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风俗清明插柳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有的

清明插柳的故事摘自《南京民间传说》,故事内容类似唐代黄巢旧事,反映了民间丰富的社会舆论和历史情景意向。

清明门上插柳,这是在明朝兴起来的一种风俗。明朝以前,每当清明时节,人们总是到田里,山上去踏青。

民间风俗清明插柳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有的


明朝以后,人们关心的则是在门前插柳,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这事跟朱洪武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系。马娘娘是个丑得出奇的女人。她头上稀不拉踏的几根黄头发,要不了两分钟就能数清楚;脸上的白麻子、黑麻子大圈套小圈,尤其那双大脚板,比男子汉还要大出一格来。清明插柳,是为了避灾,避的就是这大脚婆灾。

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心血来潮,也要出城踏青。她坐着金车玉辇,带着卫队,好不威风,可是山乡路窄,走不下车,她只得下来步行。一下来,她的狐狸尾巴就现了原形,那双大脚再也藏不住了。再说,农村人哪里会认得什么马娘娘.驴娘娘,只是觉得稀奇,一传十,十传百,全村人都来看怪物了。但是他们都不敢靠近,只好远远地站着,指指点点地议论。这可把马娘娘给惹恼了。她面红耳热,气得象吹猪。她最忌讳人说她大脚,所以她身边的太监,宫娥,平常连个“脚”字也不敢提。今天这情形,在她看来,简直是遭了奇耻大辱,怎么能善甘罢休?可是这毕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如果把全村人都抓来问罪。在议论犯罪原因时。难免要议论到自己的大脚,因此她只好克制又克制,忍耐又忍耐,只是叫师爷记下了这个村的名。

天色将晚时,马娘娘按原路回村口上车。事也凑巧,她刚要上车,迎面从村里走出一个女子来。这个女子跟常见的不大相同,引起了马娘娘的注意,这女子背上背着个大孩子。手里搀着个小孩子,大孩子八岁多些,小孩子三岁不到,小孩子斜背一把锹,拎着个小竹篮,篮里满盛着纸箔。马娘娘派人把她喊了过来,问她为何这样。那女子说,大孩子是前房生的,小孩子是亲生的,她们现在是给前房的上坟去。马娘娘听了连连点头,自言自语地说:“嗯,这样好心的人怪难得,杀了有点可惜。”于是就问:“你姓什么?”那女子说,她的丈夫姓柳,叫柳二,就住在这个村。马娘娘想了一下说:“那好,我告诉你一件事,你一定要做到:晚上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条。”说完。坐上车辇飞也似地回南京去了。

民间风俗清明插柳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有的


实际上,刚才的事是一出戏,一出巧斗大脚恶魔的戏。

这个村叫柳家边,村里有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外号叫“算透筋''。他早上一看那种情况,就算定那大脚女人是马大脚。他曾听说,这个马大脚不是好玩艺,心狠手毒,触犯了她准没好果子吃。他细一想,计上心来,于是就导演了这出戏。戏中的三个人物,那女子是他的女儿,另两个孩子,一个是他的外甥,一个是邻家的孩子。

马娘娘走后,女儿把马娘娘的话告诉了父亲。老人立即通知全村各家,赶快在门上插上柳条。

马娘娘回到宫里。怒气未消。把贴心的太监“万把刀”叫到身边,面授机宜,最后说道:“门前插柳的都不准动!”万把刀洋洋得意,心想:这是我大显身手的时侯了!他要带上五百人,准备把柳家边杀个鸡犬不留,烧个片瓦不剩。可是,夜里他们一到柳家边就长了脸:在村里绕了一圈又一圈,连一家不插柳的也未找到,只好空着两手溜了回去。

柳家边的人都信得过算透筋老人,当夜准也未离开村子。半夜里,他们听见村里乱哄哄的,但是没听见打门叫户、男哭女叫的声音。第二天早上一看,全村人都乎安无事,因此都很感激老人的神机妙算。

民间风俗清明插柳是因为一个女人而有的


今年清明的灾祸躲过了,明年会不会再来。大伙还是不放心,所以第二年清明又早早地在门头上插上了杨柳。这消息象长了翅膀,飞到了各村各地。哪个不怕当替死鬼呢,因此外村外地人家,也都学柳家边的人,在门上插起柳来。年代久了,就成了一种风俗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