们摄影和旅游的结合,其实就是把人带到村里。这些人是消费者,也是传播者,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个培育者,能够跟村里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之间产生互动关系。

去年,我们在安徽池州市陵阳镇搞了个摄影小镇的项目。当地有一个中年农村妇女,平时经常组织村里的姐妹们跳广场舞。后来安徽摄协的同志送她了一套二手相机,等我们今年再到这个村里的时候,发现这位大姐把跳舞的姐妹们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农村导摄队”。就是带领外来的摄影人,告诉他们几点钟、到什么地方能拍到好照片。

通过这样的形式,他们不但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还增加了收入。全国摄影爱好者加起来大概是七八千万人,如果加上用手机创作的,大约是2亿多人。这个队伍是巨大的,到乡村去就能带动当地老百姓就业或者是创业。所以不仅有农民导摄队,还可以有农民车队、特色农家乐、特色服务,甚至还有当地的农民模特,这就形成了一个产业,调动老百姓自发创业、就业,是一个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造血功能。

但是现在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方式趋向雷同,包括农产品、农家乐、甚至旅游线路。我们正在思考建立一种新的农村文化呈现方式,就是把乡村最朴实的东西,开发成品牌化的产品。品牌包装,是我们艺术扶贫的重要方向,包括四方面:第一个是物产,第二个是手工艺品,第三个是非遗项目,第四个是旅游景点。

我举一个例子。安徽有地方的农民大片种饮品菊花,很大的一朵菊花,被中间商收走,一斤也没几个钱。但是,如果加一个玻璃杯,加一个包装盒,加一个品牌,这朵菊花可能就卖二十几块钱,身价倍增。这就是品牌包装的价值。

我们的摄影者进来,可以带动农民去拓展自己的想法。农民群体有巨大的智慧和潜力,你引导他,他会有奇思妙想,会有很多新鲜的点子,会有那种乡土味的小品牌创出来,我们叫“粘泥土,带露珠,有温度”文创,会让你完全想象不到。

我还想重点谈一下文旅扶贫里“链”的概念。这个“链”,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动词,是“互通、互联、互动”的意思,如果要再延伸一个更广泛的含义,就是“共享”。

“链”包括几方面,一种是网状的,比如,更多人参与到抖音这样的互联网平台,更多跟社会大众链起来。所有带有时间标注、地理位置标注的照片上传互联网,就可以形成“摄影地图”。

还有一种是横向的,网红电商链接起了产业的上下游,有各种业态,可以推荐产品、推荐服务,能够和乡村旅游建立起更大的一个产业链,这样可以解决大流量进来之后的瓶颈问题。

另外,这个链还有一层内外的关系。一方面乡村通过网红把外面的世界链起来,把当地旅游相关的信息、资源、元素链接起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把全国所有跟文旅、扶贫有关的资源都链起来。

在产业链生成的同时,也会带来服务的提升和标准化,能够更好地提升客户体验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