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终极排名(三国谋士辈出,各领风骚)

三国谋士终极排名(三国谋士辈出,各领风骚)

接近神灵的谋士

今天和大家探讨一下,三国的谋士排名。当然每个喜欢三国的人心中都会有自己的一个排名。

按照正统历史来说,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是从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三国历史正式开始。

但是我们习惯从东汉末年开始算起,外戚专权,宦官秉政,政治腐败,天灾不断。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从此开始了近一百年的战乱时代。期间,黄巾起义被镇压,然后董卓乱政,群雄割据,三足鼎立,最后三分归晋。在这百年期间,谋士辈出,各领风骚。

小编整理了一下这百年来的有名的谋士名单:诸葛亮。庞统。郭嘉。戏志才。贾诩。程昱。荀彧、荀攸。鲁肃。徐庶。田丰。沮授。陈宫。法正。蒯越。陆逊。诸葛瑾。许攸。审配。张昭。顾雍。阚泽。马良。刘巴。刘晔,李儒,司马懿,陈公台,周公瑾,张昭、张纮、张松、刘巴、邓艾、钟会、李恢,杨修等。我们今天从中选出五大顶级谋士,五大一流谋士,合计十大谋士。

首先从东汉末年的最大权臣董卓开始说起,董卓手下有哪些谋士呢?最有名的有:李儒、贾诩(主要应该算做曹操的谋士)。李儒堪称董卓手下第一谋士,虽然论名气没有后来的曹操,刘备,孙权手下的一些谋士出名,但是能力绝对顶级。李儒,三国演义中他是董卓的女婿、谋士,为董卓所亲信,大小事宜均与之参谋,堪称智囊。董卓趁乱进京、说降吕布、废立皇帝、迁都长安等举动,均离不开李儒的参谋之功。汉少帝刘辩被废后不满,李儒奉董卓之命,亲自带人入宫,毒死刘辩。十八路诸侯联合讨董都差点让他一网打尽。王允使"连环计"离间董卓、吕布,李儒劝董卓放弃貂蝉而换取吕布的效忠,董卓最终没有听从,死于吕布之手。

李儒可以说是算无遗漏,如遇良主,大业必成。论谋略,可以跻身三国顶级谋士之列。

在看看三国枭雄曹操为代表的曹氏军事集团手下的谋士。三国各大雄主中,曹操手下谋士最多 综合能力最强。非常有名的就有近十位,今天我们挑出其手下排名前几位的。

三国谋士终极排名(三国谋士辈出,各领风骚)

我从不说自己是最好的,我也绝不承认自己是第二。

第一位郭嘉,曹操早期军事智囊团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战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为其大局观出色,在对于作战目标的选择和作战时期的把握上经常有精辟独到的成功建议。在曹操彻底粉碎袁绍吕布等几个实力强大的军阀,成就北方制霸的过程中谋功至伟。郭嘉达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赏也被传为佳话。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乌丸清剿袁势余患后,笃疾而夭,年仅三十八岁。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颇为器重的一位谋士戏志才去世。伤心之余,曹操写荀彧,让他给推荐一位可以接替戏志才的谋士。于是,荀彧就将好友郭嘉推荐给了曹操。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讨论完后,曹操说:“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离开营帐后,也大喜过望地说:“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从此,郭嘉便当上了曹操参谋军事之官—军师祭酒,为曹操的四方征战出谋献策,忠心效力。在长年征战生涯中,曹操总是把郭嘉带在自己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每逢军国大事,郭嘉的计策从无失算。曹操更是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国大事托付给郭嘉。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曹操当时悲痛欲绝,甚至还说出“奉孝死,乃天丧吾也!”的话来。可谓对郭嘉多认可,多器重。

这里特别说一下曹操早期谋士戏志才,这是一位比郭嘉更短命的超级谋士。有一句话:"郭嘉不死,卧龙不出"其实可以换成"戏志才不死,郭奉孝不出",事实上正是因为戏志才的死使得曹操觉得身边谋士不够用,荀彧才向曹操推荐了郭嘉顶替戏志才的。可以肯定的是,在曹操前期人才积累不是很多的时候,戏志才多谋略,很受曹操器重,不过他和郭嘉一样,也是英年早逝。曹操也在不同场合说郭嘉很像戏志才,这也说明戏志才的才能不在郭嘉之下。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位确实没有多少具体的出名的战例。而且死的太早了, 所以我们对他不做排名。

第二位荀彧,在军事谋略方面他或许比不上郭嘉,但是荀彧能力全面,尤其擅长内政,不仅如此,荀彧还善于发现和举荐人才,比如戏志才,郭嘉,陈群,钟繇,荀攸等人都是他推荐给曹操的,这一点郭嘉不如他。曹操主外,荀彧主内这几乎是曹操前期固定的模式,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张良)是相当有道理的。荀彧综合谋略上来说,也堪称一流。

第三位贾诩,东汉末年三国初年著名谋士、军事战略家,

曹魏开国功臣。原为董卓部下,董卓死后,献计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李傕等人失败后,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

官渡之战时,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赤壁之战前,贾诩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曹操不听,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韩遂,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作为汉末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贾诩曾经数易其主,人生道路不可谓不坎坷。但是贾诩都能凭借自己出色才能出谋划策,屡出奇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不但权变机警、料事如神,而且深谙人性、以术济身,可以说是当时最为出色的谋士之一。但是后世史学家评价贾诩将其归纳为擅长使诈术的一类。陈寿在贾诩本传后的点评中是这样说的:“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

贾诩是一个很复杂的历史人物。他智谋超群,算无遗策,汉末群雄谁都不能轻视他,然而却"谋"有余而"识"不足,善于谋身而不善体国,其智谋才华不免流于权术诡诈。但不管怎么说仅以谋略来说,贾诩足以跻身三国顶级谋士之列。

第四位司马懿,可以这样说,在三国里面,最为用心计的人是司马懿,没有人象他那样为自己规划出了如此长的路子,一步一步地去实现,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国归晋。曹操也许和他有一拼,两个人的篡权经历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权势才发家的,但是曹操的魏国最后却被司马家族抢走了的,这说明曹操的规划只在于自己,而司马懿却考虑得更加长远,起码考虑到了自己的儿子司马昭,也安排好了将来如何夺权。投靠曹丕后,司马懿一方面保全自己,一方面巩固家族势力。司马懿的智表现在一个"忍"字上。不论是在刀光剑影的军事斗争中,还是在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中,他都能处变不惊,隐忍求全,韬光养晦。一位极其擅于隐忍的顶级谋士。而且司马懿堪称诸葛亮一生最大的苦主。仅以谋略来说,司马懿也堪称三国顶级的谋士了。

三足鼎立的另外一鼎刘备刘皇叔手下谋士也是不少,其中出名的有:诸葛亮,庞统,法正,马良等。那么最富盛名的必然是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了,他也是三国里最有名的谋士,有经天纬地之才,鬼神不测之机。刘备三顾茅庐,才把他请出山相助。然后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在赤壁大战中打败曹操,拿下了荆州,第一次有了立足之地。随后诸葛亮又奉命率军入川,于定军山智激老将黄忠,斩杀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伐吴失败,受遗诏托孤,安居平五路,七纵平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手摇羽扇,运筹帷幄的潇洒形象,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心中"智慧"的代名词。有智慧,有谋略,贡献又大,活得时间又长。诸葛亮必然进入三国最顶级的谋士之列。

第二位庞统,庞统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庞统跟刘备取蜀,设计斩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攻雒城,可惜最终为争功,不听从诸葛亮的劝阻,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庞统是刘备继诸葛亮之后又得到的一位一流谋士,而且庞统深谙识人之术和兵法韬略,与诸葛亮正好能成为完美的搭档。庞统的早逝是对刘备集团的一个极大打击。庞统在三国众多谋士中,以骄傲著称,但是其个人谋略,在三国一流谋士里必有一席之地。

第三位法正,法正非常善于谋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做为谋士,他在刘皇叔的心里甚至是重于诸葛亮的。法正是当时顶尖的谋士,他才能出众,在军事上更是遍数天下也是顶尖的人,虽然法正在性格上有点小小的缺点,对于仇怨过于看重,因为私怨杀了几个人,但是这种缺陷,在那个时代并不是严重的过失,所以法正依旧算得上是一个功勋卓著的贤臣,后来随着法正的病逝,也少了一个能够劝阻他的军事,导致了好多次战役的失败。其实排除法正的这个有仇必报的缺陷之外,他不失为一个目光深远,才能出众的忠臣,在当时刘备和刘璋相持着,成都城坚不可摧,粮草充足,君民都能死战,如果刘璋打定主意要和刘备打消耗,刘备根本不可能攻下成都,占据整个益州,而法正却是清楚的以刘璋的性格为出发点,一封劝降书诱使刘璋出城投降,可以说刘备能够占据益州,和形成对峙之势,法正居功至伟。

后来在攻打汉中的时候,法正又是一直陪在刘备身边,有一次两军交战,刘备处于下风应该撤退了但是刘备却是硬顶着不肯后退,于是法正冒着箭雨挡在了刘备的身前,在法正这样别出心裁的劝谏之下,刘备才撤退,可见法正不只是才能出众,对于刘备很忠诚,还很有胆略。

法正是刘备最为信任的军事,跟着刘备立下了,在攻占汉中之后,刘备自立为王,封法正为尚书令。这时候的法正到达了人生的巅峰,之后一场大病,在第二年的时候,法正就因病去世了,刘备为之伤心痛哭。法正的死对于整个蜀汉阵营的打击还是很大的,他们失去了一个最好的军师,也失去了一个能在军师行动中力劝刘备的人,所以才有了后来刘备的大败和蜀汉的没落。纵观三国历史,法正也可以进入三国一流谋士的行列。

最后看看江东孙权手下的那些谋士。有名的谋士有 : 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周瑜,其次是陆逊。

三国谋士终极排名(三国谋士辈出,各领风骚)

数风流人物 还看周瑜

首先说周瑜是一名帅才,他不仅仅是有谋略,独自领兵打仗也是非常厉害的。以汉初三杰比较,周瑜更像是韩信,他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人物,自己统领军队。郭嘉更像张良,他是纯谋士,也就是说他只负责出主意,他的主意需要主公也就是曹操的采纳。当然纯以谋略来说,周瑜也是非常厉害的。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意,他的主意需要主公也就是的采。当然纯以谋略来说,周瑜也是非常厉害的。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实奇才也",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周瑜算是三国典型的高富帅才。单以上讲,和诸葛亮不分伯仲,今天,还有一时瑜亮的说法。可惜,周瑜仅仅活了36岁,而诸葛亮活了54岁.所以,诸葛亮比周瑜历史贡献大,是可以理解的。历史上,周瑜的功绩就是帮助夺得江东,在南下的时候,又和诸葛亮、一齐,力排众议,决心抗曹。他把部队带到了江夏,出其不意,击败了追击的先头部队,加上曹军本身已经得了瘟疫,就退回到北方。如果没有周瑜的这次奇袭,孙刘联军就没有了,很可能抵挡不了曹军。这个上写得很清楚。而且周瑜很有战略思想,早就把军队开到了江夏附近,也是能迅速增援、刘琦的原因之一。

如果仅仅从谋略上来说的话,周瑜离顶级谋士可能还差那么一点点。

再说说陆逊,他最著名的功绩当属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最后一战,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蜀汉大军,直接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这种平衡状态维持了数十年之久。这场战争让陆逊一战成名,走上了出将入相的光明仕途,陆逊一生谨小慎微,在政治态度上属于保守防御的一派,和鹰派主战的周瑜是两个派系,他在政务治理上面非常具有实干能力,但是在国家战略层面上,不如周瑜的眼光长远和深刻,刚开始时,非常受孙权的器重,一直能独善其身,但在晚年不幸卷入了东吴的立嗣之争,被孙权排斥责罚,一代良相,内心忧愤,不久便郁郁寡终。陆逊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陆机曾评价:"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陆逊智勇兼备,武能安邦,文能治国,并且品质高尚。孙权把他比做成汤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与"王佐之资"的周瑜相提并论。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而陆逊能创造奇迹,与孙权的识才,夷陵之战时与曹魏的周旋也是分不开的。

和周瑜一样,在三国陆逊不单单是谋士,而是一个可以统帅三军的帅才。这一点上三国的其他谋士很少有人能比。纯以谋略来说的话,陆逊也绝对处于一流水准。

综上所说,我们可以得出大概的结论。

三国顶级的谋士有:李儒.郭嘉.诸葛亮.司马懿.贾诩,一流的谋士有:荀彧.周瑜.法正.庞统.陆逊,合称为三国十大谋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