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戰人物」屠紅燕:母親相信絲綢在未來一定有出路,她穿絲綢,她愛絲綢(浙江民營經濟改革開放40年40人)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這40年,也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當代浙商史。

40年來,浙商英雄輩出、燦若星河,他們用水滴石穿的韌勁和敢為人先的膽識,不斷突破邊界、創造奇蹟,推動和參與了這個國家經濟崛起和社會變革的歷史,留下了浙江特色的特殊印記。

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浙江省委統戰部、省工商聯、省廣電集團等單位共同推出“浙江民營經濟改革開放40年40人”電視訪談,充分展示浙江民營經濟改革開放的輝煌歷程和巨大成就,引領廣大民營企業傳承民營經濟發展的寶貴經驗,發揚傳統、繼往開來,在“推動‘八八戰略’再深化、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征程中,繼續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系列專題片《40年40人》通過對當下40位活躍度高、代表性強的浙商展示,體現新時代浙商精神的同時,呈現浙商群體在追逐新時代“中國夢”使命征途中的堅定信念和理想抱負。

今天,浙商頭條推出《40年40人》專題片及採訪實錄第15篇,由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講述母親沈愛琴的創業故事,致敬傳奇浙商萬事利集團創始人沈愛琴。

專題片總策劃 | 莊克偉

她是一代“絲綢女”

半生心血引領絲綢行業的復興

她是一代女浙商

絲路跋涉 用行動書寫浙商傳奇

斯人已逝 薪火相傳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嘉賓:屠紅燕(沈愛琴女兒) 主持人:王津津

精彩看點

八十年代,母親當廠長。被面賣不掉,然後她自己就揹著麻袋,就坐火車就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去。

母親她有一種追求,她覺得絲綢在未來的發展當中一定是有出路的,一定是中國的奢侈品,這是她無論在最困難的時候、無論在什麼時候,她一直認定的。所以她自己從來就是穿絲綢,她愛絲綢。

無論對國家、對這份事業、對這個產業,永遠充滿一顆感恩的心,面對過去和未來。我想母親一定會希望我說這個話,而且真正地從心底裡,我也認同母親所做的一切。

——屠紅燕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訪談實錄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2016年8月2日,萬事利集團創始人沈愛琴因病逝世,享年71歲。這一年,改革開放三十八載,萬事利匠心四十一年,一絲一縷,春蠶心血,至此方盡。1975年,30歲的沈愛琴帶領22位“洗腳上岸”的農民創辦杭州筧橋綢廠,踏上創業之路,她既是廠長,又是銷售員。

沈愛琴:當時我辦廠的時候,一分錢都沒有的,我是3600塊錢換了預製板、換了流板、換來了破織機,這樣起家的。我就要解決農民致富,要過上幸福的日子。

屠紅燕:我在五歲的時候,我記得母親就帶著我到那個車間去,只聽到耳邊就隆隆的那種機器聲,特別響,現在我都能回憶起來。那個梭子一放進去,它就左右來回、經緯交織,這就叫梭織機,所以那個聲音非常的響。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這張照片應該是我母親八十年代(當)廠長的照片。我們那個時候織的是被面,有五彩被面,有七彩被面。被面賣不掉,然後她自己就揹著麻袋,就坐火車就到北京王府井大街去。

沈愛琴:我們坐火車出去,我們坐在人家的屁股底下的,我去睡他們的地下室的。

屠紅燕:什麼人都不認識,但是她(母親)就拿著一張(產品)的一個證書,說我這個被面、我這個生產是達到我們的國家標準的。人家看了她的產品這麼好,然後(母親)說你們就賣了才給我錢好了,不賣不要錢。就母親她有這種意識,所以才打開了北京市場。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王府井的第一桶金,也是萬事利邁向全國的第一步。產品供不應求,企業忙著擴大生產,但沈愛琴卻敏銳地意識到了潛在危機,下決心大膽進行技術改革。1991年,她舉債5000萬,從日本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噴水織機。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憑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精神,不斷的技術改革大獲成功,筧橋綢廠完成了第一次產業升級,成為綜合性絲綢服裝製造商。1993年3月,萬事利輕紡工貿集團公司成立。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美好的願望背後,是不斷開拓創新,萬事利從產品製造開始走向文化創造,時刻尋找向世界展示中國絲綢的機會。2000年,萬事利成為中國絲綢行業唯一赴美大使,參加中國文化美國行系列活動。

沈愛琴:我們不止在做絲綢,也是在做絲綢文化,因為我們是絲綢之府,所以我把絲綢做好做大,用心在做、用感情在做、用五千年的歷史在做。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所以就像這張照片,2008年,萬事利的青花瓷,我們的頒獎禮服就入駐了北京奧運會,確實也火了一把,從此青花瓷就是禮服的代名詞了。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從產品、文化到品牌,沈愛琴和女兒屠紅燕聯手,一次次在世界舞臺展示中國絲綢魅力。她深謀遠慮,更懂得適時放手。她早早把女兒送去日本紡織廠做一線工人,回國後,讓女兒從基層業務員、營銷代表幹起,歷經十八年磨礪。2012年,正式將萬事利的接力棒交給屠紅燕。

沈愛琴:我專門在想,我18歲在當幹部了,我是很跳了。我媽媽18歲生我就35歲,35歲我看到我媽媽什麼都不行,都老太太了。我現在70歲65歲都到了,我為什麼還不放權。女兒45了,我先示弱、跌倒再徵求女兒意見,放心、放權、放手、放開,所以我女兒超過我了。所以我相信我們國家也是這樣,一代超過一代,一直有希望的。

屠紅燕:沉甸甸的責任。

王津津:怎麼理解?

屠紅燕:因為(萬事利)三十六週年,我們正好那個時候,母親也想著要把接力棒交到我手上,我們集團那個時候也正好面臨著拆遷那一年。我也經過執行主席這五六年的歷練,她也覺得應該把這個權力交給我,也放心交給我。

「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统战人物」屠红燕:母亲相信丝绸在未来一定有出路,她穿丝绸,她爱丝绸(浙江民营经济改革开放40年40人)

四十年來,一路走過來,萬事利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萬事利更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所以我們兩代人,對這個時代都一樣充滿感恩。所以無論對國家、對這份事業、對這個產業,永遠充滿一顆感恩的心,面對過去和未來。我想母親一定會希望我說這個話,而且真正地從心底裡,我也認同母親所做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