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裡阿羅漢與佛有區別嗎?不知道你修學就會走偏

在原始佛教後期,釋迦涅槃後的第三次結集,圍繞佛與阿羅漢的成就是否一樣,僧團裡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派人認為阿羅漢與佛的成就一樣,最後皆入無餘涅槃而解脫。又一派人認為阿羅漢與佛的成就是不一樣的,阿羅漢與佛雖都入涅槃解脫,但佛入的涅槃與阿羅漢入的涅槃是不一樣的,佛的成就比阿羅漢更高。兩派人爭論的結果是誰也不能信服誰,於是發生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後又經過一些枝末小分裂,印度佛教進入了宗派混亂的部派佛教期。

佛學裡阿羅漢與佛有區別嗎?不知道你修學就會走偏

那麼表面上看,佛與阿羅漢的成就是否一樣是學術問題,是對釋迦教法的領悟理解不同,而實則是對佛法整個理論體系產生的最嚴重分岐,其涉及到的是佛法"什麼才是究竟解脫″的最根本問題。正因為是最根本的問題,不可調和,所以才會形成最終大分裂。持阿羅漢與佛成就一樣的僧團,逐步發展為小乘宗派。而持阿羅漢與佛成就不同的那一派僧團,實際孕育了後期印度佛教為主流的,大乘佛法思想。而最終形成發展為大乘佛法宗派。

瞭解了以上內容我們再來討論佛的成就與阿羅漢的成就是否一樣。首先釋迦與其弟子以及印度當時的其他教派,修學的都是四禪八定,又稱如來禪。而釋迦開始修學四禪八定,已至最高定境,非想非非想處定,但其並未得道。後又修學耆那派的苦行,但亦未證悟。直到其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才徹悟,而得道再來。其證悟到的是"涅槃寂靜″,"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只因無明貪著不能證得",顯然釋迦已得智慧。而阿羅漢是聽聞得道的釋迦所說法,才依法修學的弟子們,稱聲聞乘。修學的內容雖是四諦,八正道,十二緣起,但實修依然是四禪八定。釋迦菩提樹下所證,是已超越了四禪八定之境,已證到"涅槃寂靜″而再來。(其實則是大乘佛法中的,果地菩薩,因地佛境。)而阿羅漢卻並未證達"涅槃寂靜",因為阿羅漢為無念無知,其並不能感"涅槃寂靜",更不能感"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行″,若有一絲念,即不能稱阿羅漢。顯然阿羅漢未得智慧,此義在金剛經中,關於阿羅漢的內容已講的較清楚。阿羅漢有處非非想處迷,有處頑空迷,有處真如迷。

佛學裡阿羅漢與佛有區別嗎?不知道你修學就會走偏

下面來講釋迦入的涅槃,與阿羅漢入的涅槃究竟是不是一樣。在原始佛教期,部派佛教期,小乘佛教期,涅槃只有兩種,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簡單說證入涅槃後,三界後有即為有餘涅槃。證入涅槃後,三界後無即為無餘涅槃。釋迦菩提樹下得道再來,其證的是有餘涅槃,因其還尚餘肉身在此三界弘法利生。八十願滿後,入涅槃成佛,證的是無餘涅槃。而阿羅漢無念無知,要麼不能證入涅槃,一旦功德圓滿,而入涅槃後,因有處真如處迷,其就不能再來此娑婆世間,入的也是無餘涅槃。雖然兩者都入無餘涅槃,三界後無,而解脫,但阿羅漢是無念,無知,無智慧的解脫,雖不受後有,斷間斷生死,但因與真如和合,未斷變異生死。而釋迦是有念,有感,有智慧的解脫,不來不去,超越真如,永斷生死輪迴。(因有餘涅槃,無餘涅槃,不能更準確表達區分佛,菩薩,阿羅漢等不同的功夫境界,所以大乘佛法創立了真如涅槃,自性涅槃,無住涅槃,究竟涅槃概念,更能充分準確說明,表達,區分各階段的功夫境界,也更符合入涅槃後的實證。這部分內容下次詳細講)。

最後來總結一下佛與阿羅漢的異同。為能更加清楚說明,下面把菩薩果地佛因地,寫為菩薩,把究竟圓滿的佛果地,寫為佛。

佛學裡阿羅漢與佛有區別嗎?不知道你修學就會走偏

①菩薩證有餘涅槃,阿羅漢不能證有餘涅槃。

②菩薩入涅槃再來,阿羅漢不能再來。

③菩薩知涅槃寂靜,阿羅漢不知涅槃寂靜。

④菩薩實證輪迴,阿羅漢不知輪迴。

⑤菩薩為成佛之種,阿羅漢為焦芽敗種。

⑥佛證無餘涅槃,阿羅漢入無餘涅槃。

⑦佛為有智慧解脫,阿羅漢為無智慧解脫。

⑧佛知自己解脫,阿羅漢不知解脫。

⑨佛無漏究竟解脫,阿羅漢有漏間斷解脫。


分享到:


相關文章: