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這裡是謎之電影介紹。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侏羅紀世界2》也是一個大片。
這一次呢很多人說這部電影加了怪獸片之外的其他類型片的元素不好看,我覺得呢恰恰相反,電影行業曾經有一個階段是各種類型片的黃金期。就是每種類型都在不斷的完善和上升發展的這樣的一個時期,愛情片,戰爭片,災難片,恐怖片都有過這樣一個黃金期。
那個時候他們各自誕生了最好的一批作品,時至今日的仍然是教科書級別的作品。但是,這種發展道路它是有限的,它會有一個極其成熟的頂點,然後之後的作品的就很難再突破這個類型的頂點了。怪獸片也是這樣的。所以一再用這個類型的巔峰之作去束縛後來者其實意義不大。
最近很多翻拍片都做了多類型的結合。也是這個原因。老版《侏羅紀公園》的經典性是毋庸置疑的,所以翻拍是難度很高的,很難討好觀眾。這次導演就結合了他擅長拍的恐怖片呢,還有災難片的元素想要豐富這部電影的效果。火山噴發的災難片我看過很多,但岩漿追趕著恐龍我還沒見過。所謂大片,所謂爆米花電影就這樣的一個賣點就是視覺器官,這點毫無疑問《侏羅紀公園》是做到了的。雖然簡單的教兩三種類型片結合起來並不算多麼高級的手法。
什麼叫高級的手法呢?最近的吧,比如說陳凱歌的《妖貓傳》裡面的嵌套結構,比如李滄東導演在《燃燒》裡具象化了薛定諤的貓,這些手法較高級的多。但是我們似乎不能對一部爆米花電影提出這種回味悠長的高級手法要求的時候,類型片的結合和混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好像當你只吃得起饅頭的時候偶爾有個肉包子吃也是開心的。非要頓頓魚翅的話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那麼同樣時間工程產物的小女孩和恐龍是否有什麼神秘的聯繫呢?比如小女孩兒那讓保姆抓狂的速度。這可能是個很適合留在下一部的線索。結尾部分包括整個後一半的古堡的部分確實沒有前面火山爆發那一段那麼精彩,顯得有點敷衍。
其實編導們在構想這個場景的時候,能看出編導他們想表現出來這樣一種視覺效果。但在到最後呢卻沒有出來那種十分驚豔的效果,我想這個還是還是和機位啊鏡頭的調動有關係的。包括那個時候應該給一些這些觀眾啊,這些拍客啊,這些群演一些特寫鏡頭啊,比如說表現他們看到恐龍的時候的那種反應啊什麼的,這些全部都沒有,就會覺得特別思空見怪。雖然恐龍後來爬的小女孩兒的床邊的時候,導演也用一些,比如說恐龍在牆上的側面剪影啊,等手段想要去烘托那個恐怖的氣氛,但是我覺得呢,似乎還差那麼一點點火候。
然後整部電影當中的來說一下這個唯一的有名有姓的一隻恐龍blue。它是從小到大實驗的對象,當我們看到他在blue小的時候,對他做的那些行為試驗時候的錄像呢,確實覺得是十分溫馨的。幼年的恐龍看起來真的挺萌的,然後確實它是一隻具有同理心的恐龍,這樣觀眾呢和恐龍的那種親切感增加了,但是呢,成年之後的blue應該是更為野性的,它和幼年應該是有一些不同的,這種刻畫的不足,在大結局左右的時候就更為明顯了。
感覺blue它不是一個特別獨立性很強的一個恐龍,那樣一種值得敬畏的動物,反而變得好像是一條寵物或者是家畜一樣,他只是一味的知道學會自己的主人,但是它不是哈士奇或者是拉布拉多,如果導演能在這裡多做一些恐龍的獨立性,還有那種自主性的刻畫的話,你會覺得它更像是一隻恐龍。能突出這個《侏羅紀公園》恐龍這種生物的一個特點。我覺得如果一味地把恐龍幻想成一個可以被馴化可以被馴服的動物,就會覺得有點失落。
如果下一部《侏羅紀公園》真的還會在小女孩和恐龍的基因關係這個點上去發揮的話,那麼我還真的是挺想看一看的,期待下一部的佳作。
閱讀更多 謎之影視介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