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錄取臨近尾聲,你要不要復讀?什麼人適合復讀?

2018年高考報名人數是975萬人,比2017年大漲35萬人。但實際上三年前,全國普通高中只招收了797萬人,全部都參加高考也不應該超過800萬,多出的那近200萬人,大部分是中職中專學生,還有一小部分則是復讀生。

復讀的理由有很多,比如第一學歷的問題。第一學歷是一輩子也改不了的,沒有考上一個985、211,有復讀的理由,沒有考上本科也有復讀的理由,起碼這是一個重要的門檻。現在人人都是大學生,本科學歷總是應該有的。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比如專業不如意,或者志願填報出現意外等等。

高考錄取臨近尾聲,你要不要復讀?什麼人適合復讀?

我下面分不同的情況做一點分析,供大家參考。

很努力的好學生,要不要復讀?

對於考試成績不理想的人,是否可以復讀?這是復讀人群的主流,我個人原則上不贊同復讀。

目前高考試題已經完全模式化了,更像一個等級考試,水平測試,對於已經很努力的孩子,成績還不錯的孩子,今年的成績與明年的成績,變化不會太大,有時會因為試卷難易不同,分數表現不同,但位次大體變化不大。一旦復讀,心理壓力過大,反而更容易發揮不好。特別是對於那些學習成績已經非常優秀的孩子,在目前高考完全水平化的狀況下,想多拿幾分是很難的,但是多丟幾分卻很容易,而這幾分往往就是數百人的區別,影響巨大,還不如上一個985,最好讀研究生時再去更理想的學校。

我曾經認識的一個孩子,第一次高考沒有考上北大,雖然分數可以上一個非常好的C9學校,但孩子不心甘,於是復讀,結果第二次更慘,位次下來一點,在985學校裡選擇也非常有限,志願填報也不理想,竟然未能進一個985,只好第三次參加高考,最後上了一個985末尾的學校。

高考錄取臨近尾聲,你要不要復讀?什麼人適合復讀?

發揮失常的學生要不要復讀?

有些孩子成績比較差,給父母說發揮不好,並以此成為復讀的一個重要理由。對此,我想提醒家長,這個理由對於多數人基本站不住腳,是不可信的。高考試題已經完全模式化了,我們對照一下三年內的試題就會發現,至少80%以上的題型幾乎一模一樣,變化的只是參數。無論是數學,還是語文,每道題考什麼,都是固化的,換句話說,其實考前就已經大致知道要考哪些了,只要聽老師的話,想發揮失常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很多孩子對父母說發揮失常,無非是給自己沒有好好學習找一個藉口而已,家長不必揭破,但需要有清醒的認識。

當然,這裡面語文是一個複雜的科目,經常會出現平時語文不好的得了高分,學的好的卻未必。尤其是作文,受閱卷影響很大,“跳大神”的事情時常發生,我們又如何能保證再考試遇到一個明白的閱卷老師?

當然,對於考試成績比較差的孩子,在目前考試下,復讀的理論意義更大:但凡努力學習,就可能大幅度提升成績。但是,這類孩子復讀的前提是要好好學習。十多年下來,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短短几個月,半年時間裡就會變得刻苦努力,對於絕大多數人是沒有可能的,因此,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再復讀。

志願填報出現失誤的孩子

因為志願填報出現大失誤的孩子,我還是支持復讀的。只是我想提醒,是大失誤,比如可以上一個211、985的,結果掉下來了,可以考慮復讀。只是一本二本的區別,我覺得意義就不大了。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孩子被錄取到自己非常不喜歡的專業或者學校,牴觸情緒嚴重,我也支持復讀。

高考錄取臨近尾聲,你要不要復讀?什麼人適合復讀?

其他考慮區別化支持

還有一些家長、考生想鑽空子,比如想突擊一些專業課,利用文化課要求低的機會,調整一下方向,我有條件支持。這的確是可以的,因為往往藝術類專業,對於專業課要求實際並不一定高,一年是可以突擊解決的,只是鑽這種空子可能會上一個好學校,但專業上未必是孩子喜歡擅長的,甚至是反感的。算計是成功的,但最後結果可能是失敗的。

最後,總結一下。一般情況下,不贊同復讀,無論是考的還不錯的,還是考得比較差的,在考試已經模式化、水平化的今天,進一步都是很困難的,變化不會太大。對於那些學習差的學生,也不可能指望他很快就會改變學習習慣,努力學習,因此也不適合復讀。只有那些因為志願填報出現重大偏差的孩子,或者是被錄取到非常反感的學校與專業的學生,我支持復讀。對於所謂發揮失常的說法,絕大部分只是一個幌子,因為在考試已經完全模式化、水平化的今天,考試發揮失常太困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